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 0
0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建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的 ...
|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建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建议》有哪些看点?释放了哪些新的政策信号?《金融时报》记者进行了梳理: 明确未来五年发展目标 《建议》深入分析了“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外部环境方面,受科技与产业变革驱动,一段时期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态势、国际力量格局对比发生深刻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趋于复杂,挑战性上升。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尽管外部风险和挑战在增加,但“十五五”期间,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会进一步彰显,我国完全能够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性指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要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适当速度。《建议》把握“十五五”时期基本定位和阶段性要求,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建议》提出,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等重要目标。同时,根据现阶段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效需求不足等突出问题,《建议》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持续增强等目标。 《建议》围绕着这一阶段性要求,提出了“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认为,《建议》把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绿色转型、制度型开放等核心词再次系统化,表明中国的发展逻辑正从“应对不确定”转向“塑造新确定”。这意味着宏观政策仍将以稳为主、以质取胜,为市场预期提供了清晰锚点。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议》要求,“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进一步明确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看来,大国竞争已从技术单点较量,升级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综合博弈。面对此起彼伏的科技封锁、贸易冲突与地缘风险,整个产业体系的韧性与竞争力,已成为国家经济安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建议》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既是对过去经验的延续,也是对未来增长的再定位。李湛表示,未来五年,实体经济将在制造业升级、基础设施智能化、能源体系重构中发挥主导作用。先进制造、高端装备、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储能与电网改造、轨道交通等行业将成为支撑力量。此举既能带动就业,又能强化产业链安全,更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围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议》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建议》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在世界科技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从0到1”的关键环节,同时强化“1+1>2”的集成创新,形成体系化竞争优势。 《建议》提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业内专家建议,要健全“政产学研金”协同机制,打通从科研到产业化的通道,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贯通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形成创新生态的良性循环。 《建议》提到,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此前表示,要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业内专家认为,相应举措有利于拓宽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推进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数实融合步伐。 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建议》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扩大内需的根本前提,是让广大民众“能消费”和“敢消费”。在罗志恒看来,要让居民“能消费”,关键在于切实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增加就业,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直接地惠及广大劳动者。要让居民“敢消费”,则必须稳定其对未来的预期,降低预防性储蓄的需求。 “扩大内需的另一关键支柱是激活投资引擎,扩大有效投资。”罗志恒表示,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更加聚焦于发挥战略引导作用和弥补公共服务短板,资金将更多地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关乎国家长远竞争力的前沿科技领域。 罗志恒进一步表示,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通过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提振社会资本的信心,引导其进入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和具备市场前景的行业,形成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协同发力的强大合力。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议》明确,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温彬认为,在国际经贸摩擦升温的背景下,此举展示了我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建议》对贸易发展的三大支柱,即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进行了精细和前瞻的部署。罗志恒分析称,货物贸易方面,不再仅仅满足于规模的扩大,而是强调“优化升级”,重点拓展附加值更高的中间品贸易和符合未来趋势的绿色贸易,并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服务贸易方面,通过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其向更高水平发展;数字贸易方面,则提出“有序扩大数字领域开放”,抢占未来贸易竞争的制高点。 《建议》提出,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落实好“准入又准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促进外资境内再投资。罗志恒认为,这一举措不只是简单地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更要为外资企业提供全面的国民待遇,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确保外资企业在进入市场后,能够在要素获取、资质认定、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与内资企业公平竞争。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近年来,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应用,在创造大量新职业的同时也对传统岗位形成了替代,截至2024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超过2.4亿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占职工总数的21%。 多种新型就业形态为拓宽就业渠道、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等提供了增量空间,但针对新职业类型的管理服务适配机制、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问题也对就业质量提升提出了挑战。 《建议》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一步突出了就业目标向提质与扩容并重的转变。中国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小组方面表示,未来需要进一步稳定就业预期,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稳就业—增收入—促消费”的良性循环。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意见》明确,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城镇工薪群体和各类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实施房屋品质提升工程和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业内专家认为,“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房地产行业长期转型方向,在短期稳市场、防风险的基础上,未来要系统构建房地产市场新模式,以行业高质量发展破解住房供需矛盾、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中国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小组认为,一方面,通过支持优质房企、盘活存量资源等方式优化房产供给质量,支持经营稳健、聚焦主业的优质房企发展,鼓励政策资源向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等领域倾斜。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租购制度、房贷税收优惠政策等,精准匹配差异化住房需求,实现不同群体“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 | 
顶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