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0文丨程亚深秋的湖南洞口县月溪镇管竹村,晨雾尚未散尽,田间已响起轻缓的劳作声。留守老人们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将埋在土中的玉竹根茎挖出,抖落浮尘后,一根根粗壮饱满、色泽黄亮的“湘玉竹”便展露真容。这曾深藏 ...
|
文丨程亚 深秋的湖南洞口县月溪镇管竹村,晨雾尚未散尽,田间已响起轻缓的劳作声。留守老人们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将埋在土中的玉竹根茎挖出,抖落浮尘后,一根根粗壮饱满、色泽黄亮的“湘玉竹”便展露真容。这曾深藏于湘中沃土的草本植物,如今在村干部的领航下,成为破解“留守增收难”的金钥匙,为寂静的乡村注入了蓬勃生机。 不用贪大求洋,找准本土优势,就能让泥土里长出“金疙瘩”。埋在土里的寻常草本作物,在基层干部的带领下,成了留守乡亲增收的“宝贝”,让泥土里长出“金疙瘩”。这背后,是基层干部立足实际、率先垂范的担当,更是乡村振兴“选对路、带好头”的鲜活实践。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干部是主心骨。如今许多乡村面临青壮年外流、留守群体劳动力有限的现实困境,增收致富陷入瓶颈。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将本地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基层干部最懂村情民意,最知土地潜力,他们立足地域特色,挖掘传统物产的市场价值,选择适配留守群体劳动力特点的产业项目,既避免了盲目跟风,又让产业发展与村民能力精准匹配,为乡村发展找到了可行路径。 产业兴村,敢闯敢试是前提,示范引领是关键。“跟我上”永远比“给我上”更有力量。村民对于新产业往往心存顾虑,怕风险、怕失败、怕吃亏。此时,干部的“带头效应”远比空洞说教更有力量。他们拿出自家田地当试验田,从“门外汉”钻研成“土专家”,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田间经验,用实实在在的收成打消村民疑虑。这种“先干给群众看”的担当,不仅破解了“动员难”的问题,更用行动树立了信心,让村民从“看热闹”转变为“跟着干”,形成党群同心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乡村产业要行稳致远,全链条保障不可或缺。从种苗供应到技术指导,从田间管理到产品销售,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让村民的希望落空。基层干部深谙此道,构建起“保姆式”帮扶体系,统一采购优质种苗降低入门门槛,田间课堂手把手传授技术,主动跑市场、拓销路破解“丰收愁卖”困境。这种“从种到卖”的全流程护航,让村民只需安心耕耘,无后顾之忧,既解决了单个农户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也让小产业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合力。 乡村振兴不是朝夕之功,需要久久为功的坚持与智慧。干部带头并非大包大揽,而是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服务,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当留守老人也能凭借适度劳作获得可观收入,当传统物产焕发新的市场活力,乡村不仅实现了经济增收,更凝聚了人心、焕发了活力。这种“党建引领+特色产业+联农带农”的模式,既守住了乡村的根与魂,又激活了发展的源动力,让“泥土里种出金疙瘩”成为现实。 从一株草本作物到一项富民产业,从干部带头试种到村民抱团发展,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因地制宜”的精准判断中,藏在“率先垂范”的责任担当里,藏在“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间。基层干部扎根乡土、心系群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村民口袋里,用实干实绩诠释了“主心骨”的深刻内涵。只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找准产业定位,凝聚干群合力,就一定能让更多乡村走上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闻报道: |
顶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