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夏能源网
华夏能源网 (公众号 hxny3060) 获悉,8 月 8 日,华东重机发布公告称,截至 7 月 28 日,子公司徐州光能管理人共计接收申报债权总额 7.75 亿元;另一家子公司无锡光能面临 3.55 亿元的无财产担保债权,涉及债权人 5 户。
无锡光能和徐州光能是华东重工旗下光伏业务公司。其中,无锡光能是华东重工持股 75% 的子公司,为其光伏业务投资平台。徐州光能则是无锡光能全资子公司、华东重工的二级子公司。
华东重机旗下这两家光伏企业合计欠债了 11.3 亿元。今年 4 月,这两家公司刚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而被法院裁定重整。面对债务难题,华东重机彻底放弃了光伏业务。
华东重机 2023 年 3 月开始布局光伏,曾一度被业内看好。此后,华东重机宣布投资 80 亿元建设江苏沛县、安徽亳州两个电池片基地,并请来光伏老将朱治国坐镇。当时,华东重机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进入 N 型电池片组件前十。
但是,随着光伏行业步入“ 寒冬”,华东重机开始感受到跨界的凶险。2024 年下半年,亳州光伏项目被叫停,光伏板块陷入连环诉讼遭遇资金困境。仅仅维持了两年,华东重机的光伏业务就草草收场。
但这对华东重机来说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在“ 企二代” 接班人翁杰的操持下,华东重机又奔向了下一个热点—— 芯片行业。
港机龙头巨亏后,80 亿押宝光伏
华东重机成立于 1989 年,前身为无锡华东重型机械厂,创始人为无锡人翁耀根。
华东重机成立初期即完成交通部下达的“ 七五” 公关课题,自主研制了国内多用途集装箱门式起重机产品,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港口装卸设备知名供应商。
2012 年 6 月 12 日,华东重机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翁耀根、孟正华和翁杰为实控人。其中翁耀根与孟正华为夫妻关系,翁杰为翁耀根与孟正华之子。
上市之后,受全球贸易增长停滞影响,华东重机业绩很快变脸—— 归母净利润从 2011 年的 7839 万元降至 2012 年的 4499 万元,降幅超过一半;之后 4 年盈利一直徘徊在 1000-3000 万元水平。
为改善业绩,自 2016 年开始,华东重机多次尝试转型,涉及影视、数控机床等领域。其中,数控机床业务算是比较成功的,这使其利润大幅提升,2018 年、2019 年连续两年净利润达到 3 亿多元。
但到 2020 年后,受新冠疫情、芯片断供、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华东重机的港机、数控机床业务均受到冲击,公司又跌入巨亏轨道。到 2022 年,华东重机已连亏三年,亏损额合计达到 26.6 亿元,超过此前 12 年盈利的两倍。
于是,华东重机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火得发烫的光伏行业,开始了第二次转型。
2023 年 3 月 29 日,华东重机宣布与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 《投资合同书》,拟投资建设“10GW 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 20 亿元。
同年 7 月,华东重机又宣布在安徽省亳州市投资建设“ 年产 10GW N 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约 60 亿元。
在光伏技术路线上,华东重机选择了最主流的 TOPCon 赛道。华夏能源网& 零碳资本论注意到,2023 年 11 月,华东重机宣布将 TOPCon 电池平均量产转换效率提升至 26.10%,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华东重机还请来光伏老将朱治国坐镇。朱治国此前曾任天合光能首席运营官兼组件事业部总裁、腾晖光伏总裁、爱康科技常务副总裁,有着多年的光伏行业项目运作及管理经验。
2024 年报显示,朱治国任华东重机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同时兼任无锡光能董事、总经理,徐州光能总经理。朱治国还通过无锡宇杰投资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 间接持有无锡光能 16.5% 的股份。
此外,华东重机还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 TOPCon、异质结以及钙钛矿叠层等业内前沿电池技术的产业化等,公司还与多个国内外顶尖研发机构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机制。
三大原因致光伏业务崩溃
一切都看起来很不错。华东重机雄心勃勃,准备在光伏领域大干一场。按其规划,要在 2024 年建 30GW、2025 年建 50GW 的高效光伏电池片产能。在江苏沛县项目首片光伏电池片下线时,华东重机还公开表示要对标钧达,进入行业前十,成为 N 型电池片组件龙头。
然而,这一切都是行业火热给华东重机留下的幻象。当风停了,风口上的猪自然会被摔的很惨。自 2023 年下半年,光伏行业开始陷入寒冬期,刚刚跨界一年多的华东重机立刻感受到了寒意。
先是 2024 年 8 月,亳州 10GW N 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项目突然被叫停。同年 12 月,朱治国提交报告申请辞去公司第五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战略委员会委员及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职务,辞职后其仍将继续在公司控股子公司任职。
到今年 4 月,随着华东重机公告披露,光伏业务一级子公司无锡光能、二级子公司徐州光能,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被法院受理重整申请,华东重机的光伏彻底宣告瓦解。
华东重机的“ 追光” 之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之所以败的如此之快,华夏能源网& 零碳资本论分析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连续两年持续亏损,让公司看不到盈利的希望。
2023 年,电池片价格暴跌, 从年初的 1.2 元/W 跌至年底的 0.38 元/W, 华东重机的沛县电池项目一投产就遭遇行业寒冬,暴跌的价格使其光伏产品板块毛利率为-63.74%。
华东重机 2023 年各业务板块经营数据
2024 年,华东重机光伏板块营收达到 2.96 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也提升至 24.96%,但受电池片价格持续处于低位影响,毛利率依旧为负,仅-15.75%。2023 年和 2024 年,华东重机光伏制造业务合计亏损 9576 万元。
华东重机 2024 年各业务板块经营数据
二是连环诉讼加剧企业资金链断裂。
今年 3 月,因与设备供应商捷佳伟创就设备款、维修款以及延期交货等问题存在争议,徐州光能和无锡光能被捷佳系企业在深圳、常州、无锡发起四桩诉讼,涉案总金额 5.87 亿元。连环诉讼使得华东重机旗下相关企业银行账户被供应商冻结,华东重机的资金困境加剧,致使无法清偿到期借款本息及供应商欠款。
三是华东重机领导层“ 摆烂”,无心挽救光伏业务。
实际上,华东重机的光伏业务并没差到无药可救的地步。对比 2023 年营收 7720 万元、净利亏损 4921 万元,2024 年华东重机的光伏营收 2.96 亿元、净利亏损 4655 万元,亏损已明显在收窄。
即使是暂时遭遇困境,只要筹到钱依然可以渡过难关。然而,一年前还是“ 朱砂痣” 的光伏业务,如今变成了“ 蚊子血”。华东重机领导层冷漠以对,采取了任其自生自灭的“ 摆烂” 态度,这最终导致了其光伏板块走向崩塌。
“ 捞一票就走” 伤害企业更伤害行业
华东重机为何放任光伏业务的落败?这与现任董事长翁杰的行事风格有关。
翁杰出生于 1984 年,2006 年进入华东重机,历任项目经理、项目部长,2008 年任华东重机董事兼总经理,2010 年至 2023 年 5 月任华东重机副董事长,2023 年 5 月底从父亲翁耀根手中正式接班,任华东重机董事长。
据媒体报道,华东重机的上市,就是自英国留学归来的翁杰力主推动的。彼时是翁杰的一句话打动了其父翁耀根——“ 如果我就这样接你的班,干好了是爸爸基础打得好,干不好是儿子没本事,我想干点不一样的。”
从时间上看,华东重机向光伏的转型应该也是翁杰主导的。而在光伏业务显露衰落迹象后,翁杰又主导了向芯片行业的转型,光伏业务被放弃。
2024 年 10 月,华东重机宣布以合计 9405 万元的价格收购主营业务为 GPU 芯片及解决方案的厦门锐信图芯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锐信图芯”) 股权并增资,交易完成后华东重机持有锐信图芯 43.18% 股权。
并购完成后,华东重机股票均价由 3.8 元/股左右拉升至 10.49 元/股的高点,阶段涨幅达 176%,重型机械公司成功穿上了“ 高端芯片” 的外衣。
收购锐信图芯前后华东重机股价走势图
虽然股价是炒起来了,但这次转型并不为各方看好。
华东重机对锐信图芯的投前估值为 1.98 亿元,对比同年 6 月底锐信图芯 284.37 万元的股东权益账面值,溢价率近 70 倍。然而,此时的锐信图芯只是一家成立仅 3 年,员工只有 20 多人,且多为销售人员的小公司。并且,2023 年和 2024 年上半年,锐信图芯均为亏损。
GPU 芯片领域竞争激烈且技术门槛高,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在技术和品牌上均存在差距,对初创企业而言研发成本的压力尤为突出。华东重机能支撑锐信图芯走多远,芯片业务能给公司带来多大价值,均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经过多次转型,华东重机已经暴露出多重风险。
从资产规模看,到 2025 年一季度末,华东重机总资产 30.58 亿元,净资产 15.28 亿元,相比 2019 年末的 73.46 亿元和 50.48 亿元,分别缩水 58% 和 70%。
企业短期债务风险也显露苗头。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华东重机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余额为 3.81 亿元。华夏能源网统计,华东重机仅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就达 4.96 亿元,短期债务缺口已经超过 1 亿元。
此外,在数次跨界失败后,翁耀根家族所持股份也在大幅减少。2016 年底,翁氏家族合计持有近 50% 的股份。到 2024 年底,翁氏家族合计持股比例已降至 12.23%。
从港机、机床、光伏到芯片,华东重机经历了三次转型。但每次转型,华东重机都没能沉下心深耕。一旦发现不赚钱就火速退出,再去寻找新的热点……“ 企二代” 翁杰掌管下的华东重机,追热点的风格非常明显。
蹭上热点讲故事,短期内容易带动公司股价上涨,但长期来看得不偿失。“ 捞一票就走” 的心态,使得企业无心深耕主业,不仅伤害了企业和投资者的长远利益,更给涉足的行业带来麻烦。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