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惊蛰研究所,作者 | 娅沁
近几年,恋爱类综艺的持续出圈在贡献网络热门话题的同时,也反映了时下年轻人面对个人情感时的复杂状态:既渴望真挚的爱情,又往往会因现实因素保持谨慎克制、犹豫不前。
这种矛盾心态,让他们更容易在参与嘉宾的情感互动中找到代入感,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与投射,就像许多恋综观众们的自嘲:「看别人谈恋爱比自己谈还走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线上恋综收割大笔线上流量,线下也逐渐涌现出诸多借鉴 「恋综模式」 的社交活动。有的活动策划者会以 「这一次,来当自己爱情故事的主角」 等极具代入感的话语,激发年轻人的参与意愿,推动他们从屏幕前的 「观恋者」 转变为现实中的 「寻爱者」。
这并非线上热潮的简单复制,而是年轻一代应对 「社交孤岛」 和 「婚恋焦虑」 的一种新式解决方案。
当相亲穿上 「恋综」 马甲
凡是参加过企业工会、公益组织等牵头的传统相亲会的人,大多对其 「目的性强、流程机械、互动浅层」 的特点深有体会,参与者很容易在过程中感到尴尬和压力。
小红书上就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参与 「120 人线下相亲会」 的经历。据其描述,现场嘉宾年龄跨度从 20 岁到 45 岁,群体构成杂乱、参与人员质量参差不齐。活动中,仅自我介绍和游戏环节就耗费了一个多小时,让参与者感到疲惫。好不容易进入自由交流环节,话题也往往局限于 「年龄-职业-兴趣」 的 「老三样」 问答。更让她不适的是,整场活动的自由交流几乎以颜值为导向,少数外貌出众的嘉宾被众人围着攀谈,多数人则被冷落一旁。该网友直言,「这种鱼龙混杂的相亲真的不适合 i 人,三个小时几乎零收获。」
除了集体相亲会,熟人介绍的一对一见面模式也存在明显局限。尽管这种方式有一定的信任基础作为铺垫,但双方也往往会陷入 「加微信-硬找话题-尴尬结束」 的循环,对社交能力较弱的人而言,整个过程会较为煎熬,后续也很容易因找不到持续交流的话题而断联。
不过自 2024 年起,全国多座城市陆续涌现出一批以 「线下恋综」 为主题的社交活动。凭借轻松新颖的形式,线下恋综活动正逐渐成为年轻人摆脱传统相亲模式、情感社交的新选择。参与者主动加入的背后,也反映出一种心态的转变:他们不再被动等待爱情自然而然地降临,而是走出狭窄的社交圈,开始为自己的情感生活寻找新的可能性。
据惊蛰研究所观察,线下恋综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最主流的模式是挑选宽敞且氛围感十足的室内场地,或是充满设计感的艺术空间等,将其打造为轻松愉快的社交派对。此外,还有以喜剧脱口秀为特色的创新类型,例如开饭喜剧推出的 《私奔到月球》,不仅为相亲嘉宾设计了丰富的互动环节,还特意开放观众席位,让观众既能现场 「吃瓜」 围观,又能参与到即兴互动环节中。
此前,短期恋综式旅行就颇受青睐,活动通常会选择如大理等风景优美、氛围治愈的旅游城市进行,同时活动全程配备领队引导流程以及摄影师记录互动,为参与者留下独特的回忆。
*小红书上的线下恋综招募帖
尽管形式各有差异,但在核心内容设计上,这些线下恋综活动大多都保留了线上恋爱综艺的经典环节框架。典型流程包括破冰游戏 (打破初次见面的尴尬)、观点辩论 (展现个人价值观—)、合作任务 (增进默契) 和最终心动选择。有的活动还创新性融入了 《非诚勿扰》 的 「爆灯留灯」 机制,增加了环节的戏剧性和参与感。
线下恋综最突出的优势,莫过于其细致入微的流程设计。活动组织者通常会参考热门综艺 「任务卡」 模式,将话题讨论的方向、游戏协作的规则乃至自由交流的引导方式全部提前规划妥当。
这种强结构化的设计极大降低了社交不确定性,参与者无需担心冷场或主动破冰,只需跟随流程推进互动。即便是短途旅行等场景相对复杂的活动,也会有清晰的环节指引,可以显著减轻参与者的心理负担。这也与传统相亲活动形成强烈对比。
相较而言,线下恋综通过游戏化、情境化的环节设计,既保留了相亲的目的性,又赋予了社交的趣味性,大幅削弱传统相亲带来的尴尬与压力,使参与者在轻松氛围中,实现自然而不刻意的交流。
脱单不是唯一目的
从当下线下恋综活动的设计逻辑来看,虽然活动宣传时会突出 「以脱单为目的」 的定位,却也格外强调 「轻松社交」「破圈交友」「周末解压」 等多元属性。本质上,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相亲平台,而更像是一个为陌生人打造的轻松交友场域。
无论是场地布置上,还是环节设计上的趣味互动,似乎都在刻意弱化 「必须找到伴侣」 的功利性。因此,即便最终未能促成任何一对,也能让多数参与者觉得体验愉快、不虚此行。正如一些策划方在社交平台上与用户互动时所言,「以玩为主」。
这种轻松化的设计,也与当下年轻人的参与心态高度契合。他们中大多人确实抱着脱单的期待而来,但更核心的诉求,其实是认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打破狭窄的社交圈,甚至只是为平淡的周末生活寻找一段能放松解压的时光。对他们而言,脱单更像 「意外之喜」,即便最后没能达成目标,也不会因此否定活动的价值,反而常以 「值回票价」 评价这段体验。
许多参与者在社交媒体上的真实分享,也印证了这种 「轻目的、重体验」 的心态。有位 「母胎单身」 的网友分享,自己周末参加线下恋综时,在最后的 「互选心动嘉宾」 环节,出现了 「所有人都互选成功」 的热闹场面,但实际上,大家更多是出于 「老好人心态」,即生怕不选别人会让对方下不来台,才做出了 「善意的选择」。
不过,尽管没有遇到心动嘉宾,她仍认可主办方的用心与努力。还有不少人在体验后感慨,「本来是冲着脱单来的,但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远比单纯脱单好太多」;也有人直言,「活动体验倒是可以,但是现场并没有心动的男嘉宾,指望这种活动脱单是几率太渺茫了。」
从深层需求来看,线下恋综的流行,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社交观念的转变。一方面它精准契合了年轻人 「懒人社交」 的心态。年轻人排斥传统相亲中的消耗感,也厌倦无意义的社交,而线下恋综从一开始就弱化了目的性,并通过预设好的游戏、话题与任务,为参与者搭建起清晰的 「社交框架」,他们只需跟随流程自然互动。这种 「不费脑」 的社交模式,与当代年轻人的诉求完美适配。
另一方面,线下恋综满足了年轻一代对 「体验价值」 的高度追求。对这届年轻人而言,消费的核心或许不再是局限于追求某个具体的结果,而更在于享受过程本身所带来的情绪回报和联结可能。因此,只要过程有趣,或是结识了值得继续交往的朋友,那这次消费是有价值的。
据惊蛰研究所观察,目前线下恋综活动的票价多在 50 元至 300 元 (包含道具物料、下午茶等费用),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与日常休闲或社交活动的成本基本相当。若对比当下热门的生活方式类消费,比如剧本杀、脱口秀等,线下恋综也有一定的性价比优势。
简言之,年轻人参与线下恋综的消费,并非单一指向 「找对象」,而是同时为 「邂逅爱情的可能」 与 「一场愉悦的社交体验」 买单。
热闹之下的小众狂欢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兼具情感期待与体验价值的社交模式,虽在年轻人中兴起,却并未真正覆盖广大青年群体。
如同 《心动的信号》 等素人恋爱综艺中的嘉宾一样,他们看似 「贴近生活」,实则大多拥有高学历、体面的职业和出众的外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普通人」。线下恋综活动同样存在类似的筛选逻辑。
「稳定的工作与收入」 只是基础门槛,不少线下恋综活动在招募时更明显向 「高学历、高素质」 人群倾斜。即便有些对外宣称 「专科以上可参与」,但从其披露的参与者信息来看,人群高度集中于 985、211 院校毕业生和海归,以及公务员、国企人员、金融从业者等少数群体;更有部分活动直接在招募标题中公开 「卡颜」,优先选择外形条件更优的嘉宾。层层筛选之下,最终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圈层化参与群体。
这种筛选机制,看似是为了明确划分参与者的圈层,让拥有相似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的人更容易产生共同话题,减少认知差异带来的互动障碍,实则在无形中构建了一道 「人群壁垒」。那些学历未达要求、职业不在 「优选列表」、外形不符合筛选标准的人,往往刚接触招募信息就被挡在门外。即便活动提及 「兴趣爱好」 等匹配维度,在学历、职业、外形等硬性条件面前,也沦为次要因素,这无疑让线下恋综天然带有小众属性。
另外,对于性格内向、不擅长在公开场合主动展示自己的 「i 人」 而言,线下恋综的体验也显得不够友好,甚至从一开始就很难将这类活动纳入考虑范围。这类活动虽然会有主持人引导,但大多需要快速融入集体、在游戏与话题讨论中主动表达观点、短时间内与多位陌生人高频互动,而这恰恰是 i 人容易感到消耗与拘谨的场景。
因此,线下恋综的流行,更像是一部分先锋青年用消费主义的方式,为脱单、社交提供的优化方案。它主要服务了那些教育背景、职业阶层和外貌水平都符合 「标准」,且适应外向型社交场景的年轻人。
不可否认,它为传统相亲模式之外提供了新的可能,它也足够热闹、新潮,但从覆盖范围与适配人群来看,仍属于一种小众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