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谎言
衡量行业研究员的经验,有一个最重要的标准,上市公司高管对公司的介绍,他们能不能看出,哪些可信,哪些半信半疑,哪些一听就是 「真实的谎言」?
很多时候,并不是上市公司故意撒谎,而是高层确实不知道业务 「实际上」 是怎么运作的——就像西贝的贾老板是真的相信下面的餐厅是按 「操作指南」 上那几道菜的标准做法,所以没有预制菜一样。
虽然西贝与老罗的口水战,祸根在于预制菜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两边说的 「预制菜」 不是一个概念,但从贾老板的回应看,他应该也不知道,后厨到底 「预制」 到什么程度,员工知道,餐厅经理知道,部分中层也知道,但就是老板以为不存在。
其实这种事,作为打工人都能理解,如果事事按照上面的标准,工作就没法做了,大部分业务层领导也明白,有能力把 「下面做的」 和 「向上汇报的」,变成两张皮,但老板就是不知道——有的是想不到,有的是不想知道。
西贝这种上市公司级别的企业 (A 股营收中位数 20 亿),大部分老板主要接触的是品牌定位、市场宣传、供应链的顶层信息;而执行层为了迎合老板的品牌战略叙事,往往会淡化屏蔽一些与叙事不符的细节,而老板们长期沉浸在 「我们坚持现炒现做」 的叙事中,自然觉得自己很冤。
但真正危险的是投资者,至少 90% 的信息是由这一类上市公司高管提供的,很容易跟老板一样,沉浸在这一类宏大叙事中。
首先要说明,这篇文章的视角是投资者,不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要 「知情权」,也不是站在餐饮企业的角度去 「分析实际困难」,而是作为普通的散户投资者,如何判断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
绝不可以杀戮为乐
《冰与火之歌》 全书的第一个场景,临冬城主史塔克公爵对一个逃兵执行死刑,他特意让自己 7 岁的小儿子布兰观看斩首的整个过程——看过书或美剧的读者都知道,史塔克并不是一个残忍的人,为什么他要让一个孩子看如此血腥的场面呢?
行刑之后,史塔克公爵先问了儿子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我要亲自行刑吗?」
答案:这是史塔克家族遵循先民的传统——判决死刑的人必须亲自动手。
他对儿子说:「布兰,有朝一日你会成为罗柏的家臣,为你哥哥和国王治理属于你自己的领地,届时你也必须执掌律法。当那天来临的时候,你绝不可以杀戮为乐,亦不可逃避责任。统治者若是躲在幕后,付钱给刽子手执行,很快就会忘记死亡为何物。」
记得十几年前初看 《冰与火之歌》 时,第一时间就被这段话震撼到了。这段话其实解释了一个现象:权力越高的人,越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很少有人喜欢亲自杀人的感受,这正是道德感的起源。但社会等级出现后,决策与执行的分离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不需要自己亲手杀人,只要一个命令,就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人成为 「无定河边骨」,这就彻底让他们摆脱道德感的束缚,反而有了一种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而执行者又会用 「我只是执行命令」 的理由,来为自己的恶行开脱。
这正是史塔克的家族传统:「统治者若是躲在幕后,付钱给刽子手执行,很快就会忘记死亡为何物」。
史塔克家族的这个传统还有另一个目的更值得深思——「亦不可逃避责任」。
亦不可逃避责任
说真的,我希望上市公司的 CEO 们,能够定期做下面清单里的事:
亲自 (不是下指令)做假账;
亲自与客户陪酒,向对方的采购经理行贿;
直接到超市,把竞品的陈列弄坏,直接在网上发布诋毁竞品的黑稿;
直接与买到不合格产品的消费者谈判,用尽推诿之辞和威胁利诱摆平他们;
当面辞退忠心耿耿但能力有限的员工,钻各种空子节省各种裁员费用……
我很关注上市公司 CEO 的履历,喜欢那些从底层升上来,至少干过上面清单中的一两件事的 CEO;我也理解,位高权重的另一个好处是,不用再亲自做上面的那些 「脏活」。
但人在高位待久了,就容易健忘,加上时代变化快,可能很多 CEO 真的以为现在公司运营跟我那时不一样,更规范,更干净。
所以说,CEO 不知道下面的实际操作,通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领导也想知道,但没有能力知道。
2018 年的波音 737 MAX 危机,两起空难、全球停飞,市值大幅缩水。
高层一开始坚称飞机是安全的,问题可控。但随着媒体的深入调查,发现工程师早就反馈过 MCAS 系统存在安全隐患,但层层汇报后被淡化,到了最高层,甚至真的 「不知道」 问题严重到致命。
这就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导致的高层战略与一线实际脱节。
就像 《是的,大臣》 里,秘书们信奉着一个传统:大臣绝不该知道超过他们需要知道的事情,这样他们就无法泄露。
西贝门店几百家,供应链、原料加工、中央厨房、门店操作环节非常复杂,老板说所有后厨可以自由进出,媒体可以随时问,难道是把自家当成新荣记了?这不是梁咏琪给的 「勇气」,是下属给的。
结果预制菜的问题没有说明白,后厨的种种乱象 (其实是大多数餐厅的日常)却暴露在消费者的面前,其实真正 「劝退」 消费者的,从来不是预制菜,而是后厨管理。
我很害怕那种理想主义色彩很重、但 KPI 一点都不含糊的 CEO,底层有 1000 种欺骗你迎合你的方法,让老板觉得自己完全可以 「站着把钱赚了」。
要讲情怀,就不要追求高增长。
我还特别警惕那些喜欢出书,喜欢在媒体上高谈商业理想的 CEO,宣传话术一遍遍地说,最后把自己给洗脑了。
另一种更常见的情况是,CEO 根本不想知道。
在 2016 年富国银行虚假账户丑闻中,富国银行员工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大规模开设虚假账户,并将客户卡上的资金挪至这些账户中,导致客户因账户余额不足、信用卡透支,发生高达 200 多万美元的损失。
令人震惊的是,有多达 5300 名的富国银行员工参与了虚假账户开设的活动,占员工总数的 2%。
高层声称对基层员工的作为 「毫不知情」,但以我在金融系统的实际工作经验看,此类 KPI 引发的集体舞弊,与波音那种涉及飞行安全的官僚主义作风不同,高层不可能完全不知情,高层只是没想到造假规模如此之大,这就是典型的 「不想知道」。
领导喜欢说的一句话是 「我不想知道过程,我只要看结果」,企业的考核重点也永远是结果,CEO 也是知道这些结果是怎么出来的,知道过程并不完全 「见得了阳光」,这就是他们不想知道过程的重要原因。
富国银行曾是股神巴菲特的经典成功案例,从 1989 年起到丑闻爆发时,一直持有,而且多次在股东大会和致股东信中夸奖富国银行 「优秀的零售银行」「低成本资金来源卓越」。
巴菲特这里说的是富国银行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交叉销售比例,然而巴菲特并没有想一想,这么高的比例是如何实现的呢?
主要 「归功」 于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业务线主管凯莉托斯泰特,此人在富国银行工作了 27 年之久,奉行强势销售文化。
一位客户经理回忆说,自己每天都要完成 8.5 种产品的销售任务,她一天要开四个电话会议:9 点、11 点、下午 2 点、5 点,每次会议都是被上司追问,销售团队卖了多少产品。如果完不成当天任务,就要留下来加班,要么继续打电话推销完成指标,要么就需要 「想办法」 追上指标。
丑闻爆发后,巴菲特在 2017 年股东大会上不得不承认:「我们以前太过信任富国银行的管理层了。」
你看,即便是股神听到的 「漂亮增长」,也是来源于管理层的自我包装,和实际一线操作完全是两回事。幸亏富国银行只是虚开账户,如果是像巴林银行被员工投机炒作虚报利润直接拖倒闭了,股神就晚节不保了。
贾老板说企业的净利润才 5%,一般的消费者觉得老板在故意哭穷,但以我看了那么多连锁餐饮上市公司财报的经验,我是相信的,餐饮企业净利润率跟定价没有什么关系,蜜雪冰城是 18%,奈雪是-19%。净利润率低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战略失误,不断开店关店折腾,影响了净利润率,另一种是内部经营效率低下,各种滴冒跑滴,成本费用高到基层员工不得不 「动点脑筋」 维持财务数据,又影响了消费者体验,陷入恶性循环。
人人都喜欢高毛利、高周期、低费用、高增长的公司,但这些指标是怎么得到了,你不能光看高管的 PPT。
调研企业,只要有可能,我都想看一看 CEO 日常如何工作,如何与企业中层管理层沟通,能透露很多财报无法告诉你的事。很多中层的小心思,外人一眼就能看出来,CEO 反而是 「只缘身在此山岗中」。
管理企业不是慈善事业,激烈市场竞争之下,你很难做到每一件事都既符合商业利益,又在道德和法律上完美无缺,你总是需要在两者之间平衡,更多情况下,CEO 无论如何做都会伤害一些人,只能在员工、供应商和客户中选择一部分人,让他们失望。
正因为如此,CEO 要定期亲手干一些 「脏活」,而不是事事假以人手,否则,时间长了,领导们很容易产生一种 「幻觉」:
自己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员工不理解;
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只是消费者太苛刻,「水军」 太猖獗;
自己的决策都是高瞻远瞩的,只是同行不讲武德……
这正是史塔克家族传统 「亦不可逃避责任」 的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 (ID:tongyipaocha),作者:思想钢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