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诗芹 摄影 吴伟 通讯员 沙亮 王郓瑞 长沙报道 长沙县高桥镇百录村的种粮大户李欣,再也不用在深夜“守水”了。他手中的磁卡在田间自动取水口上轻轻一刷,汩汩清流便精准地涌入他那四百多亩稻田。
丰收时节,种粮大户李欣站在金色稻浪里,脸上绽放出喜悦的笑容。 “以前为抢水,争吵是常事。现在,水什么时候要,要多少,心里一清二楚。”李欣笑着说。这片小小的磁卡,是湖南水利“十四五”改革一个生动的注脚——水,不再是需要争抢的资源,而是可以被精准计量、高效管理和市场交易的“活资产”。 近日,记者深入探访湖南多地,在这片因水而兴、亦因水而忧的三湘大地上,一场深刻的水利变革正悄然重塑着人水关系。它不再局限于筑堤坝、通沟渠的传统范式,而是演绎着一组关于“刚”与“柔”、“表”与“里”、“聚”与“通”的“新”辩证法。 “刚”与“柔” 水,是湖南的命脉所系,福泽“鱼米之乡”,亦曾频扰安居之梦。如何答好防汛这道每年的“必考题”,湖南以“刚”的意志与“柔”的智慧,让解题思路变得更加多元。 今年6月18日至25日,湘西北遭遇特大暴雨,五强溪水库面临着严峻考验。五强溪水电站工作人员焦华伟复盘道:“6月21日,五强溪水库出现最大洪峰流量21300立方米/秒。我们通过精准预判,在集中降雨前就将库水位降至93.51米,并严格按省水利厅要求,与凤滩、托口等电厂联合调度,将总出库流量牢牢控制在15400立方米/秒以内。”此举成功为下游削峰5900立方米/秒,削峰率达27.7%,将洪峰过境的压力化为无形。
五强溪水库调洪。 这是防汛之“刚”,是水工程筑牢的坚实防线。如果说“刚”于中流砥柱,调度定乾坤,那么“柔”就在神经末梢,转移见真章。 6月19日7时,受上游强降雨影响,沅陵县七甲坪镇甘溪流域水位猛涨,山洪暴发,不到40分钟便淹没毛塔村、刘家坪村等多个村落。 而早在当日凌晨4时,水利部已向沅陵县发布山洪临近预警。凌晨5时,省级山洪监测预警平台监测到上游降雨量达到转移阈值,立即向七甲坪镇发出转移指令。 由于预警及时、转移迅速,在山洪来临前2小时,全镇安全转移359户1109名受山洪威胁群众,无一人伤亡。
6月21日,七甲坪镇毛塔村山洪灾害过后。 七甲坪镇毛塔村党支部书记赵勇说,收到预警信息后,网格员按片区迅速分头行动,通过广播、敲锣、上门、电话等方式,挨家挨户通知转移,优先转移缺乏自救能力、行动不便的老人。
七甲坪镇毛塔村村民李兴神(右)回忆当时转移情况。 60岁的大爷李兴神回忆起来仍然后怕:“当时还在睡觉,多亏了赵书记一个电话及时叫醒了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精准的预警、及时的叫应,成为挽救生命最直接、最有效的“柔性”纽带。 “表”与“里” “美”是河湖的底色,是“表”;“活”是河湖的灵魂,是“里”。“美”与“活”互为表里,辩证统一。无活水则美难存,有生机则美自显。如今,河湖的活力正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 近年来,湖南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聚焦河湖“四乱”整治、生态流量保障、总磷控制等重点任务,系统治理河湖生态环境。昔日被矮围、网箱分割的洞庭湖,重归浩渺;曾经淤塞污浊的城乡河渠,变身市民休闲的亲水长廊。水质清了,水岸美了,水流活了,城市也随之“活”了起来。 长沙是“山水洲城”,岳麓山色青如黛,湘江水碧若琉璃,九曲浏阳河蜿蜒穿行于城市肌理之间。这般灵秀的河湖之美,离不开这座城市的决心与担当。
守得一方清水,换得满城青绿。图为长沙市浏阳河鸭嘴公园露营地。 据长沙市河道湖泊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波泉介绍,2023年以来,长沙市按照“空中飞一遍,岸上走一遍,水上巡一遍”要求,对“一江一湖六河”生态环境问题开展集中排查,组织5个专项小组排查三百多个问题并形成清单,由责任单位认领并整改销号——这套刚性机制确保了治理实效。
长沙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在浏阳河风光带边上操作无人机巡河。 同时,智慧化手段为河湖治理注入了新动能。张波泉说,长沙市在湖南率先建立水利智慧化平台,在浏阳河城区段安装了34个AI摄像头,能够自动识别日常保洁、非法捕捞、岸边排污等问题,发现问题后直接推送至相关责任单位核实整改。
浏阳河磨盘洲生态公园。 浏阳河黄花镇磨盘洲段民间河长易杰,是众多河湖守护者中的一员。在浏阳河旁长大的易杰,守护“母亲河”的初衷朴素而坚定——让浏阳河呈现碧水清波。近十年来,他亲眼见证并参与了浏阳河的蜕变,巡查堤岸、守护水域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今,昔日的愿景化为现实:浏阳河磨盘洲段绿树掩映,水清岸美,吸引着市民来此散步、露营,整条河流跃动着蓬勃生机。 “聚”与“通” 金秋时节,在长沙县高桥镇百录村的广袤田野上,丰收的喜悦不仅来自于沉甸甸的稻穗,更源于一条看不见的“河流”——通过水权交易流回的6万余元资金,正持续反哺着村里的水利命脉。这是桐仁桥灌区近年来深化农业水权改革的生动缩影。
长沙县桐仁桥水库。 在百录村,一条条地下输水管道取代了昔日的老旧明渠,将灌溉用水直接、高效地输送至田间地头。“全村3000多亩农田已实现管网覆盖。”桐仁桥灌区管理所所长王澜指着眼前的设施说,“过去明渠输送存在的自然蒸发、渗漏等问题,得到了解决。现在,浪费水的情况已经很少了。”
桐仁桥灌区智能灌溉系统。 “十四五”期间,湖南大力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将零散老化的渠系整合成统一高效的网络。这“聚”的是工程标准与管理效能,将每一方水都用在了刀刃上。然而,技术层面的“聚”只是第一步。更深层次的革命,发生在水权交易市场。当节水不仅能省事,还能产生“真金白银”时,各方的积极性被大大激活。 这些年来,百录村用水户协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节水“成绩单”:在3500多亩的水权面积上,协会以每亩204.6立方米的基础水权为基准,通过科学调度与精细化管理,硬是“省”下了60多万方水。 这60万方水,没有“消失”,而是通过中国水权交易所这个官方平台,被桐仁桥灌区管理所正式回购。由此,协会获得了6万余元的回购资金。这笔钱被直接用于水利设施的维护,形成了“节水-收益-再投资-再节水”的良性循环。 据长沙县水利局农水科工作人员江权介绍,长沙县成功申报2024年水利部第一批全国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县,通过完善水权制度、推进节水改造,在一年试验期内完成3单取用水权交易。其中,红旗灌区向自来水厂交易35万方水,获得交易资金14万元。
长沙县红旗灌区。 “通”之变,就在于打通了水权交易的市场化路径。这套由水利局初始分配、农民用水协会精细管理、灌区管理单位回购节约水量,并通过水权交易所进行交易的完整模式,让水资源从“无价”变成了“有值”,畅通了节水效益的转化渠道,真正让节水者获益、以效益促节水,实现了“自然之水”向“发展活水”的嬗变。 记者手记 从防汛一线到灌区渠系,从河湖之畔到百姓心头,这场深刻的水利变革令人感怀。它不再是枯燥的数字报表,而是化为了种粮大户李欣手中那片轻巧的磁卡,村党支部书记赵勇那通救命电话和民间河长易杰多年如一日的守护。 水的故事,归根结底是人的故事。湖南水利改革的宏大叙事,最终落笔在了每一个普通人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之上。这奔流不息的,是清澈的江河,是发展的活力,更是一份守护安澜、流向未来的坚定初心。 |
顶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