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0当X9057次中老图定班列从怀化国际陆港缓缓驶出,满载着湖北复合肥、广东塑料花盆等货物奔向老挝万象时,这座曾被群山环抱的内陆城市,正以“以港兴城、城兴业聚”的生动实践,打破“不沿边、不靠海”的地理桎梏。党 ...
|
当X9057次中老图定班列从怀化国际陆港缓缓驶出,满载着湖北复合肥、广东塑料花盆等货物奔向老挝万象时,这座曾被群山环抱的内陆城市,正以“以港兴城、城兴业聚”的生动实践,打破“不沿边、不靠海”的地理桎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怀化国际陆港的崛起不仅是对这一部署的基层响应,更成为内陆城市突围开放困境、激活区域发展动能的典范。 以港破局,重塑内陆城市开放格局,激活“通道经济”新势能。过去,怀化虽坐拥“湘鄂渝黔桂”五省边区交通枢纽优势,外向型经济却长期滞后,区位红利难以释放。而怀化国际陆港的建设,彻底改写了这一局面——截至2025年10月,陆港已开行铁路班列975列,同比增长21%,全年预计突破1200列,更构建起7条国际物流大动脉,辐射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的216个港口。这不仅是运输线路的延伸,更是开放格局的重构,通过打通中老、中越跨境铁路通道与北部湾港等铁海联运通道,怀化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动脉”与自身“毛细血管”相连,让湘鄂赣乃至西南地区的货物得以借道出海,使“内陆腹地”真正变为“开放前沿”。这种以陆港为核心的通道建设,为同类内陆城市提供了“不靠海也能通江海”的破局思路,激活了全国对外开放的纵深潜力。 以港聚产,构建临港产业生态闭环,培育“枢纽经济”新引擎。开放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产业则是支撑开放的根基。怀化并未止步于“物流通道”的建设,而是以陆港为支点,推动箱包、绿色食品、冷链物流等临港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国际箱包之都”产业园内,湖南欧腾箱包等企业年产值同比增长30%,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智慧冷链数字化物流中心、中国供销“三农”产业园等项目落地运营,让本地茶叶、冰糖橙等特色产品借港“出海”。数据背后,是“港口+产业”的深度融合,陆港带来的物流便利降低了企业成本,吸引129家箱包皮具企业集聚形成全产业链;而产业的壮大又反哺陆港,增加货运需求、提升枢纽能级,形成“货聚港、港兴产、产兴城”的良性循环。这种闭环模式,让怀化从“过路通道”升级为“产业高地”,为内陆城市依托开放培育特色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以港惠民,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释放“开放红利”新温度。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怀化国际陆港的建设,不仅是经济账本上的增长,更写在百姓的生活里,陆港经开区的企业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让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61.8%,东盟水果、非洲矿石等商品通过陆港直达,丰富了市民消费选择;而依托陆港打造的东盟集文旅综合体,更成为融合东南亚风情与本地特色的新地标,带动周边民宿、餐馆兴起,让“开放”从经济术语变为可触摸的生活场景。从老村支书口中“租金翻番”的欣喜,到工人手中稳定的工资单,怀化用实践证明,内陆开放不是“遥不可及的战略”,而是能切实提升民生福祉的“民生工程”,这种“以开放促民生、以民生固开放”的思路,让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具温度与韧性。 从“火车拖来的城市”到“连接东盟的枢纽”,怀化的蜕变并非偶然。它以国际陆港为钥匙,打开了内陆城市对外开放的新大门,其意义不仅在于一座城市的崛起,更在于为全国内陆地区提供了“向海而生”的信心与路径。未来,随着“十五五”规划的推进,怀化将持续提升枢纽能级、深化开放合作,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浪潮中,书写更多“从腹地到前沿”的精彩篇章,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多基层活力。 |
顶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