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红网记者走基层时,发现了一位社区书记的“民情日记本”。浸润油盐酱醋香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写满她走街串巷的足迹。字里行间跃动的,不仅是文字,更是跃然纸上的基层治理脉搏——那沾满烟火气的智慧与汗水。 由此,红网时刻新闻推出年度融媒体策划《社区书记的民情日记本》。我们将跟随日记的主人,深入街巷深处,用鲜活影像、细腻叙事、年轻语态的表达,将政策春风吹化为街坊邻里的“家常话”,见证最朴实的治理智慧,如何在巷陌日复一日的流转中落地、生长、见效。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龚子杰 郑玉焓 翁子茜 湘潭报道 “杨书记,儿子说加班回不来,我不想自个参加百家宴了。” “隔壁赵伯也是嘞,他腿脚不好,一个人下不得楼。” 重阳节前夕,李寿明阿姨与几位老人愁眉苦脸地走进湘潭市雨湖区桃源路社区便民服务大厅。 桃源路社区书记杨闰萍连忙起身招呼:“李姨莫急,我来想办法,肯定不让您孤单过节!”送老人们回家后,她掏出手机,挨家挨户拨电话,将最新情况记录进民情日记本里。 自从策划组织百家宴以来,往前翻半个月,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着治理员们的反馈:有子女外地工作、常年独守空房的,也有子女陪读小孩而分身乏术的……原来,在这个所辖居民60岁以上有500多人、占据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的社区里,老人们最缺的不是一顿饭,而是让儿女们回家的理由。 “那就给他们这个理由。”杨闰萍在日记本上新起一行,写下:“明天,等一群人回家吃饭。”
居民们在欢声笑语中品尝各家拿手佳肴。 重阳节当天,秋日阳光洒在社区食堂前坪上,上百道家常菜在五排长桌上摆开,“舌尖品温情,邻里话重阳”百家宴在邻里们的期盼中开席了。 94岁的赵德升被儿女一左一右搀扶着,带着菜慢慢走到席边坐下。“杨书记特意给我打电话,说重阳节活动需要志愿者,我这一看……”儿子的话还没说完,赵老笑得眼睛眯成了缝。 另一边,朱远林和姐妹们现包着2000个新鲜饺子,从一大早张罗到了现在。“十盘了,咱们再多包点,让乡亲都尝尝!” 菜是百家菜,情是一家亲,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子女们从各地赶来,原本邻里之间的聚餐,变成了亲人团聚的珍贵时光。 “我去帮忙端了个菜,回来一看,我那盘子都见底了!”73岁的马莉笑得合不拢嘴,她的拿手菜鸡蛋豆腐烧肉很受欢迎,忙不迭地又要往厨房去添菜。 而身着民族风长裙的彭阿姨也特地从广东赶了回来,“最想念的,就是家里这口麸子肉。” 除了回家的子女,十多位湘潭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也在席间忙碌。大三的张欣怡弯腰为老人盛着汤感慨道:“我们老家也有这样的活动就好了,看着这些爷爷奶奶,就想起了自己的亲人。” 社区里的银发志愿者们同样没闲着,一直穿梭在人群中,这头介绍各家的拿手菜,那头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有人拿着喇叭维持秩序。
兄妹俩陪伴94岁的父亲赵德升参加百家宴。 “一家一味是烟火,百家百味成共识。社区治理之道,贵在聚人心。”杨闰萍顺手给邻座的奶奶夹了一筷子菜,“今天好评的不只是饭菜,还有咱们邻里乡亲的大团聚。” 长桌旁,自带轮椅的老人笑呵呵地等待亲友的“投喂”,腿脚利索的则三三两两站着,边吃边唠家常。一场百家宴,像是黏合剂,拉近着彼此的距离。 当《常回家看看》的旋律响起,老人们自发地唱起歌来,大家纷纷伴着节奏打起拍子,百家宴步入了尾声。 杨闰萍悄悄退到人群外,望着相谈甚欢的居民们,若有所思地在民情日记本上又补上了一句,“今日的重阳百家宴,吃的是团圆,品的是温情,见证的是街坊邻里融为一家人。” 重阳,重逢一家,阳洒故乡。 系列报道:
执行策划:周逸峰 统筹:刘玉先 翁子茜 邓琴 文稿撰写:谭苏昕 视频编导:龚子杰 摄像:龚子杰 郑玉焓 设计/后期:彭婧 郑玉焓 监制:徐琼 |
顶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