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中:上汽乘用车 MG 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右: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景峰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10 万级纯电两厢细分领域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格局,比亚迪海豚凭借月均稳定突破 2 万辆的销量占据主导地位。
面对这一看似稳固的市场态势,上汽 MG 于 8 月 5 日正式开启了全新 MG4 的预售,以 7.38 万元的起售价、最高 530 公里的 CLTC 续航里程,以及全球率先量产上车的半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配置,意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放手一争。
作为 MG 品牌 All in 新能源的首款战略车型,这款车不仅是 MG 争夺更多市场份额的关键武器,更承载着上汽集团两大具体使命:一是把最前沿的智能化技术真正落地到大众化产品上;二是用一款能同时满足海内外用户需求的车,来检验和推动 MG 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全球热销下的本土尴尬
作为足迹遍布全球超 100 个国家和地区的品牌,MG 的国际化成绩单相当亮眼。即使在 2024 年国际贸易环境动荡、欧盟关税压力加大的背景下,MG 依然实现了超过 24.34 万辆的海外终端交付。进入 2025 年,增长势头不减,上半年海外销量达 15.31 万辆,同比增长 18.6%,作为对比,同期特斯拉在当地销量则下滑了 33.2%。
然而,这份耀眼的“ 出海” 成绩,却反衬出 MG 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尴尬处境。2025 年前 5 个月,MG 国内累计销量仅为 4.28 万辆,距离其全年 18 万辆的国内目标,完成度还不到 24%。这种鲜明的“ 墙外开花墙内难香” 的反差,深刻揭示了 MG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 卷” 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所面临的品牌认知挑战。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 MG 在国内市场表现乏力,即使全球销量领先,也难以真正称之为“ 由中国人主导的全球品牌”。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MG 正加速产品攻势。计划在 2025 年和 2026 年各推出 4 款全新或改款车型。其中,2026 年将有两款被寄予厚望的重磅新车上市:一款是 MG 经典轿跑的全新迭代,另一款则是其轿车产品线的旗舰车型,两款车的目标都是冲击“ 月销破万” 的关键门槛。按照规划,“ 到 2027 年,包括这些新车在内的 7 款主力车型,将构成 MG 全新的产品矩阵”。
这意味着 MG 即将迎来一个密集的新车投放期。当其在全球市场验证过的技术实力,遇到中国本土用户独特的需求和偏好时,MG 需要做的远不止是推出新车。它更需要一场深刻的“ 认知革命”,让中国消费者重新认识并信任这个流淌着中国血液的全球品牌—— 毕竟,赢得“ 自己人” 的心,其挑战与意义,远大于在海外征服市场。
而这场本土破局之战的首个关键战场,就选在了竞争最为白热化的纯电两厢车市场。
“ 杀入” 纯电两厢市场
当全新 MG4 杀入 A 级纯电两厢市场时,早已强敌环伺。如比亚迪海豚、吉利星愿、埃安 UT、大众 ID.3 等车型。
面对先行者盘踞的市场,MG 品牌总经理陈萃展现了清晰的破局逻辑:拒绝配置与价格的简单对标。“ 我们以那些表现出色的产品为标杆,向他们看齐,并且力求超越他们。但并不是简单地将配置对齐,然后降低价格。”
全新 MG4 聚焦用户核心关切的空间、续航与安全,但竞争策略独树一帜。“ 在客户关注处多付 10% 努力,在优势领域多投 100% 资源。” 一体式热管理、CTB 技术、半固态电池等独家技术成为差异化利刃。
比如一体式热管理系统确保严寒酷暑下的电池稳定,确保电池在严寒酷暑下性能更稳定,有效解决冬季续航缩水问题。
之前 MG4 最大的槽点就是空间太小,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不仅显著提升车身刚度和安全性,还释放了更多车内空间。
此外,半固态电池版本将于年内交付,在安全性和低温性能上实现关键跃升,将续航能力推向新高度。
“ 这些是竞争对手目前所不具备的,构成了我们产品差异化的核心壁垒,也是 MG4 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陈萃强调。
配合这一产品策略,MG4 公布了极具吸引力的预售起步价:7.38 万元。陈萃对此价格及对应的配置组合表达了信心,认为其市场竞争力很强。他坦言,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后来者,MG 需要通过有吸引力的定价来快速获取市场份额,但这绝不等于“ 低价低质”,而是向用户展现 MG 的诚意——“ 我们需要让客户看到我们的实力和决心”。
当前,10 万级纯电市场正经历关键转向:竞争焦点正从初期的“ 配置堆砌” 向更深层的“ 技术穿透” 迁移。作为后来者的 MG4,需要的不是复制海豚的“ 代步市场普及者” 路径,也不是效仿吉利星愿的“ 配置越级” 策略,而是要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突围路径:聚焦用户核心痛点、依托独家技术、精准投入资源。
面对这片“ 刺刀见红” 的战场,MG4 的目标明确:不仅要撕开市场缺口,更要为 MG 品牌在国内市场的战略转折,赢得关键一役。
本土突围的四大关卡
然而,策略的清晰并不等同于成功的必然。MG4 乃至整个 MG 品牌在中国市场的“ 破冰之旅”,将面临几重关键考验:
首先是技术优势的市场转化,如何将“ 半固态电池”、“ 一体式热管理” 这些专业术语,转化为消费者可清晰感知、并愿意为之买单的体验优势?这需要更精准、更接地气的用户沟通。
其次,如何让中国消费者像欧洲用户一样,不仅认可 MG 的“ 性价比” 或“ 全球化”,更能建立起对其技术领先性、设计独特性和品牌价值感的认同?这需要持续、一致且富有感染力的品牌叙事。
再者,MG4 的空间哲学、色彩情感设计是好的开始,但未来密集的新车投放,更需要深刻理解并满足中国用户快速迭代、高度差异化的需求偏好。
最后,再好的产品与技术,也需要强大的销售网络和用户体验作为后盾。如何确保用户从了解、购买到使用 MG 产品的全流程体验,都能匹配其“ 技术穿透” 的定位和全球化品牌的形象?
这场由 MG4 开启的“ 本土突围战”,其意义远超单一车型的销量目标,不仅是 MG 品牌在中国市场实现“ 王者归来” 的试金石,更是上汽集团检验其国际化成果能否反哺本土的关键一役。其成败得失,或许将为 MG 乃至更多志在全球的中国品牌,提供宝贵的镜鉴。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 作者|韩敬娴 编辑|李玉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