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麒安 近日,一艘载有820吨门座式起重机部件、货值1769万元的货轮,从湖南城陵矶港启航,直抵俄罗斯海参崴。这是城陵矶至海参崴直航航线开通以来的首批大宗散货出口,也是一次具有样本意义的内陆开放实践。
10月26日,城陵矶新港码头一艘满载820.098吨、货值1769万元的185件门座式起重机散件货轮启航直抵俄罗斯海参崴。 若仅从物流视角看,这不过是一次寻常的内河航运。但将其置于湖南乃至全国外贸转型的宏观图景中,这条航线实则是一条贯穿“通道建设”与“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是内陆地区通过自我革新嵌入全球市场的重要探索,更是“十五五”期间中国外贸从“硬联通”迈向“软赋能”的一次局部预演。 此次直航的突破,通过将集装箱泊位升级为多用途泊位,开通大宗散货“绿色通道”,不仅实现了成本降低35%、时间节省15天的直观效益,更标志着口岸功能从单一到综合的战略升级。这一突破,与近期长江界牌水道改造工程相辅相成——该工程使7000吨级船舶可常年直达城陵矶,枯水期运输效率提升约20%。再加上城陵矶港开航至外高桥、洋山、东盟、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地的航线,一条“通江达海”的物理通道已然成型。 然而,物理通道只是开放型经济的“骨架”,制度创新才是其流动的“血液”。岳阳在中非经贸合作中探索的“AI+司法”模式,将金融纠纷案件办理周期从6个月压缩至45天;近五年推出的62项制度创新成果,如“内河运费不征关税”等通关便利化措施,显著降低了企业贸易成本。这些看似零散的制度突破,共同构建起对接国际规则的“软环境”,为直航等外贸新业态提供了关键支撑。 “通道+制度”的双轮驱动,正是“十五五”规划中“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区域实践内核。放眼长江经济带,内陆港口的竞争已从基础设施的“硬扩建”,转向多式联运的系统集成与制度创新的“软联通”。这种将硬件联通、标准统一与信用建设融为一体的做法,正成为塑造可持续外贸竞争力的关键。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城陵矶港的探索表明,内陆地区完全能通过系统集成创新,打破地理局限,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当“十五五”规划强调“推动制度型开放”时,城陵矶港的实践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区域答案:未来的开放,是“口岸效率”与“制度质量”的双重竞赛。通过物流通道与制度创新的深度融合,将单个口岸的功能突破,转化为整个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系统优势”。这远不止是一次运输路径的优化,更是一次深刻的治理体系升级,它为所有志在开放的内陆地区,提供了一个从“流量枢纽”迈向“规则平台”的可复制的范式。 |
顶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