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现货黄金价格站上 3650 美元/盎司,年内累计涨幅超 40%——2025 年 9 月,国际金价再次成为全球投资界瞩目的焦点。
在这场黄金盛宴中,中国投资者既兴奋又困惑。理财经理们明显感觉到:「市场好起来了,推销黄金理财也更容易。」 但面对历史高位的金价,投资者心里都在打鼓:该不该 「上车」?又该选择哪种 「车」?
产品稀缺的中国式困境
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9 月 5 日,名称中含有 「黄金」 的存续理财产品仅有 47 只。其中银行理财子公司存续的黄金理财只有 16 只。这一数字与中国全球最大的黄金消费国地位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虽然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热度持续攀升,但参与黄金理财业务的理财子公司数量仍旧较少,已发行的黄金理财产品规模也相对有限。」
目前国内市场提供的黄金理财产品主要分为几类:实物黄金 (金条、金币、首饰);黄金积存金 (银行提供的定期积存计划);黄金 ETF 及联接基金;黄金主题基金与黄金股票;以及银行发行的 「固收+黄金」 类理财和挂钩黄金的结构性产品。
在 2025 年的黄金牛市中,不同黄金理财产品表现分化明显。黄金股 ETF 表现最为抢眼。永赢黄金股 ETF(517520) 和华夏黄金股 ETF(517400) 近 6 月回报率均超过 55%,年内回报率更是高达 76% 左右。
商品型黄金 ETF 表现稳健但不算突出,例如华安黄金 ETF(518880)、博时黄金 ETF(159937) 和易方达黄金 ETF(159934) 近 6 月回报率均在 22% 左右,年内回报率超过 34%。
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 「固收+黄金」 产品试图在稳健与收益间寻找平衡。如招银理财的 「焦点联动稳进黄金鲨鱼鳍 6 号」 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达 6.27%;光大理财的 「阳光青睿跃乐享 35 期」 近一月年化甚至达到了 15.64%。
一位资深黄金理财购买者向巴伦中文网表示,虽然黄金 ETF 涨幅更大,但若遇金价回调,波动也大,而黄金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相对平缓。如果直接购买实物黄金,则可能面临不易变现的问题。
对于为何市场上黄金挂钩投资产品 「少」?工银理财贵金属研究员向巴伦中文网表示,市场上感觉黄金理财产品 「少」 其实是相对于股票、债券、基金等主流资产类别而言的,当然,专注于黄金本身的金融产品种类确实不算极其丰富,原因有一下三点:一是,黄金理财底层资产单一,与股票或债券不同,黄金的底层资产非常单一,就是黄金本身。它的价格几乎完全由全球统一的现货金价 (如伦敦金、上海金) 决定。
二是产品同质化高:无论是 A 基金公司的黄金 ETF 还是 B 基金公司的黄金 ETF,它们的投资标的和最终表现都高度一致,都是紧密跟踪国内金价。这意味着市场不需要成百上千个功能一模一样的产品,几家头部基金公司推出的产品就足以满足大部分需求,「少」 其实是市场淘汰和整合后的结果。
三是黄金在资产配置中通常扮演的是 「配角」 和 「防御性角色」。主流投资需求是追求资本增值,而股票和债券是更好的选择。黄金的主要功能是保值、避险和对抗通胀,普通投资者配置比例通常不高 (一般建议在 5%-15%),这决定了其产品规模和市场热度无法与股市相比。
因此虽然市场上黄金的产品数量不多,但现有的工具已经足够覆盖绝大多数投资者的需求,形成了一个 「少而精」 的黄金投资生态圈。
对比国际,中国黄金市场存在明显差距
相比伦敦和纽约等老牌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黄金市场存在多方面差距。
交易模式上,中国以场内交易为主,人民币计价,实物交割需求旺盛,上海黄金交易所已是全球最大场内实物现货交易所。而美国以期货交易主导,是全球黄金期货定价风向标;英国则以场外交易 (OTC) 为主,是全球黄金现货定价中心,做市商制度成熟。
产品丰富度上,国内市场主要提供现货实盘、现货延期交收 (T+D)、期货、「上海金」 基准价合约、黄金 ETF 等,而英美市场除了这些基础产品外,还有黄金期权、黄金矿业股、共同基金、各类结构化产品等更为丰富多样的选择。
监管体系上,中国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监管,集中统一,风控严格。美国则由 CFTC 和 SEC 等多头监管,侧重信息披露和风险控制;英国则是 FCA 等监管机构与行业自律组织 (LBMA) 相结合。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指出:「中国黄金市场的主要不足在于国际化程度待提升,定价权与交易量规模不匹配,做市商多样性不足;衍生品工具不够丰富 (尤其场外衍生品),投资渠道相对有限;跨境监管协作、规则国际认可度、自律组织作用也有提升空间。」
当然,中国市场也正在努力追赶国际上先进的黄金交易水平。在深化市场开放与国际化方面,鼓励更多国际性银行、金融机构、金商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会员,参与做市和交易;推动 「上海金」 基准价在更多境外金融衍生品中作为定价基准;完善跨境交割体系。在丰富产品线与加速创新方面,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展黄金衍生品市场,推出更多黄金期权、远期、掉期等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基于 「上海金」 开发更多面向全球投资者的产品。
对于中国还需要多少时间能够追赶国际发展进程,广发期货贵金属研究员向巴伦中文网表示,金融市场发展和成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短期来看,预计将进一步优化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市场的渠道和流程,「上海金」 在亚太地区的接受度有望提升,基础的衍生品工具可能会陆续推出。
中期来看,如果开放和创新政策持续有力,国际主要机构参与度有望显著提高,交易模式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更多元化的黄金金融产品体系应初步形成。
长期来看,要真正成为与伦敦、纽约比肩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黄金定价中心之一,需要中国金融市场的整体深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进展以及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规则、标准的深度信任。
展望金价后续走势,分析机构普遍认为国际金价在中长期仍处于震荡上行通道。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副总监瞿瑞指出,一方面地缘风险等使市场避险需求持续存在;另一方面全球央行黄金配置的意愿仍然较强,且市场降息预期在持续。
浙商期货研究员周志超表示,黄金金融属性仍在持续增加,价格中枢有望实现长期上移。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于 9 月重启降息周期,全球央行增加黄金储备,连续三年净购金量超 1000 吨/年。
「去美元化」 进程深化也为黄金的持续性需求带来支撑。随着保险投资黄金试点政策放开,理财子公司探索发行 「黄金+」 产品的步伐将加快。娄飞鹏预计:「会有更多理财子公司入局这一领域,探索更多黄金配置策略,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李婧滢,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