一份校招“ 喜报” 在网络上引起了“ 腥风血雨”。
4 月 5 日,中核集团官方招聘平台“ 中核招聘” 官微发布文章 《我们收到 1196273 份简历》,并配上“ 星星眼” 微信表情,晒出集团释放 1730 个核心岗位需求后,收到了近 120 万份“ 高质量简历”。
不料该文发布后引发巨大争议,社交平台出现不少质疑声音,焦点多集中在仅 0.15% 的“ 录取率”(实际上中核集团在文章中已披露共 42 万余人投递简历而非按每人投一份简历来算有 120 万人) 引发的“ 用工优越感”,再叠加“ 误读” 所产生的 1200 余万毕业生中竟有十分之一在看似小众的领域求职,让一批以“120 万份简历背后的血泪”“ 中核招聘的就业奇观” 等为题的文章广为传播。一些网友也翻出此前核能企业中“ 核二代”“ 核三代” 乃至“ 核四代” 的宣传文章,更让讨论延伸到就业门槛、人情关系等领域。
此后,中核招聘删除了前述文章,并于 4 月 6 日晚推文 《感谢每一份信任,谨记每一份责任》,表示“ 感谢广大网友对中核招聘的关注,感谢广大学子对核事业的热爱”,强调“ 人才是第一资源”,并公布中核集团 2025 届校园招聘 1730 类岗位预计录用人数约 8000 人,每个求职学子可平行投递 20 个岗位,算作澄清回应。在文章的最后,也写道“ 我们始终坚持认真对待每份简历,不辜负每位学子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并表态“ 我们将用心倾听、认真记录每一位应聘者的声音,持续改进每一个细节,用真诚搭建双向沟通的桥梁,努力让求职一路温暖、周到体贴。”
实际上,在社媒汹涌的争论背后,也折射出了我国能源结构和能源人才结构正在发生的变化。
进击的核电:我国已成世界第一核电大国
根据国家能源局在 2025 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披露的信息,截止 2024 年底,我国在运和核准在建核电机组共 102 台、装机 1.13 亿千瓦,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核电大国。
实际上,我国核电新的景气周期就开始于 2020 年代左右。此前,在 2011 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全球核电发展都进入了低谷。2010 年,我国全年核准核电机组尚有 6 台,但 2011 到 2014 年间总共只有 2 台。2015 年,由中核、中广核两大集团根据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核电站最新安全要求研发的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 华龙一号” 进入示范阶段,当年核准项目数量冒高到 8 台,但其后三年又归零。
2020 年 9 月,我国明确提出“ 双碳” 目标,除了风电、光伏、储能、氢能外,无碳排的核电也再次受到重视。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于 2022 年 1 月 29 日印发的 《“ 十四五” 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中,肯定了核电建设的成绩,在强调“ 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 的同时,专门部署了“ 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相关工作,设定了到 2025 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 7000 万千瓦左右的目标,这个数字要比“ 十三五” 末高出 40%。
也正是在 2022 年,我国单年核准核电机组数量翻倍增至 10 台,创下 10 余年来的新纪录,2023 年继续保持 10 台,2024 年进一步增加到 11 台,连续三年 31 台的核准量,也是全球之最。
2025 年开年,国家核安全局就于 2 月 10 日颁发了广东陆丰核电厂 1 号、2 号两台机组的建造许可证,业内也认为,今年大概率又是一个“ 核电大年”。
而根据国家能源局在 《2025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中的相关部署,2025 年会核准一批条件成熟的沿海核电项目,因地制宜推动核能综合利用,稳步推动首批国家能源核电数字化转型技术试点项目建设。但即使这样,到 2025 年底,我国运行核电的装机容量预计为 6500 万千瓦左右,受限于工程周期长等因素,与此前目标可能仍有距离。
而从发电效率上看,截至 2024 年底,核电以约 1.8% 的发电装机占比,贡献了全国约 4.7% 的社会发电量占比,至少在清洁能源中,是最为高效的。对比之下,风电、光伏合计装机占比已超过 42%,但发电量占比仍停留在 20% 的水平。
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此前的分析,预计到 2035 年,我国核能发电量占比将达到 10% 左右,到 2060 年至少需要达到 18% 左右。期间增量巨大,甚至超过近两年的高速发展水平,且近年来核电资产打包上市、可控核聚变的突破性进展,也都为更长时间核能领域从市场、产业上的增量前景打开了想象空间。
但截至目前为止,我国拥有核电牌照的只有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以及国电投集团、中国华能四大央企,其中又以中核、中广核为主,在核能前景被普遍看好的情况下,再加之专业人才薪资待遇可观,又有央国企光环,无怪乎吸引大量求职学子。
能源人力的结构变迁:“ 冷门专业” 努力突破人才供求瓶颈
核电发展的背后需要人才的支持,从中核、中广核把很多核心岗位的校招门槛设置在硕士及以上也可看出,相关工作对专业要求较高。
实际上,我国核能学科的起步并不算晚。建国后,由于中央对原子能事业的部署,这一领域的科研、人才培养体系更是快速成熟。
1956 年,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为培养寻找铀矿的专业技术人才,成立了太谷地质学校,后来该校又搬至江西抚州,紧邻“ 铀都”721 矿。这座学校就是今日的东华理工大学,也是中国核工业的第一所高等学府。
不过,在高等教育愈发普及的过程中,核能相关专业因其技术门槛、适用范围,包括安全性、机密性等问题,一直都是小众专业。从能源人才的高校培养体系来看,电力专业 (以往是火电为主) 有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知名学府,油气资源有中国石油大学等,水电也有三峡大学,而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顶尖高校也持续输送着人才。
但如果单单聚焦到核能领域,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并不算多,华中科大核工程与核技术系 2018 年刊载的一篇相关文章曾写道,彼时全国开设核类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共 37 所,开设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共 28 所,自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核专业招生和就业明显遇冷,尤其核工程方向技术人员需求存在较大缺口。
实际上,及至今日,中核、中广核的核心岗位校招仍集中在十几所高校中 (中核集团此前文章中也提到“ 覆盖 10 座城市,14 所高校”)。
核电进入高速发展通道的同时,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愈发凸显,2023 年教育部新版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中,核工程与核技术应用列为重点方向,这也被视为“ 双碳” 战略和核电复苏的直接影响。
以往,除了专业本身难度和就业方向限制外,核能往往还存在着“ 高辐射”“ 高危” 等标签。
此前,钛媒体 APP 曾与一位毕业后即进入大型央企、亲身参与过大型核电站项目建设的从业者交流,他也澄清了核能的安全性问题。在他看来,虽然不好说“ 绝对安全”,但目前三代核电发生大型事故的风险已经很低很低,未来的四代核电乃至可控核聚变更是本质上就已革新,安全性堪称极优。而在所谓辐射方面,即使是核电站操作员,其接触的年辐射剂量也远小于天然辐射源,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根本不用担心相关问题。但他也同时表示,技术层面的安全和公众所认知的安全并不能划等号,无论是政策制定、相关宣传亦或专业人才招纳也好,都更需要综合考量,将相关信息更好传达给大众。
不过,另一方面,很多需实际参与核电建设、运营的员工要工作生活在电站单独片区,距离城市核心区较远,对于一些报志愿的考生和招聘时其他专业的求职者来说,也仍算是“ 劝退项”。
虽然中核集团此次校招文章引发了不少争议,但长远来看,随着核能相关专业、项目的公众曝光度增加,以及工作机会、工作待遇的增长,这个“ 冷门专业” 很可能会慢慢火起来。(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