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油价格低是在剥削产油国吗?
假期里,照旧写一些离股市比较远的话题,今天聊聊价格内卷,很多国家都出现过部分产业或者全部产业的产能过剩,本文用三个例子,油、水与奶,看看他们当初是怎么 「卷价格」,又是怎么 「反内卷」 的。
第一个案例是 70 年代以前的原油。
石油危机之前,国际市场的原油非常便宜,1970 年美国平均零售油价,每加仑汽油约 36 美分,按通胀折算到今天,大约等于每加仑 2.5 美元左右,也就是说,美国人在石油危机前加油的实际生活负担,大概只是今天的一半甚至更低。
1970 年的大排量汽车非常畅销,因为油价太便宜了,到了 1973 年石油危机爆发后,油价仅仅涨了一倍,就直接改写了美国人的购车习惯,从 「肌肉车」 转向小型车,再也没有改回来过,由此可以看出,高油价对美国人生活的永久改变,或者换句话说,之前油价低得不合理。
1970 年以前的低油价是如何形成的呢?
石油最初只是用于照明,最典型的产品是煤油,是电灯出现前最主要的燃料。人类正式进入石油时代是从 1967 年开始,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首次超过煤炭。
更重要的是,原油下游还诞生了一个庞大的石油化工行业,下游产品从汽油柴油到各种塑料、建材、农药化肥、纺织品等,石油也成为大宗商品之母,油价与 CPI 直接相关。
为什么石油能在短短十几年内产生了这么多的下游产品呢?除了本身的特性之外,也因为在中东地区发现了优质易开采的石油储备,而且长期低价。
这个低价的现象,以前解释为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取廉价石油资源,故意压低价格,剥削石油产出国的利益,但这种说法不完全符合逻辑。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油价上涨时,财富从石油消费国转移至石油生产国,下跌时则相反;但从行业分配的角度看,上涨时,利润从下游转移至上游,下跌时则相反。石油开采都是由 「七姐妹」 垄断,它们都是私人资本,为什么要压低自己的利润去补贴下游呢?
真正的动力在于,这种 「补贴」 可以扩大市场规模。
举一个例子,尼龙丝袜是 1939 年发明的,早期的尼龙产量很少,价格昂贵,只是贵妇人的时髦产品,二战时划为军需产品,黑市价格最高卖到 3000 美元,到了 50 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尼龙丝袜才飞入寻常百姓家。
尼龙只是石油的下游产品之一,所有的 「补贴」 都是为了创造消费习惯,创造新需求,没有大规模廉价的石油,就不会有如此庞大的石化产业。
同样的故事在 2010 年以后的中国又讲了一遍,就是互联网平台的免费和电信运营商的流量降价策略。
「石油——石化」 产业链就是互联网经济,石油就是网络流量,石油公司就是电信运营商,石化产业就是互联网平台,下游的产品就是互联网平台上的各种应用,低油价和低价流量一样,是为了让下游应用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形成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
当下游形成了庞大的产业,并进入常态增长后,这种上游补贴下游的逻辑就很难长期存在,所以油价上涨本质上是市场恢复正价。但由于石油石化产业链上下游分属不同国家利益主体,在实际操作中,只能以地缘政治甚至意识形态的形式呈现出来。
中东国家实际上在 1960 年就成立了 OPEC 组织,但直到 1970 年代,才实现了石油资源 「国有化」,逐渐摆脱了七姐妹的直接控制。当时中东国家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怕被政治干预而不敢单独提价,但 1973 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给了一个机会,阿拉伯产油国借机宣布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同时联合提高油价,最终让原油价格恢复正常。
不过,石油危机并没有摧毁化工行业,也没有摧毁美国的资本主义,在经历了 70 年代的滞胀危机后,美国也与中东建立了 「石油美元」 的新体系,还实现了国家经济的转型,从以廉价能源为基础的制造业强国,转型为建立在科技与金融之上的超级大国。
二、2L 瓶装水为什么比 550ml 便宜?
要说长期价格内卷,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比得上 2000~2020 年间的日本。
1977 年的经济危机中,诞生了一家叫 「大创百货」 的百元店,所有商品都是 100 日元,结果到了 2021 年,大创百货店里九成商品的价格仍然是 100 日元 (不含税),而大创在海外的分店 (包括中国),由于一直提价,2021 年的价格普遍高于日本。
2000 年巨无霸的价格为 300 日元,到了 2021 年,才涨到 390 日元,还有 300 日元的牛肉饭、1000 日元的理发,延续了 20 年。
长期的通缩,导致日本人在那一段时间对涨价非常敏感,商家只能采用减量的方式 「变相涨价」。2016 年,赤城乳业的冰棍因为成本原因下决定涨价时,特意拍了一条全体员工在镜头面前 「谢罪」 的广告,广告语是 「咬牙坚持了 25 年,现在不得不 60→70」。
所以通缩是宏观角度的观察结果,微观角度就是内卷式竞争,两者互为表里,这里举一个非常有意思的 「价格扭曲」 的现象。
在日本的便利店里,三得利天然水,2L 瓶装水售价 100 日元,550ml 瓶装水却要 120 日元。
为什么 550ml 卖得比 2L 贵呢?这是日本商超行业在消费者价格敏感和恶性竞争环境中,同时采用的竞争性定价策略和差异化定价策略所导致的。
超市里的定价,2L 瓶装水通常在 120~160 日元之间,550ml 在 100~120 日元之间,这个定价是正常的,因为 2L 瓶装水的成本只是略高于 550ml。
我们知道,便利店满足了消费者方便、快速购物的需求,所以价格总体上高于一般超市,在 550ml 瓶装水的定价上,便利店也相对比较高。
但 2L 瓶装水是家庭计划消费为主,是有目的的采购,以超市为主渠道,而便利店为了抢夺这部分客源,采用的定价策略是先把 2L 瓶装水的价格标在 300 日元左右 (符合 2L 带来的心理预期),再打 3~5 折销售,最终跟瓶装水一样的价格,本质上是用 550ml 的利润去补贴 2L,争取更高的客单价。
虽然这是零售行业常见的差异化定价和竞争性定价策略,但对于品牌商而言,背后仍然是价格内卷下的不得已:1997 年 9 月,2L 装的三得利天然水刚上市时为 200 日元,而在 2017 年 9 月,却降到了 100 日元。
三、倒掉的牛奶与 「常平仓」
最后要说一说美国大萧条期间的 「倒牛奶」 事件,我小时候在政治历史课本上看到 「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给穷人喝」 之后,心灵受到极大冲击,因为中国那个时代的牛奶很少,只有少数人能喝得上。
没想到仅仅过了十几年,我们也过上了 「倒牛奶」 的生活。到了 2006 年的研究生考试,政治科目有一条论述题:
自 2002 年以来,多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也发生过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两者有何本质区别?(3 分)
先来说一说政治课本上 「倒牛奶」 事件的真相:
美国大萧条期间,由于牛奶需求急剧萎缩,乳品零售与批发价格从 1929~1933 年大幅下跌,导致奶农收购价格远低于成本,无法维持生产,而奶牛又不像生产线,说停就能停,所以引发了持续的 「倒奶现象」。
不过,真正的历史远比这些总结的历史更复杂,倒奶的主体至少有三批,而且目的各不相同:
第一批是奶农,目的也有两类:第一类是大萧条早期,市场需求突然萎缩,导致短期内奶无法卖出 (而不只是价格低),奶农被迫倒掉;第二类是后期,奶农为了抗议奶价过低的大罢工,把奶全部倒掉,以示抗议。
第二批倒奶的是行业协会,这就是有组织的大规模倒奶,也是政治课本里照片的由来,威斯康星、爱荷华、伊利诺伊等地的 「milk strikes」 或 「milk wars」,由奶农合作组织或产区联盟,其目的在于减少投放市场来拉升价格。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就是行业价格自律联盟,但所有价格联盟都会面临 「囚徒困境」,很多奶农希望别人罢工,自己偷偷卖。所以价格联盟都要有惩罚机制,这些价格联盟要求奶农相互监督,相互倒奶,引发了很多暴力事件。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1933 年威斯康星州的暴力事件,这里是奶价下跌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下游的乳品厂和奶酪厂以低价收购牛奶,导致奶农丧失抵押品——奶牛的赎回权。数万名陷入贫困绝境的奶农团结起来,成立了两个大罢工组织。但由于很多农民并不支持这些行动,继续运奶,罢工升级为激进分子的暴力行动,很多坚持供应牛奶的农场被人插上燃烧的十字架以恐吓,很多乳品厂被人放火或投掷炸弹,运奶的铁路被捣毁,公路被堵路以阻挠运奶车,运奶车罐被掀翻。最终由州政府调动了国民警卫队进行暴力镇压,多人在多次冲突中丧生。
第三批 「倒奶者」 是美国政府。193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农业调整法》,标志着罗斯福新政延伸至农业,其核心的政策就是削减农产品产量,提高价格,保护农民利益。
有了这个政策,各州也通过价格管制和组织性调配,通过联邦或州的牛奶市场命令,来稳定奶价。与此同时,关于奶价的司法案判决也确认了州对奶价进行限制的合法性。
政府怎么干预呢?答案就是用市场价把奶收购上来后——再偷偷倒掉。
说句题外话,《农业调整法》 中有一项 「农产品无追索贷款计划」,政府以高于市场价预购农民未来的农产品,其实就是小额农业抵押贷款。
这项政策,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在后来说:
我接任农业部长后,把中国古代农业政治家的实践——「常平仓」 引入美国农业立法中。
「常平仓」 是大家更熟悉的 「青苗法」 的一部分。1911 年,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叫陈焕章的留学生写下了他的博士论文 《孔门理财学》,里面介绍了王安石的改革。
华莱士后来读到了这篇论文,产生了把 「常平仓」 制度引入美国立法的念头。罗斯福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一样,也是财政扩张政策,只是前者有凯恩斯主义为理论指导,而后者完全是王安石天才的想法。
文章最后还是要回到前面的那道考研政治题,咱还是要公布一下参考答案,以正视听:
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而引发的现象,产生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并非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是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是由于企业盲目竞争导致的市场秩序混乱而形成的,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