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郴州报道 初冬的郴州,阴雨绵绵。郴州日报社三楼编辑部,一份签好的版样静静躺在办公桌上,上面刚劲有力的字迹写着“黄华,10月20日”。它的审阅者黄华,在签完这份最后的样稿后不久,倒在了她挚爱的新闻岗位上。 当天上午,54岁的黄华在办公室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这位在新闻战线奋战一生的老报人,她留下的不仅是上千篇新闻作品、数十项专业奖项,更是一盏不灭的职业之灯,照亮后来者的新闻路。
郴州日报社编委、主任记者黄华。 用心书写 坚守新闻理想 1992年的秋天,怀揣新闻理想的黄华从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毕业,走进了郴州日报社。这一待,就是整整三十三个春秋。 作为当时报社少有的科班记者,她历经要闻部、总编室、专刊部等多个岗位历练,从青涩记者成长为报社编委、主任记者,在每个采编岗位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2007年春天,黄华与临武县龙归坪村结下不解之缘。得知这个偏远山村有六位老支书卸任后仍在一起共事,她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新闻价值,立即改变行程前往。两天里,她跟着老支书们走田埂、串农舍,夜晚围坐在农家小院倾听他们的故事。 “谁家孩子上学难,我们凑钱;哪户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老支书们朴实的话语,让黄华数次落泪。带着这份感动,她连夜写就《六个支书一台戏》。这篇报道不仅让龙归坪村的故事传遍全国,成为基层党建典型,更荣获省级好新闻一等奖。2020年,以这篇报道为主题的展馆在村里建成,成为各地学习的榜样。她也成为龙归坪村的荣誉村民。
2020年《六个支书一台戏》展馆建成,黄华(左四)作为嘉宾参与开馆仪式。 “村里能有今天的变化,与黄华主任的那篇报道分不开。”龙归坪村村支书朱良生动情地说。得知黄华去世,村干部和群众连夜赶往郴州:“必须送她最后一程。” 上世纪90年代末,国企改革阵痛期,黄华主持的《新观察》栏目推出系列述评。她的笔既剖析改革痛点,也挖掘转型希望。读者来信说:“看了《新观察》,我知道日子该往哪走了。”这个栏目后来荣获湖南省地州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调任副刊部主任后,黄华认真地说:“副刊不是‘边角料’,要让读者在这里找到共鸣和出口。”她主持的《理水说理》栏目用家常话为老百姓解疑释惑,成为郴州人茶余饭后的“精神减压阀”,最终荣获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2019年转任专职三审后,她甘当幕后英雄,默默托举他人。她对文字的敬畏近乎信仰,审稿时逐字逐句推敲,连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斟酌。看到一段写母亲纳鞋底的文字,她会细心指导:“这里的'针脚'要再密一点,要让读者能摸到那层厚厚的母爱。”她精心打磨的《德哥随谈》栏目最终斩获湖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编辑黄慧记得,每个作品见报前,黄华都要反复打磨。在图片编辑时,她总是优中选优,直到找到最契合主题的那一张。“她的严谨不是苛求,而是对新闻的敬畏。”
黄华的荣誉证书。 在同事们的记忆中,黄华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凌晨两三点下班成了她的常态,办公室的沙发成了她临时的床。 从总编室副主任到报社编委,黄华采写的稿件堆积如山,值过的夜班漫长如河。她始终践行“用力做,只能合格;用心做,才能优秀”理念,这不仅是她的座右铭,更是她三十三年新闻生涯最真实的写照。 温暖点灯 照亮同行之路 “不管多晚,我等你。” 10月19日23点17分,记者陈卫接到黄华生前最后一个电话。这句平常的嘱咐,成了她留给世界最后的工作遗言。 在郴州日报社,黄华被大家亲切称为“黄姐”。这个称呼里既有敬意,更饱含亲情。她不仅是业务上的前辈,更是年轻人成长路上的点灯人。 陈莉与黄华共事多年,提及这位老同事,她眼眶湿润:“黄姐不仅是工作伙伴,更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初任二审编辑时,陈莉常因不够自信而忐忑,是黄华一次次安慰鼓励,有商有量地帮她渡过难关。“她鼓励我参加报社竞聘,没有她的支持,我不可能成功。”
2019年,郴州日报推出国庆阅兵特刊,黄华和同事一起上街给市民赠送特刊。 生活中的黄华,细腻如春水。编辑张倩佳回忆,自己家中遇事又恰逢怀孕,工作压力倍增时,黄华特意发来语音关心。“可她当时自己也患着支气管炎啊!” 记者唐思思是黄华的徒弟。2016年刚入行时,一次下乡采访因信号中断失联,黄华一直等到晚上八点多,坚持等她回来才吃饭。“黄姐毫无怨言,反而安慰我,说做好新闻就要有耐心。” 更让唐思思感动的是,每当稿件出现差错,黄华从不苛责,而是主动梳理环节、查找症结,以温和引导助人成长。她的朋友圈里,转发的大多是年轻记者的优秀稿件。“她从不吝啬赞美,总是为我们每个人的进步由衷高兴。” 评奖季里,黄华比记者本人还要积极。她常到各部门询问:“有什么好作品要申报吗?记者采访不容易,好稿子不能埋没。”许多获奖作品的背后,都有她默默付出的身影。 “她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一位。”黄华的丈夫哽咽道,“家里的事她很少过问,不是不关心,而是她把所有心力都放在了报纸上。她说,报纸明天就要和读者见面,耽误不得。” “她把严谨留给了文字,把温暖留给了我们。”陈卫在悼念文章中写道。这位永远把别人放在首位的“黄姐”,用生命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照亮着每个同行者的前路。 坚守导向 拥抱媒体变革 面对媒体融合的时代浪潮,这位在纸笔间耕耘半生的“老报人”,以坚守的定力与拥抱的勇气,完成了动人的数字转身。 熊建平是看着黄华一路成长的老领导,他深情回忆道:“媒体融合战略提出后,黄华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她善于剖析新媒体作品,总能切中要害地点评优劣。”
“她既秉承了老报人的专业精神,又具备新时代的创新视野。”编辑黄慧这样评价。在媒体转型的道路上,黄华不仅实现了自我突破,更带领团队共同成长。 黄华始终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坚持在正确导向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她深入研究年轻受众的阅读习惯,在标题策划、表达方式上持续探索突破。 在重大报道中,她总是亲力亲为,与年轻编辑共同策划新媒体产品。“她常说:‘我的想法代表过去,你们的创意才代表未来。’并给予我们充分的创作空间。”张倩佳回忆道。 令人钦佩的是,虽然年长于团队中的多数成员,黄华始终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表达方式。她认为,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与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可以形成良好互补。 她经常研究爆款内容的传播规律,分析各平台特点,并勉励年轻同事:“新闻人既要与时俱进,更要守住本心,不能随波逐流。” 黄华走了,在离她55岁生日还有20天的时候,在她曾笑谈退休后“寒暑假还会回来看大家”的年纪。 但她点亮的那盏灯,依然在每个深夜里照亮编辑部的案头,在每篇精心打磨的稿件中延续温度,在每个受她影响的同事心中种下理想的种子。 三十三年新闻路,黄华用生命诠释:媒体形态在变,传播方式在变,但新闻人的初心永不改变。这份坚守,恰如她最爱的莽山杜鹃,年年绽放,岁岁芬芳。 |
顶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