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杭第二通道真的要来了。
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信息——新建上海至杭州高铁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这是继沪杭高铁之后,上海杭州间的第二条高铁。和沪杭高铁一样,新线路设计时速也是 350 公里,总投资约 670.97 亿元。
不同的是,沪杭二线总体沿杭州湾北岸呈东西走向。线路东起在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终至杭州西站,全长约 223.8 公里,共设 9 座车站,其中新建奉贤、上海金山、平湖市、临平北 4 座车站,改扩建四团、嘉兴南、桐乡和杭州西 4 座车站。
可研报告获批,标志着这条备受沪嘉杭三地市民关注的高铁线路终于拿到了 「准生证」。根据之前各方透露的消息,沪杭二线最快有望于年底开工,总工期 4 年。
建成后,嘉兴及杭州至上海浦东的通勤时间将分别缩短至 25 分钟和 40 分钟,沪嘉杭的同城性将进一步加强。同时,它也将引发三地及江浙沪更大范围内板块格局的改变。这些改变具体体现在哪里,哪些地方将从中受益?
一、不堪重负的沪杭高铁
在长三角 「一主三副」 四大中心城市里,杭州是离核心上海距离最近的。但是相比南京和上海之间,已先后建成了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铁、宁启-沪通铁路、沪宁沿江高速铁路、宁杭-沪苏湖高铁等 5 条高铁线路,另外还有沪渝蓉高铁在建不同,沪杭之间目前主要就依靠一条 2010 年开通的沪杭高铁。
2024 年末沪苏湖高铁建成后,虽然有 C2424 次列车,从杭州西站出发,经合杭高铁湖杭段至湖州,再转沪苏湖高铁通达上海虹桥站。但一来班次太少,一天就一班;二来时间太长,全程需要 79 分钟,所以分流作用有限。
这也导致沪杭高铁成为全国最繁忙的铁路之一。高峰时期,沪杭高铁最短间隔 3 分钟就有一趟高铁开出,实现了 「高铁公交化运行」,但在庞大的商旅和通勤需求面前,仍然经常出现 「一票难求」 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沪宁之间的六条铁路不仅走向不同,分别串联起苏南、苏中几乎所有县市。比如 2010 年 7 月首条通车的沪宁城际铁路,贯穿苏南 5 个地级市;2023 年 9 月通车的沪宁沿江高速铁路,把江阴、太仓、常熟等苏南强县纳入高铁网;而宁启铁路扩能改造后在南通西站与沪通铁路组成的快速通道,主要方便苏中三市人民出行;至于最新开通的沪苏湖高铁,则使太湖西侧的溧阳、宜兴等地实现了 1 小时到上海。
而且它们分别接入上海不同车站,比如沪宁城际铁路,始于上海站,终于南京站;京沪高铁,连通的是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另外,等太仓到上海东站的铁路通车,沪宁沿江高铁和沪渝蓉高铁的动车可以直接驶入上海东站,沿线民众去浦东机场坐飞机就更加方便了。
反观杭州,不管是作为主动脉沪杭高铁终点站的杭州东,还是 C2424 次列车的出发站杭州西,目前对接的主要是虹桥站,并没有直达浦东的线路。所以从分流老沪杭高铁运输压力,以及接轨浦东的角度,兴建沪杭第二通道都已迫在眉睫。
事实上,作为国家 「八纵八横」 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沪杭高铁二线的规划已历时多年。早在 2019 年,它就被纳入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并被列为国家 「十四五」102 项重大工程涉铁项目。不过在当时,这条线路还被叫作沪乍杭铁路。其后伴随各方博弈,线路几经调整,乍浦站消失,取而代之以平湖市站,线路名称也从沪乍杭高铁变成了沪杭高铁。
好在现在总算有了实质性进展。其实今年 6 月,在南京举办的第七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沪杭高铁二线就被列入第二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如今,可研获批,项目终于进入到实质性推进阶段,希望它早日开工,尽早建成。
二、沿途谁是最大受益者?
众所周知,火车线路的走向往往会对地缘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沪杭之间,老的沪杭铁路从上海站出发,经松江、嘉善、嘉兴、海宁,终于杭州城站。沪杭高铁填补了金山、桐乡、临平的客运铁路站点空白。而在建中的通苏嘉甬高铁,又将结束海盐不通铁路的历史。
算下来,目前沪嘉杭沿途就只剩下紧挨着上海金山的平湖市还没有铁路。也正因此,沪杭高铁二线在前期线路规划时,平湖与乍浦围绕铁路走向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双方作出妥协,将站点设在了平湖市区与乍浦镇的中间位置,有点类似于沪杭高铁桐乡站 (夹在桐乡海宁之间),兼顾南北两城百姓的出行。
不过,不要以为通了高铁就一劳永逸。事实上,开通高铁对不同能级城市的影响并不一样。李迅雷团队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后往往会加速沿线中小城市的人口外流。比如京沪高铁开通后,包括昆山、常州在内的 5 座沿线城市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出现下降,而沿江通道上人口比重下降的城市比例更是高达 70%。
沪杭高铁二线建设后,同样会出现类似情况。比如平湖,根据 2020 年七普统计数据,平湖是浙北唯一人口下降的县 (-0.05%),高铁通了后平湖常住人口大概率会加速外流。而对上海、杭州这样的中心城市来说,情况则正好相反,但同样也会引发内部不同板块间的此消彼长。
先说上海。过去上海与江浙等地的联系主要通过西部的虹桥枢纽。2019 年,铁路上海东站规划应运而生,之后上海方面提出建设以浦东机场、上海东站为核心的东方枢纽,打造集航空、国铁、市域铁路、城市轨道等交通功能,以及站场城开发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未来,上海将形成 「西有虹桥枢纽、东有东方枢纽」 的双枢纽格局,从而为浦东,尤其是临港新片区补上对外陆路交通的短板,促进南汇、奉贤两大新城与嘉兴、杭州等杭州湾北岸地区的人员互动,进一步加速人才、产业等要素向沿湾发展走廊集聚,带动上海南部区域的发展,形成大上海都市圈的第二条金南翼。
至于杭州,有人说受益最大的是作为沪杭融合桥头堡的临平区。此前临平通过沪杭高铁已经可以直达上海虹桥站和上海南站,但时长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甚至一个半小时。但沪杭高铁二线建成后,从临平北出发不仅可以直达浦东机场,时长也缩短至 40 分钟,从而实现了临平与上海东西双枢纽的成功衔接。这无疑有助于强化临平在沪杭协同发展中的战略支点作用,为分区后痛失西部余杭大半壁江山的临平寻找到新的机遇。
不过在我看来,这条高铁线路真正助力的其实是城西 「第三中心」。
甚至考虑到过去十年上海常住人口增长已经几乎停滞,东方枢纽及沪杭高铁二线的建设引发的主要是内部人口、资源的再调整再分配。而杭州仍处于人口快速流入的增长期,沪杭第二通道的建设将影响人口流入杭州的方向。就此而言,杭州城西或许是整条沪杭高铁二线沿途最大的受益者。
三、如虎添翼的杭州城西
城西之于杭州,不只是一个方位空间概念,而是科创的代名词,是城市的新中心。
不同于上海早就在东西两个方向布局双机场,建设东枢纽只是为了弥补浦东的高铁空白。杭州过去无论是萧山国际机场,还是杭州城站、东站,都位于老城东面。但因为城西的科创产业发展太快,人口增长占了杭州一半以上,所以才于 2019 年在城西布局开建杭州西站。
2022 年 9 月 22 日,拥有 11 台 20 线、总建筑面积 51.2 万平方米的杭州西站连同湖杭铁路一起正式投用。此后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随着杭温高铁、沪苏湖高铁陆续开通运营,从西站出发,乘客已经能够抵达全国 25 个省市区,这使得城西居民基本不用再跑东站,可以就近出行。靠着城西的巨大人流,西站快速崛起为东站之外杭州又一大枢纽站点。2024 年到发旅客超过 1200 万人次,相当于每个杭州人到站一次。
依托西站这个新枢纽,杭州开始规划建设云城,指挥部的规格之高堪比当年的钱江新城。根据最新版杭州市总体规划,地处绕城外的云城-未科片区,不仅被囊括进中心城区的范围,还和武林-湖滨 (传统风貌核)、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 (现代风貌核)这两大公认的城市中心并列,被定义为杭州的 「科创风貌核」。
像最近爆火的首个国产商业化电子束光刻机,就诞生在云城的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同时,余杭方面也正在以未来科技城-云城为核心,争创国家级高新区。而沪杭高铁二线的规划建设,则将进一步提升西站在杭州铁路交通版图中的地位,引导人口向城西的汇聚。
如果说当年阿里西迁带有某种偶然性,那么西站的规划建设则是城西努力争取来的结果。在它之前,2013 年杭州在完成杭州东站的改建后,原本的打算是改建位于萧山的杭州南站。但这项工作拖了整整 7 年才完成。期间未科崛起,西站横空出世,并后来居上,最终取代了南站,成为杭州的第二铁路枢纽。
但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了,目前的杭州西站其实只有位于站房南部的湖杭场是通车的,线路包括商合杭、沪苏湖、杭温以及今年底将开通的杭衢高铁,而位于站房北部的杭临机场则尚未投入使用。
根据规划,未来接入杭临绩场的高铁线路可能会有三条,包括沪杭高铁二线、宁杭二通道以及杭临绩高铁。但考虑到宁杭二通道涉及三省协同推进,进展较慢,预计 「十五五」 期间才能开工;至于杭临绩高铁,由于与 2018 年通车的杭黄高铁走向平行、功能重叠,且杭黄高铁运能尚未饱和,项目建设被暂时搁置。所以杭临机场大概率会伴随沪杭高铁二线的开通同步启用。
在这个意义上,沪杭高铁二线带给杭州的不只是一条高铁线路,它让西站枢纽得以南北双开,整个云城的人流量也将水涨船高。
如果说阿里的西迁及未科的开发,促成了杭州科创产业的部分西迁,但和滨江基本还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那么西站的开通、云城的建设,以及沪杭高铁二线带来的外部加持,或将彻底颠覆杭州的科创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