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7 月 16 日讯 (编辑 牛占林)尽管特朗普政府对许多贸易伙伴加征了关税,但美国 6 月份批发通胀表现温和,数据意外好于市场预期,显示出通胀压力尚未全面爆发。不过有分析指出,旅行及其他服务价格的大幅下滑掩盖了商品价格的上涨。
美国劳工统计局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 5 月 PPI 环比持平,同比上涨 2.3%,均低于前值和预期值,部分原因在于 「基数效应」。
Comerica 首席经济学家 Bill Adams 表示:「尽管加征关税推高了制成品的价格,但需求疲软使得 6 月整体通胀形势保持平稳。」
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类别,6 月核心 PPI 环比同样持平,同比涨幅也从 5 月的 3.2% 回落至 2.6%。
此前一天的 CPI 报告也显示 6 月通胀有所上升,其中受关税影响的服装价格环比上涨 0.4%,为 3 月份以来的最大涨幅,同样受影响的家居用品价格上涨 1%。
这种消费端和生产端的通胀分化,使得在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背景下,美国经济呈现出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企业、消费者以及美联储均需应对由此带来的挑战。
RSM US 首席经济学家 Joe Brusuelas 将此次 PPI 报告称为 「经典的假象」。
他指出,PPI 数据被航空客运服务价格大幅下跌 2.7% 所扭曲,这很可能是因为国际游客减少赴美旅行所致。旅游住宿服务价格 (包括酒店和汽车旅馆) 则大跌 4.1%。
尽管 6 月汽油价格有所上涨,但服务类价格普遍下滑,尤其是酒店、航空和汽车经销商板块,拖累了整体指数。这种现象可能意味着,在经济不确定性高企的背景下,美国消费者削减了可自由支配的支出。
Brusuelas 强调:「外国游客不再选择赴美旅行,这不是什么值得庆幸的事情。这一需求下滑将拖累整个零售业、休闲娱乐以及餐饮行业。」
据悉,服务价格在 6 月整体下跌 0.1%,从而掩盖了商品端价格的上涨压力。例如,终端消费品价格环比上涨 0.4%,高于 5 月的 0.3%。
另一方面,贸易服务价格在 6 月保持不变,也对整体 PPI 构成了下行压力。Brusuelas 指出:「关税上涨正在压缩企业利润率,最终势必会将更多成本传导至终端消费者。」 虽然目前尚未在航空业看到此趋势,但其他行业已有所体现。
但企业能将多少成本成功转嫁给消费者,目前仍是未知数。Comerica 的 Adams 表示,消费者需求低迷可能正在限制企业的定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