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美短剧的关注度极高。
先是头部平台 ReelShort 被点众和听花岛在同日内指控内容侵权,多部作品涉及 1:1 复制。后有 「《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 在海外赚 1.5 亿美金」 登上热搜,结果被证实是假新闻。
这些 「霸总迷倒美国大妈」「爆赚 XX 亿」 构成了大众对北美短剧的最初印象。但真实的市场状况到底是什么样?
娱乐资本论近期对话了多位在北美短剧产业链上的承制方与平台方,了解到另一面:
剧本抄袭融梗普遍,原创创新剧本稀缺。有编剧直言,「我接到的需求不是抄国内,就是抄 ReelShort。」
霸总故事仍是主流,但已经出现符合本土化需求的细分赛道,比如年龄差、师生恋、黑帮爱情等。最近在海外大火的 「冷冻仓+后悔流」 题材,仍然改编自国内剧本翻拍。
平台压缩预算,承制方更加 「内卷」。旅程娱乐创始人高峰透露,「承制方利润率从去年的 20% 降到现在只有 5%-8% 左右。」
更多北美本土剧,开始把老外演员请到中国来拍摄。编剧 Chelsea 透露,「今年开始,海外运演员飞到横店等地方,每次拍 2 至 3 部再送走,与在洛杉矶拍摄相比,每部成本能减少 3 至 4 万美元。」
还有更大的挑战来自外部。不止一位相关方向河豚君透露,美国主流视频平台和制作公司已经开始观望,甚至躬身入局短剧赛道,给出的承制费可以比现有平台高出 3 倍以上,大约能在 60-70 万美金一部。还有消息称,网飞、hulu 内部已经成立了短剧部门,研究这个新赛道。
本篇我们想探讨,「抄无可抄」 之时,北美短剧的本土化短剧到底该怎么做?在北美短剧陷入内卷、面临挑战之时,各方如何应对?
一、短剧出海平台真的赚钱吗?
据广大大 《2025 年 H1 全球短剧营销白皮书》,北美地区在投短剧广告主数量最高,超过 387 个平台在此地区竞争。同时,Sensor Tower 数据显示,今年 Q1,美国市场贡献了全球近 50% 的短剧应用内购收入,环比增长 20%。
北美平台最多,市场也最大,但现在还想入局的新平台成本只会更高。五元文化卢梵溪表示,「今年年初我们判断,没有 5000 万美元以上的启动资金没有必要再做平台,只能当炮灰。现在在扩张阶段,大家都在以亏损的 ROI 来投放素材」。
华潮文化创始人朱佳能认为,现在北美短剧已经过了最早期的野蛮生长状态,开始进入到稳步上升的阶段。「现在大家开始卷更低廉的成本、更高的制作、更好的演员和导演。市场已经很饱和,我一刷 ins 就能看到 5 至 6 个短剧平台投流。」
旅程娱乐从 2023 年底入局开始承制北美短剧,去年一年制作了 45 部,属于北美本土制作的头部公司。高峰最大的感受是 「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往死里卷」。现在旅程娱乐每月平均制作 5-6 部短剧,最多的时候一个月 8 部,但利润率已经从去年的 20% 降到如今只有 5%-8%。
北美短剧拍摄现场
一方面是成本在上涨。
朱佳能回忆,刚开始拍北美短剧时一部成本比较低,现在已经涨到 20 万左右。「北美短剧刚兴起时正处于好莱坞大罢工期间,所有人都找不到工作,人工价格很低,现在普遍都涨价了。」
高峰透露,现在有爆款作品的主演日薪在 2000-2500 美元左右,普通主演也要 800-1000 美元。
另一方面,平台的战略有所收缩,承制的预算在下降。
编剧 Chelsea 感受到平台竞争经历阶段性变化:2023 年底高速发展,2024 年玩家蜂拥而入,今年年初已经有了回落。「一些不太懂市场的、财力也没有那么雄厚的平台已经渐渐退出市场,仍然有一些新玩家进入,老玩家在进行战略上的调整和更新。但整体来讲,回落是因为对市场本身的理解和挖掘还不够,而不是因为市场不够大。」
据高峰了解,目前北美能稳定承制的团队不足 20 个,「其中 80% 以上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而旅程娱乐不仅拥有 20+编剧的创作团队,最近,还花 300 万美金打造了一个虚拟摄影棚,希望可以从基础设施开始巩固自己的护城河,虚拍棚可以降低外景成本,也能尝试拍摄战争、科幻等新题材 。
目前海外短剧的商业模式也有限,合作模式还是以平台出钱找制作方承制为主,基本没有后续分账。
「主要还是因为数据不透明。」 制片人李明表示,比较权威的数据是广大大和 Dataeye,「但那是根据投流素材进行排名的榜单,不排除有平台不管 ROI 硬投一部出来,也有可能剧刚上新,为了冲热度投放很多。」
李明发现,比起单日榜单,能连续多日上榜的剧才可能是真爆款。另一个可参考数据是平台内榜单,比如 ReelShort 的前台热度就被认为有参考价值,但各平台之间无法横向比较。
二、霸总仍是主流,但有了更多细分赛道
参与过多部北美短剧制作的 Chelsea 发现,平台的内容策略出现有趣的 「循环」:
2023 年,普遍策略是 1:1 翻改国内爆款。去年,各平台都开始尝试题材创新,想要打开更多市场,「但他们发现投流效果不是特别好,就反向归因于创新是不行的」。所以今年 3 月以后,大部分平台又回到最初,继续 1:1 复刻。
她参与制作的三部短剧,也刚好代表了三种改编方向:她负责进行本地化优化的 《Gold Digging Bride』s Fatal Mistake》(拜金新娘的致命错误)是国内爆款剧本翻拍,非常典型的掉马打脸本。《A Wizard』s Love Spell With A Billionaire》(女巫与百万富翁的爱情魔咒)是 「中西合璧」 的原创本,用女巫设定套上国内女频重生逆袭的爱情故事。而 《Fallen for My Best Friend』s Dad》(爱上好朋友的爸爸)则是完全本土化的原创剧本,因为 「年龄差」(Age Gap)是北美女性观众偏爱的一种设定。
娱乐资本论了解到,想稳定产出的承制方,更希望能自己拍原创剧本,因为一些头部平台给过来的剧本基本不允许改动。
1:1 复制,意味着从镜头、表演、台词、剪辑节奏都要保持一致,只对台词某些表达做本地化改编。
从榜单来看,翻拍国内剧本,仍然是北美本土剧最主流的成功方法论。
比如最近在海外爆火的 「冷冻仓+后悔流」 题材,超过五个版本均上榜,改编自国内短剧 《长眠后三个哥哥为我白了头》,讲述女主因被家人误解选择参加冷冻试验,三个哥哥在妹妹消失后逐渐发现真相而后悔的故事。
小娱对比其中一部 《30 Years Frozen,3 Brothers Regret》 和原版本后发现,开篇镜头几乎完全复刻:一辆车开进镜头,车门打开,大哥二哥三哥依次下车 (二哥为盲人),走到台阶上,记者围上来问冷冻仓实验进展。镜头切到实验室,女主决定在三天后成年时进入冷冻仓沉睡三十年......
今年以来,国内短剧付费大盘萎缩,能被国外翻改的剧本也随之减少。内容同质化严重的趋势下,越来越多制作方希望通过原创的本土化剧本打开更多市场。
2024 年 9 月,旅程娱乐成立了原创、改编和本地化内容三个编剧组,未来,旅程娱乐将逐渐减少平台定制剧,更偏向出品短剧,将版权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利用团队成员都在本地的优势,做出真正的本土化短剧。
五元文化也是其中的代表,最近他们新成立了短剧厂牌溪予兮語,目前所拍的北美短剧剧本均为原创。最先播出的两部短剧与昆仑万维合作,一部讲述消防员男主与女记者双向奔赴的黑帮爱情故事,一部以盲人大女主复仇为主线,分别在平台榜单排名第四和第七。
「霸总题材我们不是专业的,但确实是当下最流行的,所以我们就在霸总题材上再细分,比如黑帮、复仇、纯恋、虐恋、骨科、百合,这些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卢樊溪表示,五元文化希望通过制作海外短剧挑出好苗子,一起合作生产好内容,无论长短。「我们想培养更多有用户思维的导演,学会短剧的叙事节奏,服务于未来更广泛、更年轻的受众。」
卢梵溪认为,五元做海外短剧的核心优势在于 「长期主义」,通过对内容与观众喜好的把握,在同质化市场中杀出另一条更优质、更精品的内容道路,最终用优质内容形成 IP 闭环。「当海外短剧增长到一定程度,同质化内容涨不动的时候,我们的优势就来了。」
创作原创剧本时,追社会热点事件是常用方法之一。
6 月就有一部名为 《The Adjuster》 的短剧,以之前路易吉枪杀保险巨头 CEO 事件为主线。溪予兮語创作的一部短剧以三个月前的洛杉矶大火为背景,女主是调查火灾原因的记者。
一些国内主创为了解美国观众喜好,会去如 「北美晋江」WATTPAD 等本地文学网站上借鉴人设和矛盾冲突,或是到主流论坛 Quora 等搜寻热点话题。但在 Chelsea 看来,这种方法不一定奏效,因为论坛受众与短剧受众不太重合。
之前流行过以女高中生破处为主线的短剧,Chelsea 认为,这是只有在美国当地长大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到的文化差异。
在制片人李明看来,「被宠」 是北美女性受众对于女频短剧的主要需求之一,另一个需求是 「擦边」。点开北美爱情类短剧,几乎第一集都在床上,因为 「极致的情感浓度,加上擦边的镜头,很容易跑出量来。」
但也有国内爆款很难复制到北美的短剧,比如今年大火的萌宝类短剧,」 一是萌宝演员不好找,且美国这边有非常严格的限制未成年参演的法律规定。二是国内很多萌宝题材与玄幻题材相关,但这套神话体系海外用户很难理解。另外,系统、重生类的强设定有理解成本,节奏会比较拉胯。」Chelsea 表示。
最近还有一类胖女孩变瘦变美而逆袭的内容在北美很火,但李明发现,一些平台不愿意模仿,「他们认为会引发舆情,因为审美多元化认为胖也是美的,不用再变美。但实际上做出来,观众还是很爱看。
李明认为,这其实为北美短剧提供了一个缺口:可以在主流影视追求 「政治正确」 的空隙中,做一些看起来不那么正确,却实际上被主流观众喜爱的内容。
但有关 「种族歧视」 的短剧却很难做,「因为中国人自己在北美也属于 『少数族裔』,其实不太会想拍这类内容」。
就像国内短剧发展初期一样,短剧弥补了主流影视的缺口。「女频短剧在北美火爆满足了女性的 『夜间需求』,因为 netflix、HBO 大多描写很都市化的女性故事,但真正的下沉市场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短剧填补了这个空白。」
三、北美本土剧,产自中国
2023 年海外市场刚刚崛起时,有很多制作团队选择在国内拍摄海外短剧,「当时大家不理解国内外拍摄最大的区别就是演员,结果在国内选的演员都是乌克兰、俄罗斯或者澳洲那种口音很重的演员,效果不太好。」Chelsea 回忆道。
于是 2024 年,大量平台开始在海外找承制公司,首先要面临的是与当地拍摄规则的磨合。
Chelsea 认为,制作上最大的注意事项就是要提前沟通,特别是原则性的问题,「比如有的导演就是不拍强奸戏,哪怕违约也不拍,有的演员对亲密戏的等级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多一点都不行,这些最开始就要谈好,而不是觉得先把人骗来拍,现场再逼他,这是没用的。」
北美当地有非常成熟且严格的拍摄规则。
卢樊溪回忆,在拍摄时,有一个镜头需要男主骑着摩托车接走女主,但男主演坚持一定要有动作指导。「他虽然会骑,但不是特别熟练。由于成本限制,我们很难专门为了单个镜头请动作指导,最后是一位朋友过来帮忙才拍下来。」
与大多数制作团队不同的是,五元一开始坚持使用国外导演拍摄短剧,最初三部短剧的导演分别来自法国和墨西哥。「可能我们是在 『制造麻烦』,但我认为一开始我们需要去熟悉和了解海外的生产流程和剧组习惯,融入当地文化。」
今年以来,各承制方都感受到平台预算在下降,承制成本在上涨,更多平台选择回到国内拍摄北美本土剧。
「洛杉矶整体消费水平上涨,充值率又下降,平台不愿意花更高价格给承制团队,利润也越来越少。」Chelsea 分析,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国内拍摄成本能比在洛杉矶拍节约 3 至 4 万美金。
与 2023 年不同的是,现在平台会选择已经有优质作品的竖屏团队,配上双语导演和执行导演,「从镜头表现、表演调教等方面来说,可能比国外的学生团队更好。回国内拍唯一的问题就是演员,现在平台定期从国外运演员回来,一般拍 2 至 3 部再运走。」
之前有承制方向小娱透露,「海外竖屏短剧演员拍来拍去也就几十个人」,但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在北美,大家都已经非常接受竖屏 (vertical),还有很多演技、形象都不错的演员在洛杉矶也找不到工作。」
新面孔的涌入也让演员价格逐渐回落到正常水平,有平台更是硬性规定所有主演不能超过 700 美元日薪。
一位制片人表示,是否转回国内拍摄与平台政策和取景需求相关。「如果要拍美国高中生活或者很本土的牛仔风,必须在美国取景,或是剧本内部评级很高,平台可能会给更多预算在国外拍摄。也有平台要求某一个剧本必须在不同国家拍三个版本,想测试在同等条件下,拍摄地点的变化会不会影响投放效果。」
短剧应用 Kalos TV 的负责人透露,之前大部分北美本土剧在洛杉矶、加拿大等地拍摄,现在大部分都已经移回国内,杭州、上海、广州、宁波、青岛等地都能取景,主演一部分从国外运回来,一部分在国内招募。
「成本没有节约多少,最主要原因是沟通更方便,有利于我们建立海外短剧制作全流程。之前在国外拍的时候,每天要等对方发监视器的视频,中间存在时间差。在国内拍我们能到当地去实时监制。之前一般给 55 天的时间,但实际可能要 60-70 天才能完成。现在成片时间能缩短半个月至 20 天。」
除此之外,北美短剧也在面临一些挑战。
一部分来自美国主流制作公司开始入局。其中一些已经开始寻求合作、出品制作短剧,给出的价格是现有价格的 3 倍以上,大约能在 60 至 70 万美金一部。
另一方面,国内精品短剧崛起,有时国内短剧的预算会比海外更高,而制片成本更低,一些国内制作团队在同等预算和成片质量要求下会更倾向于选择拍摄国内短剧。
(文中李明为匿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作者:尖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