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天天财富】
前三季度公募基金高管变动家数已超去年同期。
澎湃新闻记者据数据统计,截至 9 月 30 日,今年以来 (2025 年前三季度) 公募基金行业已发生 306 起高管变更 (包括代任人数),涉及基金公司 124 家 (包括有公募牌照的券商及券商资管,下同)。
与去年同期相比,高管变更总人数略有减少,但涉及的公司数量却超过了去年同期的 122 家。
若只从董事长、总经理的变动情况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董事长的更替更为频繁,变动人数与涉及公司数量同比增幅分别达 34.55%、23.33%;总经理职位在 2025 年前三季度的变动人数与涉及公司数量同比分别下降了 9.52%、25.64%。
董事长变更近乎四天一例
从董事长的变动来看,有 37 家基金公司董事长发生变动,变动人数达 74 人,远超去年同期的 30 家公募与 55 人变动数量。以此频率折算,前三季度 (275 天) 相当于平均每 3.7 天就发生一例董事长变动,几乎每周 (前三季度有 39 周) 都涉及一家基金公司。
此前,中小公募是董事长变动的 「高发地」,而今年不少头部公募也变更了 「掌舵人」,如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兴证全球基金、景顺长城基金。
具体来看,许多新任董事长来自公司的主要股东方,如汇添富基金董事长鲁伟铭为公司控股股东东方证券副董事长,兴银基金董事长黄德良为公司控股股东华福证券董事长,华夏基金董事长邹迎光为公司控股股东中信证券总经理。
此外,在正式董事长人选确定前,由总经理或其他高管代行董事长职责是一种普遍做法。例如,招商基金、兴证全球基金、红土创新基金在董事长离任后,均由总经理临时接任。这为公司寻找合适的人选留出了缓冲时间。
从离职原因看,除个人原因外,一部分董事长的离任属于正常的 「新老交替」,如到龄退休或任期届满。例如,兴证全球基金原董事长杨华辉因年龄原因辞任,景顺长城基金原董事长李进因届满离任。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董事长变动加速可能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一是基金行业竞争加剧,头部基金公司加速战略转型;二是监管环境趋严,要求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完善;三是股东方战略调整,推动管理层更替。
另有基金人士指出,董事长变动有时候也意味着公司战略方向的重大调整,可能与基金行业加速向权益类、量化投资、指数投资等方向转型有关,需要更符合新战略方向的领导者。

来源:澎湃新闻记者据数据统计,筛选出公募基金董事长变动情况
副总职位现 「仕研分流」
相比之下,总经理是三大高管岗位中唯一变动下降的职位。与去年同期相比,2025 年前三季度公募总经理的变动人数与涉及公司数量分别下降了 9.52%、25.64%。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期间,有 29 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发生变动,变动人数达 57 人。其中包括易方达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招商基金、华泰柏瑞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信达澳亚基金、贝莱德基金等。
「总经理是战略执行的关键环节。」 有公募内部人士表示,「在行业竞争白热化阶段,保持总经理团队稳定有利于战略的连续性执行,避免因频繁变动导致的执行断层。」
另从副总经理的变动来看,前三季度期间,有 76 家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发生变动,变动人数达 113 人,同样超去年同期。
一方面,多位 「投研系」 基金经理为 「更聚焦于投研业务」 而卸任副总,如易方达基金旗下基金经理张坤、陈皓、萧楠、张清华,信达澳亚基金旗下基金经理王建华、宋加旺;另一方面,仍有基金经理因 「绩优则仕」,如中泰资管权益公募投资部总经理姜诚升任副总经理,公募老将贾成东升任申万菱信基金副总经理。
「一般而言,中小基金公司会通过提拔核心人才至高管层,以职位晋升作为留人策略,避免优秀基金经理被竞争对手挖角。此外,管理规模大、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对公司收入贡献显著,晋升可强化其资源调配权,助力业务拓展。」 公募内部人士表示,而大公司则更注重综合影响,既认可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也需其统筹投研团队,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高管级别的基金经理本就是公司的核心投研力量,其专业能力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今他们卸任高管、更专注地投入投资研究之中,对投资者而言是好事。」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前三季公募高管变动家数超去年同期,董事长更换人数同比增逾三成)
(责任编辑: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