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0近期,固态电池领域利好消息不断。除了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让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外,多家车企也相继公布其固态电池的最新进展。例如,东风汽车官方发文称,目前东风汽车已 ...
|
近期,固态电池领域利好消息不断。除了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让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外,多家车企也相继公布其固态电池的最新进展。 例如,东风汽车官方发文称,目前东风汽车已构建自主可控的固态电池供应链体系,相继掌握了电解质、隔膜、原位固化等核心技术,形成了240Wh/kg、350Wh/kg固态电池产品,最高续航里程也已成功突破1000公里,具备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兼具安全特性。 “2022年1月,东风公司就全球首发了固态电池示范运营,获得国内首款固态电池乘用车公告,目前已在6省10市示范运营超220万公里。当前,东风公司已经构建覆盖‘材料-电芯-电池包-整车’全价值链上的技术,实现了固态电芯能量密度达350Wh/kg。同时,我们正加快350Wh/kg固态电芯产业化落地,同步开展400Wh/kg以上固态电芯研发和应用。”今年4月,东风汽车相关负责人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据了解,2018年,东风汽车成立固态电池项目组,开展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系统技术研究。2019年7月,东风汽车第一代固态电池系统开发完成。2022年1月,由东风汽车与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合作开发的高比能固态电池,成功在东风E70搭载。目前,首批50台示范车辆已在6省10城运行超过280万公里。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孙桐桐 摄 此外,奇瑞汽车近日在2025全球创新大会上宣布,奇瑞已实现固态电池全产业链技术突破,并展示了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奇瑞宣称,该电芯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续航里程直接瞄准1200公里~1300公里。按照计划,奇瑞将于2027年启动首批装车验证。 车企积极布局的同时,固态电池相关技术标准、支持政策也逐步完善。今年5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了《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以下简称新标准)。新标准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定义,要求离子传递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的技术分界。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标准的发布,为当下“全固态”“半固态”定义混乱的局面划清了技术边界,能有效避免概念炒作,起到规范市场的作用。同时,新标准为材料开发、工艺优化、设备适配等环节提供了统一的衡量指标,有助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协同,加速成果转化。 在政策层面,固态电池发展也获得明确支持。10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柳新岩在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上建议,强化技术创新引领,系统布局新型材料体系、全固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电池研发工作,加速新技术的落地转化、产业化进程。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全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关键突破,甚至是发展竞争的终极战场。在技术持续突破的大背景下,行业预测,到2027年,全固态电池开始装车,预计到2030年可以实现量产化应用。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资料图) “电池比能量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时间在2027~2028年,2030年左右是完全可以量产的。对于500Wh/kg的车用全固态电池,必须突破锂负极技术,这个可能需要借助基于人工智能的材料研发平台来赋能,预计产业化的时间大概在2030年~2035年,有五年不确定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 然而,全固态电池的量产仍面临现实挑战。根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24年发布的《全球固态电池技术研发进展报告》,全球范围内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电池实现量产。报告显示,目前最先进的准固态电池产品电解质中液态成分仍占30%以上,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与传统锂电池相比优势不明显,成本则高出2~3倍。 “目前全固态电池量产和商业化仍存在较大挑战,主要难点首先是固态电池原材料供应链及电池制造设备不完善,需要解决电解质材料的选择和优化、锂枝晶的抑制、固-固界面接触等难题,且目前固态电池部分原材料未实现量产,整体产业链尚不完善;其次,固态电池作为新型电池,工艺制造缺乏特定的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进行研发和设备升级。受限于上述两个问题,固态电池当前成本偏高。”上述东风汽车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郭健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西瓜财经无关。西瓜财经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1498733818@qq.com |
顶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