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领域的 「军备竞赛」 如火如荼,不拼技术、不比安全,只比谁的电池大、续航里程长。
续航里程超过 700 公里的部分纯电动车型:
极氪 009(纯电 MPV) 续航 900 公里;
小米 YU 7(超长续航版) 续航 835 公里;
小米 SU 7(超长续航版) 续航 800 公里;
特斯拉 Model 3(长续航版) 续航 830 公里;
问界 M 8(长续航版) 续航 705 公里;
智已 LS 6(长续航版) 续航 701 公里;
纯电续航里程超过 300 公里的部分插混/增程车型:
智已 LS6 Max(增程) 纯电续航 450 公里;
小鹏 X9(增程) 纯电续航 450 公里;
尊界 S800(增程) 纯电续航 400 公里;
享界 S9(增程) 纯电续航 365 公里;
极氪 9X(插混 SUV) 纯电续航 355 公里;
大电池与大沙发一样,谈不到技术含量,不过是利用碳酸锂价格超跌的投机行为。短期、中期、远期三大利空正在路上,大天池的天就要塌了。
短期利空,锂价反转
碳酸锂是新能源车重要的上游原材料 (每千瓦时用量约 0.7 公斤)。
2022 年,新能源汽车需求爆发与供应链紧张叠加,碳酸锂价格一度突破 60 万元/吨。
2023 年起,锂资源供给增速大于需求增速。经历两轮断崖式暴跌,2025 年 6 月碳酸锂价格跌至 6 万元一线,仅为高峰时的零头。
价格暴跌刺激了需求,新能源车、储能领域碳酸锂消耗量大幅提高——2023 年 66.7 万吨,2024 年增至 93.3 万吨,预计 2025 年将达 100 万吨。
动力电池成本约占整车成本的 40%~60%(纯电动车)。当碳酸锂从 50 万元/吨跌至 8 万元/吨,一块 80 千瓦时的动力电池材料成本下降 3.4 万元!
于是车企纷纷加大电池容量,提高续航里程,增强产品竞争力。特别是当 「价格战」 人人喊打,「增加续航里程」 俨然成为最重要的竞争手段。
种种迹象表明,碳酸锂价格已然见底。2025 年 8 月 29 日,碳酸锂价格一度涨至 7.9 万元/吨,较最低价反弹 30%。
供给方面,由于碳酸锂价格暴跌 90%,高成本产能基本出清。
预计 2025 年底至 2026 年,碳酸锂价格将出现真正的反转。
快速补能+固态电池让大电池成为笑话
1)50 年代的 「煤气包」
电不是新能源,但过往一百年汽车以汽/柴油为燃料,改由电力驱动就是新能源车。好比一个人从小喝豆浆、饮绿茶,咖啡就是他的 「新饮品」。
还有人以 「中国火电占比高」 否认新能源车的环保价值。殊不知交通工具的电动化与电力的绿色转型是齐头并进的两条战线:
2024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约为 50%;火电占比则降至 63.2%(2014 年为 76.2%)、三大可再生能源 (水电/风电/光伏) 占比提高到 32.3%,核电 4.5%;
根据碳达峰、碳中和承诺,2030 年火电在中国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将降至 50% 以下;2060 年全部退出,届时中国新能源车 (包括纯电动、插电混动) 渗透率将无限接近 100%。
尽管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 50%,但在能量密度、补能便利性、补能速度等方面,仍被燃油车全面碾压。
趁着碳酸锂价格超跌,配备大容量电池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三大难题」(能量密度、网点、补能速度) 一个都没解决。
虽然价格处于低位,但 「大电池」 也不是白送,消费者还是要花一大笔钱。天天驮着 5、6 百公斤的大电池跑通勤并不明智。
(图 1:建国初期石油短缺,公交车被改装为 「煤气车」)
大电池相当于 50 年代的 「煤气包」,终将被抛弃。
2) 闪充重塑用户心智
即便充电耗时压缩到半小时左右,如果运气不好、需要 「抢」 充电枪的话,总耗时很容易超过一小时。
上下班通勤每周要 「折腾」 两三次,节假日去三四百公里外的城市中途还得充个电,这些都有点难以接受。因此,续航 500、600 公里的车型大行其道。
换电似乎可以解决补能速度。但成本高 (配备更多动力电池、部署/运营服务网络),兼容性差 (同一品牌的不同车型都难以兼容),其实是死路一条。
王传福、巴斯克在第一时间就抛弃了换电方案。否则以这两家公司的百万级年销量、千万级保有量,推广换电的效率必定拔群。
2025 年 3 月 17 日,比亚迪发布 「兆瓦闪充」 技术,基于 1000V 电气架构和 10C 高倍率电池,实现 1MW 充电功率,充电 5 分钟可增加 400 公里续航。
目前车主为充电支付的费用包含三个部分:电费、场地费、运营平台服务费。以特斯拉超充站为例:超充站电费约为 0.83 元/度,服务费 (含场地费)1.36 元/度,总成本约 2.19 元/度。
当电车补能耗时接近加油,场地费将会师出无名(如果强收,用户将用脚投票)。
既快又省,随着闪充车型保有量与闪充电站数量的增长,车主心智会被重塑。
补能速度提高引发行业质变
1) 现有运营模式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特来电 (特锐德子公司) 运营公共充电桩 79.2 万台,市场份额约 24%;充电量约 85 亿度,市场份额 23%。
即使市场份额排第一,特来电盈业绩依然惨淡——2025 年 H1,单桩单日充电约 64 度、收入 14 元、毛利润 4.2 元。目前市场上主流纯电动车的电池容量在 50 度~80 度之间。照此计算,特来电一台充电桩平均每天服务 1 台新能源车。
由于补能时长动辄是加油的几十倍、上百倍,每台充电桩可服务的车辆数远低于加油枪。
以北京为例:
燃油车保有量约 700 万辆,加油站约 2000 座 (假设每座有 10 把枪在运营),每把加油枪服务 350 辆燃油车;
新能源车保有量约 100 万辆 (约 40% 安装了私人充电桩,基本不在本地使用公共桩),其余 60 万辆依赖公共充电桩 (约 30 万台) 补能。每台充电桩服务 2 台新能源车。
充电桩综合成本约 10 万元/台。如果只服务 2 辆车,平均每天充电 1 次、每次赚 4 块毛利润……经济效益必定低下。
当充电与加油耗时相等,每台充电桩可服务几十台、上百台新能源车,旧模式将被彻底颠覆。
2) 推动充电设施建设的合力
2025 年 6 月,发改委、能源局等五个部委联合发布通知提出:2027 年底全国建设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 10 万台,同时提升电网接入能力;因地制宜配建光伏发电和储能设施;合理利用配电设施低谷容量裕度。
在建设高效充电网络方面,企业战略与政府导向高度一致,形成合力。例如比亚迪 3 月发布的 「兆瓦闪充」 技术,就包含了 「配建光伏和储能设施」 等内容。
如果说建换电站以千为单位 (截至 2025 年 9 月 20 日,蔚来已建成3500 座换电站),闪充站则以万为单位:
截至 2025 年 6 月 1 日,已确定建设的兆瓦闪充站达 1.9 万座 (小桔充电 1 万座、新电途 5000 座、比亚迪 4S 店 4000 座)。与特来电、星星充电的战略合作也已签署 (未透露建站数量)。中石油、中石化、壳牌充电、南方电网、车电网、蔚景云将陆续加入建站和能源网络布局。
预计 2027 年固态电池开始批量装车,2030 年实现 「固液同价」 并与兆瓦闪充 「双剑合璧」。
另辟蹊径——高能效插混
增程/插混被视为燃油车与纯电动车之间的过渡,但因能解决量程焦虑,在新能源车市场中占据很大份额。
以纯电模式行驶时,增程/插混车经济性等于纯电动车。每周以纯电模式通勤 200 公里,费用不到 50 元 (每公里 0.25 元)。若全部以 「亏电模式」 行驶,费用大约 200 元 (上下班高峰每公里油费约 1 元)。
许多车主形成把增程/插混车当纯电车开的习惯。增程车节假日在高速服务区 「抢占」 充电桩被吐槽,折射出车主的 「纯电执念」。
为迎合这种执念,车企为增程/插混车型配备的电池容量越来越大,纯电续航动辄 2、3 百公里,甚至超过 400 公里 。
比亚迪第五代 DM 技术 (插电混动系统) 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实现了行业领先的燃油经济性,亏电油耗已降至2.6L/100Km(每公里成本 0.2)。
多家媒体实测显示,城市拥堵路况下部分车型 (如秦 L DM-i) 实际亏电油耗可低至2.3L/100Km(每公里成本约 0.17 元)。
当用电、烧油成本相等,甚至后者更低,「纯电行驶省钱」 不成立。新一代插混车主随心所欲、随遇而安,用车体验既优于燃油车又优于纯电动车。
李斌讥讽增程车配备大油箱是说 「一年用不了几次油箱,却天天背着它跑」。殊不知空油箱重量是」 空电池 「的零头:60 升的空油箱重 5~10 公斤。纯电续航 3、4 百公里的 「空电池」 重约 380 公斤-450 公斤。
随着越来越多的插混车主意识到这一点,支持纯电续航三四百公里的 「大电池」 将成为 「千斤鸡肋」。
在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进程中,插电混动车型的贡献或大于纯电动车,概括为两点:
第一,比优秀燃油车更优秀,动力更强、油耗更低;
第二,比纯电动车适应性更强,不依赖电网、充电桩建设进度。从欧美到拉美,电网老化、技术滞后、电费高昂等短板普遍存在,插电混动车大有可为;
三大利空 (锂价反转、闪充、固态电池) 将在三、五年内陆续兑现,六七百公斤的大电池会像 「煤气包」 那样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文章标题:「大电池」 的天快塌了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86606.html
阅读原文:「大电池」 的天快塌了_天顺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