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村因樱桃而著名,樱桃村的樱桃皮薄肉厚、酸甜可口、多汁美味,乃是樱桃中的珍品。樱桃村属于丘陵地带,土质为红土,海拔高、温差大,适合种植樱桃树等小水果,樱桃村的村民家家户户都种植小水果,普通农户基本上一年增收三万元左右,种植大户能够实现一年收入二十万元左右。
樱桃村的小水果种植带来果农内部分化,那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又会有怎样的内部分化呢?基于此经验现象,本文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樱桃村的分化现象,进而全面认识中部地区原子化村庄。
一、普通农民与土地食利者阶层
从村民与土地的关系来看,樱桃村村民内部分化出普通农民与土地食利者阶层。普通村民在土地上进行生产活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土地食利者阶层以土地为资本进行利益交换,影响村庄发展。
普通村民与土地结合,通过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获取经济收入,实现正常生活。以村庄产业基础——小水果种植为例,按照种植小水果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一般农户与种植大户,一般农户的种植规模在四五亩左右,每月收入两千元上下,这些经济收入用于老人养老、人情往来、看病应急。
种植大户的种植规模可达十几亩,每月收入五六千,除了养老、人情、看病,这些经济收入还供养孩子读书。在文仙洞,普通农民在土地上进行种植、养殖或者其他生产活动,基本上能够满足日常生活,也就是老话说的,「在农村生活,饿不死也胀不死」。
土地食利者阶层以土地为资本,通过土地 「买卖」 的方式获利,他们不仅是倒卖农民土地的专业户,还是村庄发展利益的既得者。之前,国家对农村土地管控还没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樱桃村的老板们打通村庄关系,在樱桃村购买一整块地皮并建立类似于城市商品房的毛坯别墅,供想要来樱桃村养老的退休干部、银行行长、经商老板等人购买,由此获得巨大收益。
与此同时,他们还和村干部合谋,通过经营集体资源的方式装满自己的荷包,形成 「乡村利益共同体」,严重影响村庄发展与村庄治理。
二、越往上走人越少:三个小组的分化
樱桃村的村民小组分为三个小组,一组处于进村口,地势最低;二组位于半山腰,地势较高;三组位于山上,地势最高。根据地势高低,村庄存在很明显的内部分化,越往上走人越少,越往上走人越老,越往上走组越穷。
以区位为基础进行分析,可以将村庄内部分化划分为三种类型:有活力的一组、有经济的二组和空心化的三组。
有活力的一组。一组人口结构比较完整,一组位于樱桃村的进村口,开车进城不到十分钟,能够满足劳动力打工与年轻人上学需求,他们作为两栖村民,白天在外,晚上在村,依旧生活在村庄。一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进村主干道穿过一组,道路两旁的景观树排列整齐、修建有小型健身场所、宣传党建文化的广场,村民饭后闲谈有地方可去,平常也会有很多骑行爱好者进村里骑行。
此外,一组产业比较完整,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频繁。农家乐、家具厂、采摘园集中在一组,节假日吸引很多城市人口或者外来人口进村消费。另外,一组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政治意图,村庄进村口是各级领导下村的必经之地,一组的活力也离不了村庄发展资源的倾斜。总之,处于进村口的优势使得一组的在村村民与外来游客比较多,能够感受到很强的生活气息和生命力。
有经济的二组。二组小水果种植成规模,是赏樱花、采樱桃的主力军,最有经济活力。2015 年前后,村委会从一组搬到二组,计划打造极具樱桃文化的采摘点,将樱桃文化融入村委会建筑和二组区域规划。现在,二组是网红樱桃打卡点和网红樱桃采摘点,每年三到五月份吸引附近的游客进村赏樱花、采樱桃,将樱桃村的樱桃 IP 打响。
二组依托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有较强的就业机会与经济发展优势,村民在农忙时打理果园,农闲时进城务工,形成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就业结构。二组进城时间大概在十五分钟左右,在村民可接受的通勤时间范围内,很少有村民愿意进城租房或者贷款买房,二组在村村民的人口结构也比较完整。总之,位于半山腰的二组既有区位优势又有政治优势,是村庄中最具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地方。
空心化的三组。种地不赚钱与家庭发展需要等多重因素推动三组年轻人口外流,留下没有赚钱能力的老人。三组土地较其他两组而言比较连片,且被划分在粮食生产安全红线范围内,所以三组的土地用于种植农作物,主要种植番薯、玉米、花生等作物。
种植的农作物附加值不高,难以满足村民发展需要,年轻的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且三组地势比较高,进城时间比较长,不方便学龄儿童早晚上学,许多家庭便举家进城,满足家庭发展需要。
除此之外,三组处于樱桃村的最深处,地势较高,很多游客到不了三组,村庄发展的资源倾斜力度比较小,三组的主干道和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不高。这也意味着三组村民的生活环境不如其他两组,三组环境不达标反过来也会影响游客进入三组,导致三组没有外来人口流入。总之,三组区位优势不明显,还有政策限制与自然环境限制,三组的就业机会与发展机会少,进而出现人口流失、空心化、老龄化的现象。
三、卷死的家长与躺平的家长
樱桃村的村小已经撤销,村里的孩子需要进城读书,有的家庭为了孩子读书进城租房或者贷款买房,有的家庭把孩子放在寄宿制学校或者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教育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加速家庭教育分化,家庭教育分化下卷死的家长与躺平的家长并存。
卷死的家长把家里所有的资源全力托举子代教育。第一,在城市定居,给子代提供物质基础。注重孩子教育的家庭基本上已经实现城镇化,卷死的家长认为,只有进城生活,才能为孩子教育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采用策略手段,为子代争取优质教育资源。县城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且通过划学区房的方式分配学位,这就意味着进城的家长要采取一定策略为孩子争取优质教育资源。比如,找各种关系给孩子转到好的学校、主动增加与学校和老师沟通的频率、给孩子报各种文化课辅导班、与孩子同学的家长打好关系等等。
第三,以学习成绩为目标,注重子代的学习成绩。实现教育城镇化的家庭,没有一个不 「唯成绩论」「唯分数论」,卷死的家长不仅内卷自己,更加内卷孩子。面对孩子的学习,有能力有水平的就自己给孩子辅导,没能力没知识的就花钱给孩子辅导功课,通过内卷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躺平的家长把家里部分资源用于子代教育。第一,在村生活,没有进城买房的动力。面对不爱学习的孩子,家长也无能为力,只能是看得开些,退出内卷的教育环境。家长躺平行为与子代是否爱学习有关,孩子不爱学习也学不好,就没必要挤到城市里生活,其产生不进城的行为是因为教育发展面向不够强。
第二,家庭重心从教育发展偏移到经济发展。孩子不爱学习,躺平的家长就不用花费过多的精力、投入过多的时间、消耗过多的金钱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发展经济,家庭发展重心发生偏移。
第三,以孩子健康成长为目标,注重子代的三观与情商。谈及到子代成长,躺平的家长认为孩子只需要平安健康长大就好,日常生活中更注重子代的三观培养与情商培养,他们把自己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传授给子代。躺平的家长退出内卷赛道,对孩子好、对自己也好,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四、结语
樱桃村是典型的中部原子化村庄,原子化主要表现为个体分化明显。具体来说,以产业为基础的农民分化、以区位为基础的小组分化、以教育为基础的家长分化,从农民分化到产业分化、再到教育分化,反映樱桃村这二十年来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发展、再到美好生活的经济社会变迁。
以原子化为小切口认识村庄,摸清乡村社会分化情况,理解村庄历史变迁与未来发展,不失为初学者认识中国农村的一种好方法。
(备注:相关地名与姓名按照学术要求匿名化处理,本次随笔灵感源于团队讨论内容,非常感谢团队成员!文章思考浅显,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