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组件研发车间,来源:公司供图)
8 月 19 日,工信部联合多部门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打出规范竞争秩序的 「组合拳」,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健全价格监测和产品定价机制。此次行动距 7 月初首次行业座谈会仅隔 46 天,六部委协同之密集、政策落地之迅速,凸显了决策层根治行业竞争格局的决心。回溯今年上半年,随着新修订 《反不正当竞争法》 的实施、中央财经委员会对 「低价无序竞争」 的亮剑,光伏行业终于迎来从 「价格厮杀」 到 「价值重构」 的关键转折。
在这场产业秩序重塑中,通威股份——这家手握全球 30% 高纯晶硅市场份额、连续八年蝉联太阳能电池出货量榜首的行业龙头,正以成本控制、技术迭代与全产业链协同的深厚积淀,成为引领行业穿越周期的核心力量。资本市场已率先捕捉到积极信号,7 月初和 8 月中旬光伏板块大幅反弹;叠加产业链涨价传导链条逐步贯通,当政策东风与市场规律形成共振,通威股份的价值修复之路已然清晰。
业绩方面也有望看到拐点。8 月 22 日晚,通威股份披露 2025 年半年报:上半年营收 405.09 亿元,二季度业绩环比减亏,公司核心业务稳健、市占率稳固。其中,上半年,公司多晶硅实现销量 16.13 万吨,全球市占率约 30%,位居行业第一;电池销量 49.89GW,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全球累计出货突破 300GW;组件销售 24.52GW,继续保持国内分布式市场出货第一,海外出货实现爆发式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期末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 332.29 亿元,财务流动性储备充足,融资工具丰富、银行授信充裕,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面均保持高度畅通,保障公司流动性安全的同时,还具备流动性与融资利率与期限等各方面的显著优势。
反内卷催生光伏产业的 「破局时刻」
光伏产业高速发展下逐步呈现 「分裂态」。新能源转型的强劲势头下,与全球光伏装机增量形成对比的是产业链各环节的 「价格雪崩」,当价格普遍跌破现金成本,行业也陷入 「越产越亏」 的怪圈。过去中国光伏企业从追赶到超越的过程中,规模扩张成为主要竞争逻辑。但当全球累计装机突破 2000GW、逼近煤电规模时,产业逻辑必然从 「量的扩张 「转向 「质的提升」。
光伏行业的转折,始于政策层面的精准发力。2025 年以来,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密集出台,直指 「低价无序竞争 「的行业痛点,为产业健康发展划定了清晰边界。6 月 27 日,新修订的 《反不正当竞争法》 正式实施,明确禁止硅料、组件等产品以低于现金成本价格销售,为光伏产业链设定了价格底线,从法律层面遏制 「自杀式降价」,推动价格中枢向合理区间回归。紧随其后,7 月 1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 「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7 月 3 日工信部制造业座谈会进一步强调 「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政策的连续发声,释放出 「优化供给侧结构」 的强烈信号。
政策的针对性,源于对行业规律的深刻把握。通过 「规范竞争+鼓励整合」,加速低效产能出清,形成头部引领、技术驱动的新格局。这种整合不仅符合头部化、集约化的产业规律,更能通过优化市场结构,稳定供应链波动,为中下游企业创造合理利润空间。
对于通威而言,政策红利的释放具有双重利好。一方面,「反低价竞争」 政策的出台,将极大遏制 「低质低价」 的恶性竞争行为,改善 「内卷式」 竞争、「劣币驱逐良币」 的行业现状。在此背景下通威股份凭借领先的技术、规模、成本等综合优势,其自身市场份额有望得到持续巩固。另一方面,政策鼓励的 「技术创新」 与 「兼并重组」 与公司 「全球创新研发中心投入运营」、「垂直一体化布局」 的战略安排高度契合,为其在新周期中扩大优势提供了制度支撑。
今年也是通威股份压力与韧性并存的一年。尽管上半年业绩受到光伏产品价格下行影响,但公司主业的竞争力仍在强化,光伏各业务板块、成本优势、市占率继续巩固,其中公司组件上半年海外出货 5.08GW,继续保持爆发式增长,同时公司在手现金流充裕,截至上半年末,在手货币资金加可交易性金融资产超 330 亿元:稳健的财务状况和成本持续领先的表现,也为公司在行业调整期积累了关键筹码。
组件缺货与集采高价共振
政策的 「及时雨」,迅速在市场层面显现效果。2025 年二季度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呈现从上游到下游的有序回升,标志着供需关系与竞争秩序的同步改善。在 「政策限低价+库存去化」 的双重支撑上,低价销售行为减少,行业库存从高位逐步回落。
硅料环节率先吹响回暖号角。8 月 20 日,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的最新硅料价格数据,多晶硅 n 型复投料成交价格区间为 4.5-5.2 万元/吨。硅料价格延续涨势,最高涨幅达 3.37%,价格已连续 8 周上扬。硅料价格企稳后,硅片、电池环节紧随其后,产业链价格回升的传导性逐步显现。
8 月 18 日,华润电力 3GW 组件集采开标结果显示,N 型 TOPCon 组件均价达到 0.729 元/W,较 6 月底 0.66 元/W 的低点反弹 10.45%,也印证产业链涨价传导机制已重新畅通。值得关注的是,710W 大版型组件出现缺货现象,可见组件价格回升并未抑制需求;随着国内组件涨价落地,产业链涨价的顺利传导也将夯实上游盈利进一步修复的信心。
价格回暖的背后,通威股份的 「成本支撑+技术溢价」 的双重逻辑也在发力显效。从业绩端看,通威股份二季度已环比减亏,随着三季度产业链价格进一步修复,这种环比改善的趋势有望得到延续,与行业周期拐点形成共振。
政策与行业共振的信心修复
光伏行业的积极变化,也在资本市场得到充分反馈。2025 年 7 月 2 日,光伏板块掀起涨停潮,通威股份等龙头企业股价大幅拉升,8 月 15 日 A 股光伏板块再迎集体飙升,光伏 ETF 基金收涨近 4%,创 2024 年 5 月以来最佳单日表现,也反映了市场对行业回暖的强烈预期,「政策红利+价格改善」 的积极作用将会持续释放。
从市场逻辑看,光伏板块的估值修复具有坚实基础。当前,行业前五大硅料企业市占率已接近 80%,电池、组件环节集中度也持续提升,这种趋势将有效降低行业波动性,提升头部企业的盈利稳定性。通威股份作为横跨 「高纯晶硅-电池-组件-终端应用」 的全产业链龙头,其估值修复空间尤为显著。公司通过 「绿色农业+绿色能源 「的双主业布局,既分享光伏行业的长期成长,又通过饲料业务的稳健现金流一定程度上对冲周期波动,这种攻守兼备的模式在资本市场也具有独特吸引力。
综上,这场由政策、市场、企业共同推动的价值重塑,终将让坚守技术与效率准则的龙头企业成为新周期的定义者。当光伏行业从内卷中突围,那些坚守 「技术创新、成本控制、长期主义」 的企业终将赢得新周期的主动权。作为始终引领行业的标杆,通威股份以其在光伏全产业链的领先地位、各项业务的稳健韧性站在价值重估的起点。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读懂通威股份的长期逻辑,或许就能洞见光伏产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