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最话 FunTalk,作者 | 何伊然,编辑 | 刘宇翔
最近参加各个科技论坛、峰会,遇到不少同行,我发现大家都乐观了起来,因为,在这波科技股 AI 浪潮中赚到钱了。
都说三根大阳线改变信仰,这次 AI 热潮的大阳线可不止三根。比起小打小闹的散户,科技大厂们在这波 AI 热潮里收获更丰厚。自 ChatGPT 发布以来,美国科技股七巨头市值增长了约 14 万亿美元。在中国这边,阿里、百度等公司股价也大幅上涨。
但浮盈后,大家又有些疑惑:这波 AI 热潮是不是快到头?会不会是泡沫?要不要落袋为安?
这是很多人的疑虑,估计大佬们也知道了大家的疑虑,于是,站出来 「吹票」 了。近日,在科技播客节目 BG2 中,英伟达 CEO 黄仁勋预测,全球每年在 AI 基础设施上的资本支出将达到 5 万亿美元,他还认为,OpenAI 可能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市值公司。
为了佐证他的判断,他分析称,未来全球 GDP 中有 55% 至 65% 基于人工智能创造,这 50 万亿美元在未来都有望受到 「价值 10 万亿美元」 的 AI 基建增强。
英伟达将直接在芯片、软件、系统乃至 AI 工厂的层面与 OpenAI 展开合作,帮助他们成为一个 「完全自营的超大规模公司」,双方之间的关系将像埃隆·马斯克和 X 公司一样。黄仁勋表示,这个过程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最新的这次合作是为了应对 OpenAI 正在经历的 「双重指数级增长」,分别来自用户数量和计算量。
由 GPT 引爆的 AI 热潮,现在已经是底层基础设施、模型层和应用层共同推动。模型层有谷歌的 gemini、OpenAI 的 GPT 系列、Anthropic 的 Claude 系列,应用层更是百花齐放,Abridge 和 Hippocratic AI 专注于医疗领域的临床辅助,Perplexity(AI 搜索) 和 Pika(AI 视频) 等产品在企业和消费者领域获得了大量用户。
但在基础设施层,你只能选择的英伟达 GPU,或者它的马甲云算力平台 CoreWeave。英伟达是 AI 热潮的最大赢家,坐拥 4.42 万亿美元的市值,依然备受追捧。
而黄仁勋无论是态度谦和,还是警告不能失去中国市场,都是为了更大的目标。他虽然早在 25 年就财富自由,也在近一年套现了约两亿美元,但他应该更享受在这个大博弈时代位列 AI 权力中枢的快感。
他打造的 GPU 终于具有核弹属性,和黄金一样,被各国所囤积。
01
英伟达与 OpenAI 在 9 月 22 日就宣布了达成合作意向,共同部署 AI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不仅如此,英伟达还将成为 OpenAI 首选战略计算和网络合作伙伴,双方将会 「共同优化技术路线图」。
过去三年,AI 模型参数从千亿级迈向万亿级,对算力的渴求迎来 「指数级爆炸」。 OpenAI CEO 奥尔特曼反复强调:「行业受制于算力瓶颈。」 相较于提升 ChatGPT 具体的实用效果,越来越有商人风范的奥尔特曼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打造 「AI 基础设施」。
2025 年,OpenAI 大张旗鼓推出号称 5000 亿美元规模的 「星际之门」 计划。奥尔特曼兴奋地宣称:「计算基础设施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基础。」 在他的设想里,大规模基建可以让算力成本压下来,算力最终会变成像电力一般普惠的资源,而普惠才能真正迎来全民 AI 时代。
9 月,甲骨文披露跟 OpenAI 签下了价值 3000 亿美元的云计算算力服务采购合同,甲骨文股价随之一飞冲天。
很快,外界就对这项合作是否能够真正落地产生了质疑,这张 「口头支票」 看上去少了重要的一环。不过,奥尔特曼确实行动力迅速,OpenAI 跟英伟达的协议正好补上了缺失的拼图。
近一年,黄仁勋已明显不在满足于被看作是芯片出售方,而是要当 AI 时代的 「算力能源供应商」,不惜代价地锁定未来长期需求。第三方统计显示,2024 年英伟达参与了近 50 笔 AI 领域风险投资,这些获投企业的开支几乎都包括采购英伟达芯片。
换言之,英伟达用自己的钱让客户买自己的产品,又通过技术限制等约束条件让这些 AI 企业在未来也只能选择英伟达的产品。
根据最新财报,英伟达年度自由现金流 607.24 亿美元,较一年前增长 60%。手握巨额现金让老黄更加敢于主动出击。9 月,英伟达以 50 亿美元入股英特尔,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化设计 x86 处理器,以突破 PCIe 总线的带宽瓶颈。
多年对手都能变队友,那么上下游统一战线,也变得顺理成章。
在官方新闻稿中,黄仁勋和奥尔特曼勾肩搭背,显得关系十分亲近。黄仁勋还表示:「从第一台 DGX 超级计算机到 ChatGPT 的突破,英伟达和 OpenAI 十年来一直相互推动。」 显然,双方有意凸显彼此在行业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进一步巩固自己是 「业内第一」 的形象。
具体来说,英伟达将为 OpenAI 的下一代 AI 基础架构部署至少 10 吉瓦的英伟达系统。吉瓦是衡量电力输出规模的关键单单位,10 吉瓦相当于 400 到 500 万块 GPU 的算力,差不多是英伟达今年全年的出货量。
双方共同规划未来发展路线将有利于形成 「需求—技术—产品」 的闭环,保持领先地位。
据透露,英伟达将按照每吉瓦 100 亿美元的节奏向 OpenAI 投资,至多 1000 亿美元。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英伟达会获得 OpenAI 的部分股权。知情人士表示,按照 OpenAI 近期在资本市场 5000 亿美元的估值计算,首笔 100 亿美元投资将为英伟达换取约 2% 的股份。
如果是一年前,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都将被这则合作协议占领,可是 AI 领域的雄心壮志实在是太多了,资本市场面对不把钱当钱的 AI 企业已经变得冷静起来。
不仅英伟达的股价没有如甲骨文那般出现明显异常飞跃,甚至新闻媒体都兴趣平平,舆论的质疑声音压过了吹捧。
02
彭博社直接给这笔交易套上了 「循环交易与循环营收」 的帽子。
简单来说,OpenAI、英伟达、甲骨文形成了 「ONO」 三角联盟,甲骨文是 AI 云基础设施服务的直接提供者,OpenAI 向甲骨文购买算力服务,甲骨文向英伟达购买 GPU 来搭建 AI 基础设施,英伟达转过头投资 OpenAI。也有传闻称,OpenAI 和英伟达是 「芯片租赁」 商业模式。
同一笔资金在三家公司之间来回捣腾,实现了完美循环,一台带动 AI 领域狂奔的 「永动机」 就此诞生。
往好了想,如果市场表现符合预期,资金可以快速循环,无限迭代,三家公司的业绩数据继续飙升,在各自细分领域占据绝对龙头,牢牢握住 AI 行业的主导权。
可问题是,市场表现真的有那么好吗?
面对外界对 「ONO」 是否在玩数字游戏的质疑。黄仁勋在这期播客节目中予以否定的态度。「收入端与投资端无关。投资机会没有绑定任何条件。」
他强调,投资是基于对 OpenAI 未来发展的信心,OpenAI 的客户数量在指数级增长,计算量也处于指数级增长,数据中心的规模是由下游需求撑起来的,英伟达需要站出来抓住这样的建设机会。黄仁勋还表示,摩尔定律已死,通用计算会转向加速计算。「我们与英特尔的合作就是在承认通用计算正迁移到加速计算与 AI。」
黄仁勋还对没有在早期就跟 OpenAI 达成深度合作感到非常遗憾。「他们早年就邀请我们投资,当时我们太穷了,投得不够,真该把所有钱都投进去。」
不过,考虑到 OpenAI 早期投资者马斯克和奥尔特曼已经闹到势不两立了,黄仁勋或许不需要遗憾什么。
为了论证 AI 的潜力,黄仁勋直接把 AI 推到了维护国家安全、跟进现代化的高度,认为 AI 在未来会是必需品。「AI 是现代软件。……每个国家都必须在计算中保持现代化。」 或许是为了强调 AI 的重要性,黄仁勋还用 AI 竞赛类比 「曼哈顿计划」,甚至说没有人希望有原子弹,但人人都需要 AI。
奥尔特曼也对一系列质疑进行了公开回应。
他称,自己完全理解外界在担忧什么,但现在所有的投资规模并没有过度,是 AI 革命下必须要做的建设,大型科技繁荣需要大胆且协调的基础设施建设。「OpenAI 的增长速度比以往任何企业都要快。」
奥尔特曼还乐观地表示,在拥有 10 吉瓦算力时,AI 也许能找到治愈癌症的方法。
尽管双方都表现得对自己所言深信不疑,但外界听后只会更加担心这是不是一场当事人成功把自己骗了的 「泡沫」。
毕竟,两个人都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 OpenAI 仍处在亏损状态。财务文件显示,OpenAI 在 2025 年预计亏损 50 亿美元,2026 年扩大到 140 亿美元。按照最乐观的预测,2029 年才有可能实现盈利。
也就是说,OpenAI 还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一旦奥尔特曼拿不到新的融资,雄心壮志的 AI 基础设施计划就会成为失控的烂摊子。
尽管 OpenAI 已经明显偏离了公益组织的定位,奥尔特曼还是不想被外界看成是单纯的商人,他一直对上市持有拧巴的态度。他认为,认为上市后需要每个季度给华尔街交出一份答卷,这会让公司长期投资变得困难。
听上去,有那么些掩耳盗铃。
03
所谓的有需求不等同于必需品,两者之间的鸿沟很可能永远无法跨越。
据统计,ChatGPT 用户已超过 7 亿,但付费用户不到 3%。极低的付费比例说明用户对其依赖性并不高,仍是锦上添花的工具。奥尔特曼在炫耀需求增长时,从来没有论述过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商业模式。
贝恩公司测算,2030 年全球 AI 公司需要 2 万亿美元的年收入才能为满足预期需求所需的计算能力提供资金。然而,按照现有的营收推算,AI 行业将面临 8000 亿美元收入缺口。
数据中心不同于传统的电路设施,它的核心硬件设备更新换代更快,出现故障的概率也更高。虽然科技公司渲染 「军备竞赛」 可以一步到位,但只要运行过机房,就知道它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旦设备供应跟不上最新潮流,功效就大打折扣。
即便算力就位,也需要在客户端找到应用爆发。只有准确的场景才能激发消费者对高价值服务的认可。目前来看,业内将希望寄托在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可是垂直细分巨头并没有成型。
无论是大型投资机构,还是政府基金,亦或是散户,都认同 AI 领域存在着严重 「泡沫」,资本给 AI 投资附加的约束条件正在明显增多。
可是对于科技巨头而言,AI 对自身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实在是太重要了,他们不敢观望。
作为局中人,哪怕 「自说自话」 也得往前冲下去,这是关乎未来的生死之战。扎克伯格就承认,可能会有 「空中陷阱」,Meta 可能会浪费 100 亿美元之类的,但这不是重点。对于奥尔特曼和黄仁勋,他们当然清楚自己是在循环投资打造 「永动机」,但这也不是重点。
AI 行业的估值溢价反映了大规模结构性机会,对于掌握核心技术的英伟达和 OpenAI 而言,它们坚信只要技术路线是对的,泡沫也能创造价值,要把泡沫视作是 「未来」 和 「梦想」。创新只能在乐观的情绪中获得推进,得有容忍失败的冗余空间。所以,用技术泡沫来推动边界扩展是一条必然要选的路。
因此,当外界的质疑声变多,投资者开始犹豫时,行业大佬更要站出来加油鼓劲。
只要不是百分百会失败,有 1% 的概率成真,那么对于巨头来说就是要勇于下注的。毕竟,没成真不过是损失了些资金和市值,但出局了,就得下牌桌。
对于这些科技巨富来说,再没有比失势更糟糕的事了。
比科技巨富更焦虑 AI 的是各大国,AI 竞争已经是黄仁勋所暗示的是 「新曼哈顿计划」,是国运之争,谁都不敢懈怠,更不会认输,只会争相投入,对算力基石 GPU 的需求已经超越了商用需求的范畴,变成和央行囤黄金一样的战略储备。
而对于广大投资者尤其小散来说,既然大国、大佬们敢 all in,那有什么理由不跟呢,一手增持黄金,一手增持科技股。在很多时候互为对冲的资产,达成了同时上涨的奇观,看似是 「杠铃交易」,其实是跟随下注未来。
面对愈发混沌不明的世界,这台 「永动机」 是所有人一起打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