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互联网江湖,作者 | 刘致呈
又一家 AI 科技公司要赴港上市了。
近期,万兴科技发布公告称,已经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赴港上市的议案。
如果上市计划顺利落地,将来市场上就又多了一家 A+H 上市的企业。
于万兴科技而言,如果能在亏损容忍度更高的港股上市,其实是一件好事儿。
根据万兴科技披露的 24 年财报,公司全年营收增速同比由正转负,净利润从上年的 1.08 亿,迅速转入亏损 1.57 亿。
业绩变化这么快,投资人是要用脚投票的。
资本市场上,万兴科技从 23 年股价突破 120 元的高点,到近两年在 60 到 80 元之间波动,市场的价值判断似乎也一直不稳定。
这些年,公司从早期做软件再到 SaaS 化,如今又定位于 AIGC,战略方向几经调整,眼下也确需一次 「价值重估」。
但问题是,赴港上市之后,价值重估真的会来吗?
大模型概念再热:「狼来了」 的故事还会有吗?
公告赴港上市后,万兴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还透露了一则消息:已完成 OpenAI 最新模型 GPT-5 的接入。
消息传出后,市场反应平淡。
截至 8 月 14 日下午收盘,万兴科技股价收跌 2.84%。
客观来看,市场看空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短期市场看空资金影响引发大盘震荡,也可能是,市场更为看重实际的业绩表现。
这些之外,我认为还可能有一点:AI 概念的企业 「狼来了」 的故事可能又来了。
从市场环境来看,相比两年前,今天的市场对于热衷于 AI 概念的企业更挑剔了。
过去几年,市场上炒 AI 概念的企业实在是太多了,美股 AI 热、港股 AI 热的,导致市场对 AI 概念股不断追捧,然后股东开始减持。
比如,昆仑万维、再比如寒武纪,要么引发监管关注,要么减持后股价大跌。
市场是有记忆的。
从过去来看,万兴科技在相关问题上,也是 「有历史」 的。
2023 年初 AI 浪潮兴起,万兴科技股价飙涨,从年初到 3 月份股价累计上涨 160%。彼时,万兴科技创始人吴太兵豪言要做千亿市值。
2023 年 3 月份,万兴科技在深交所交易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时表示:「公司已有商用账号开通 GPT4 的 API 接口,后续将积极进行产品更新接入与测试」。并对一系列关于相关产品应用 AIGC、ChatGPT 做出回复。
你瞧,互动平台透露消息这一幕在两年前就已经发生过了。
随后,深交所发关注函,要求公司就相关情况进行说明。
其中,关注函中要求公司 「说明最近六个月你公司股东减持预披露情况,以及持股 5% 以上的股东未来三个月是否有减持计划。」
然后,有意思事情来了。
深交所发布关注函之后三个月,万兴科技就发布了减持计划:「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吴太兵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 206 万股」。
据统计,2023 年,万兴科技主要股东减持涉及金额总计约 8.3 亿。天眼查 APP 股权信息显示,吴太兵仍然持有公司 26% 的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大股东。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从当年 6 月底到现在,万兴科技股价再没能突破百元高点,甚至一度跌至 37.9 元。
如今,来到 2025 年 8 月,AI 概念股的热度似乎又回来了。
根据同花顺的数据,目前,AI 概念共有 833 只成分股,板块总市值达 11.60 万亿,2024 年 5 月 20 日至 2025 年 5 月 20 日,板块整体呈涨势,区间累计涨幅达 45.85%。
万兴科技方面,到 8 月 1 日,万兴科技股价又拉高到 95 元。从 8 月 8 日公告赴港 IPO,到 8 月 14 日,股价又回撤到 77.11 元。
如今,万兴科技再发公告宣布要赴港上市,市场在担心什么?
其实不言而喻。
「狼来了」 的故事会不会在港股重演?这可能还需要时间进一步观察。
不过,从估值的角度来看,我的判断是:当下万兴科技并没有被市场低估,赴港上市,价值重估的意义可能没那么大。
由于 2024 年净利润为负,我们用 PS 法估值,以国泰海通给出的 16.32 亿元的 2025 全年营收计算,参考金山 8-12 倍 PS,当下公司 150 亿的 PS 约在 9 倍。对应的股价区间,在 75-110 元。
这个估值水平,高于软件同行,但比头部的 SaaS 公司要低,而且市值溢价主要来源于 AI 概念溢价。
即便是未来真的赴港上市成功,港股市场会不会认可 AI 溢价?
有没有溢价,其实关键还是看业务强不强。如果让 DeepSeek 上市,大概率是会有溢价的,因为市场会觉得,这个产品有竞争力。
AI 业务上,万兴科技高出了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 「天幕」,研发出万兴超媒 Agent,并且有一套 AIGC 创意应用软件矩阵。这些业务,构成了万兴科技未来在 AI 大模型领域的成长性。
只是,这种成长性,恐怕难有太高的溢价。
一方面,市面上大模型这么多,商业化层面大有打价格战的趋势,未来市场格局未定,业务规模没有绝对优势之前,恐怕很难谈得上溢价。
另一方面,从万兴科技的财务数据看,2024 年财报里 AI 原生应用收入翻倍,订阅收入占比目标也实现了,说明 AI 和 SaaS 业务,是能给公司带来现金流的。
但 SaaS 模式的问题,不在于经营的延续性和现金流问题,而在于估值。
2023 年头部 SaaS 企业 PS 普遍在 15-20 倍,而今天,即便是 Salesforce 也不足 6 倍。这说明,市场对于 SaaS 定价,可能还是带有 「避险情绪」。
那么问题来了 AI+SaaS 的趋势下,大模型的研发、营销费用势必会进一步拉长公司的盈利周期。也就是说,在未来可见的盈利压力下,即便是到了港股,市场可能未必还会给出更多的估值溢价空间。
如果,赴港上市不是为了重新给公司定价然后融资,那么又是为了什么呢?
AI 剪辑市场没有 「平替逻辑」
如果抛开 AI 市场热度,只看公司业绩,投资人可能会对公司的估值有更清晰的判断。
从业绩来看,2024 年,万兴科技营收 14.4 亿,与 2018 年相比增长 1.63 倍,同期,扣非利润从 2018 年的 0.65 亿转变为亏损 1.61 亿。
要知道,从 2020 年到 2023 年,公司三年的扣非利润加在一块儿也不过才 2.2 亿。
亏损的原因也不复杂,销售研发支出没带来预期的业绩增长。
2024 年,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了 17.4%,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 9.9%,但营收增速却下降了 2.78%,2023 年同期,营收增长是 25.49%。
从比例来看,销售费占毛利 67%,研发费占到 29%。
什么意思呢?
公司开销最大的也就是营销、研发费用投入,这么多投入,似乎没有换来理想的营收增长。
换言之,公司业务可能在市场竞争中不强势了。
从数据来看,万兴科技在国内市场的增长不及预期。整个 2024 年,国内收入只有 1.3 亿元,同比增长了 3.6%,与 30% 的增速目标差得太远。
海外市场占比虽高,但高端市场比不了 Adobe,未来能不能继续挑起增长的大梁,也值得观察。
产品端,万兴科技旗下的 「万兴喵影」 号称 「中国 Adobe」。但现实里,无论哪一家 AI 剪辑软件都很难做到 Adobe 的 「平替」,就像很难再有一个 PC 系统,平替微软。
专业市场,Adobe 的专业性很强,玩的是个生态。
举个例子,用软件做视频特效这件事儿,要想渲染效果好,效率高不仅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也需要与 NVIDA 等巨头在技术上深度合作,这些是 Adobe、Canva 们已经在做的。
不可否认,万兴喵影也好,剪映也罢,他们在产品体验、入手难度上可能会有优势,但在专业市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能不能兼容现有的软件生态,能不能低成本、高效率地输出电影级的画面。
这些是 Adobe、Canva、达芬奇等传统巨头独有的能力。
所谓 「平替逻辑」,可能是个伪命题。
实际上,在国内市场,万兴科技真正的对手不是 Adobe、Canva,而是字节、快手。
短视频市场,万兴科技增长很难,真正要面对的不是专业化更强的 Adobe,而是快手可灵、字节即梦。
与海外不同,国内生态是个短内容生态,这个生态里,有主导地位的不是工具平台,而是内容平台。在 AIGC 领域,不是拼专业性,而是拼用户体量。
一位做内容行业的朋友说:「中国的 Adobe,不是下一个 Adobe。」
对此,我深以为然,AI 时代,中国的 Adobe,反倒可能是可灵、是即梦这类完全不同的玩家。
事实上,与万兴科技相比,字节、快手这类科技巨头,投入 AI 的决心更大,能调动的资源也更多,再加上剪映这类工具,背靠用户生态,所以增长起来更迅猛。
也就是说,在规模化的关键节点中,一个节奏跟不上,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也说不定。
增长的天平似乎已经在倾斜了。
根据快手财报,2025 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可灵 AI 营收超过 1.5 亿元人民币。7 个月时间里可灵 AI 实现 15 倍的营收增长。
即梦方面,根据 QuestMobile 的数据,即梦在 2024 年 12 月底的周活跃用户数约为 76 万,而到了 2 月中旬,这一数字已接近 200 万。
接下来,怎么字节、快手的短内容市场以及 Adobe,Canva 专业市场的夹缝中找增长,可能是万兴科技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现实来看,万兴科技主要依赖海外市场。
财报显示,万兴科技海外收入占比 91%,此外,在跨境电商领域,万兴科技经验也很丰富,旗下 AI 图片编辑软件 SelfyzAI 排名出海总榜的第十二位。
接下来,怎么稳住海外市场规模,怎么打开国内的增长局面,也许是比赴港上市,更值得管理层深究的问题。
AI 浪潮汹涌,中国 AI 崛起是大势所趋,以万兴科技为代表的中国 AI 力量,能否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值得万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