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乌鲁木齐 5 月 18 日电 (记者郝玉)17 日,中国矿业大学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徐州数字空间矿山研究院与亿欧智库/亿矿通联合发布的 《2025 智能矿山暨无人驾驶行业蓝皮书》 显示,中国智慧矿山市场规模正以年均超 10% 的速度增长,预计 2025 年市场总额将达 670 亿元,2035 年将突破 1200 亿元。
这一数据揭示了我国矿山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智能化变革,而这场变革背后是政策刚性需求、下游行业回暖和技术投入分化三大驱动力的共同作用。
政策刚性需求 矿山智能化转型加速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国家层面连续出台 《煤矿智能化发展指导意见》《智能矿山建设规范》 等文件,明确要求 2026 年前大型非煤矿山基本实现整体智能化,这一政策导向正在倒逼企业加速技术投入。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智慧矿业专委会秘书长、数字空间矿山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伟表示,从政策演进路径来看,我国智能矿山政策体系已形成 「中央统筹-部委细化-地方落实」 三级推进机制。
2020 年 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 《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首次提出将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等技术与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2024 年 4 月,《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要求到 2026 年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 60%。
还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水平已被纳入绿色矿山评估指标体系。根据蓝皮书统计,截至 2024 年,内蒙古自治区已建成智能化煤矿 174 处,占生产煤矿的 56%;山西省计划 2025 年前所有大型矿井实现智能化。
「政策导向之下,智能化改造已成为矿山企业生存发展的 『必选项』,而非 『可选项』。」 王伟表示,从区域来看,山西、内蒙古等传统能源大省领跑智能矿山建设,河南、新疆等中西部省份依托政策与新能源需求加速追赶,区域布局从单一资源型向产业链协同扩展,政策支持与低碳目标共同推动行业向高效、绿色方向升级。
行业景气度提升为智能化改造提供资金保障
王伟表示,市场扩张的第二个驱动力来自于下游行业的周期性回暖。蓝皮书显示,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低潮期后迎来高速发展期,2023 年原煤产量 47.1 亿吨,同比增长 3.4%,行业景气度的提升为智能化改造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基础。
从产业链视角看,煤炭价格平稳运行改善了矿山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以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例,其在 2022-2024 年间智能化投入占营收比重明显提升。这种投入增长直接反映在招投标数据上:2024 年机械设备招投标占比达 40%,矿山配套服务占 29%,显示出企业正抓紧行业回暖窗口期夯实基础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煤炭行业的复苏具有结构性特征。王伟表示,大型矿山凭借规模优势和资金实力,更倾向于系统性智能化改造;而中小矿山则更多聚焦于关键环节的自动化升级。
这种分化也体现在区域分布上,山西、内蒙古等传统能源大省智慧矿山的招投标数量遥遥领先,2023-2025 年第一季度累计分别达到 24341 项和 8468 项。
技术投入分化 「硬基建」 向 「软硬协同」 过渡
王伟认为,技术维度上,智能矿山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化特征。根据蓝皮书,信息基础设施 (占比 25.2%)、智能综采系统 (17.9%) 与智能掘进系统 (17.8%) 成为当前投入重点,反映出行业正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演进。
从技术成熟度看,不同领域进展不一:云网融合技术已进入实用化初期,曹家滩、大海则等示范项目验证了 5G+边缘计算方案的可行性;自动驾驶技术在露天矿山场景已达到准成熟水平,伯镭科技、易控智驾等企业的无人矿卡已实现规模化应用;而透明地质保障、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仍处于爬坡阶段。
随着技术迭代加速,部分头部企业已开始探索 「软硬协同」 的深度整合模式。但中小矿山因资金和技术能力有限,更倾向于采购标准化硬件设备,对软件系统的定制化开发需求较弱。王伟表示,当前智慧矿山建设以基础设施为主导,生产流程优化初现端倪,但高阶智能化应用仍待突破,未来将逐步从 「硬基建」 向 「软硬协同」 过渡。
业内认为,当前高阶智能化应用尚未形成规模突破。王伟表示,从中标金额来看,大部分智慧矿山项目为中小规模,其中,100 万以下项目占比 41.3%,100 万至 500 万占比 30.6%。金额 500 万以上的项目仅占 28.1%。智慧矿山中标金额的 「金字塔」 分布本质上是由于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导致,揭示了 「规模化能力」 与 「定制化需求」 的结构性矛盾。
编辑:吴郑思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