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峰
特朗普重返白宫劲吹 「反华之风」,其发起对华人科研学者饱受争议的 「中国行动计划」 有死灰复燃之势。
4 月 5 日消息,据美国 《印第安纳学生日报》(IDS) 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 (FBI) 日前突击搜查了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 (IUB) 终身教授、计算机安全领域顶尖华裔学者王晓峰 (Xiaofeng Wang) 及其妻子 Ninali Ma 位于布卢明顿和卡梅尔的住宅并查扣物品。FBI 随后证实了这一消息。
据报道,就在 FBI 采取行动的当天早些时候,王晓峰接到了校方未说明原因的解雇邮件;而校方针对他的行动,其实早在 3 月初就开始了。有分析认为,考虑到中美竞争的大背景和王晓峰在前沿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他的失联可能与 「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 调查有关。
据 《连线》4 月 3 日报道称,代表王晓峰夫妇的律师团队之一的杰森·库伯特表示,王晓峰夫妇 「目前安全」,他们两人都没有被捕,但律师没有就该教授的下落进一步披露。
如今,随着特朗普再次上台,其多项减少科研经费的政策已对美国学术圈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
今年 3 月 31 日,1900 名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成员在内的众多美国科学家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呼吁特朗普政府停止对美国科学的全面攻击。信中警告,特朗普政府大规模削减科研经费,多所美国大学面临资金断供威胁,从而让美国可能丧失在医疗创新、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学术领导地位,签名科学家包括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恐惧的气氛笼罩着研究界。研究人员担心失去资金或工作保障,纷纷从出版物中删除自己的名字,放弃研究,重写拨款提案和论文。如果我们国家的研究事业被瓦解,我们将失去科学优势。其他国家将引领新型疾病治疗、清洁能源和未来新技术的发展,我们国家科学事业的损害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逆转。科学的声音绝不能被压制。我们都受益于科学,如果国家的研究事业被摧毁,我们都会蒙受损失。」 信中表示。
王晓峰事件背后,时隔七年 「中国行动计划」 复燃
王晓峰是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卢迪信息、计算与工程学院教授,是计算机安全领域最知名学者之一。
同时,他也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 (IEEE Fellow)、国际计算机学会会士 (ACM Fellow) 及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AAAS Fellow),担任过国际计算机协会安全专委会 (ACM SIGSAC) 主席。王晓峰个人在计算机安全 CS ranking 方向排名世界第一,在安全四大顶级会议上的论文发表数量同样居于世界首位。
当地时间 3 月 28 日,FBI 突击搜查了王晓峰及其妻子马念丽位于伯明顿和卡梅尔的两处住所,并搬走多箱 「证物」。美国 《连线》 杂志 (Wired) 透露,在联邦法院案卷中并未找到任何与王晓峰夫妇或此次搜查行动有关的文件。
教职工组织美国大学教授协会 (AAUP) 印第安纳大学分会称,该校在 FBI 搜查当天将王晓峰开除。校方还从官网删除了王晓峰夫妇的个人资料。
此次王晓峰遭遇 FBI 突击搜查事件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特朗普政府的 「中国行动计划」 计划;二是王晓峰事件暴露了未披露涉及中国的研究成果。
2018 年 3 月,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内,公布对华 301 调查结果并对中国采取限制措施,其中便提到所谓 「涉嫌窃取美国知识产权等行为」。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司法部旋即提出一系列起诉,其中包括针对中国企业、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公民、研究人员、教授和美国情报官员的指控。
2018 年 11 月,在特朗普指使下,美国司法部启动了一项被称为 「中国行动计划」 调查,旨在确定中国商业秘密盗取案件的调查和执行重点,该计划指南中的一项内容就是针对美国大学的科研领域,而多名受 「中国行动计划」 影响的华人和华裔学者都因此被调查。
据统计,2018 年-2021 年底的三年间,美国司法部公开了超过 70 起案件,其中 20 多起针对的是其所谓在高等研究机构任职的研究人员,占到了约 25%。同时,已有 20 多名华人学者以电汇欺诈、虚假陈述等罪名被美国司法部提起刑事诉讼。这些学者被指控在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同时,未充分披露或蓄意隐瞒了与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涉嫌 「窃取美国的知识产权」 并 「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
因此,美国学术界质疑 「中国行动计划」 调查旨在针对华人、华裔的种族偏见。此前,全美大学有接近 2000 名的学者都曾经联名致函美司法部长,质疑这个计划,20 多个亚裔团体也曾联名致函美国总统,要求停止这一计划。
2021 年 1 月 14 日,国际传热学领军人物、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 (MIT) 教授陈刚遭到 FBI 逮捕,FBI 指控他没有向美国能源部披露其从中国机构实体获得的合同和合约等。
陈刚被捕当天,中国著名生物学家饶毅就带领学术圈开启反攻,称 「FBI 对陈刚教授的逮捕是典型的种族主义行为」;26 日,麻省理工学院 (MIT) 校长及 160 多名教职工也签署了公开信声援陈刚,指控 FBI 对其有 「严重错误且具有误导性」,哈佛大学亦于同一天发布教师联名信并公开征求联署。
但 2022 年 1 月,美国马萨诸塞州法院撤销了对陈刚的所有指控,包括电汇欺诈等。此后,陈刚公开发文阐述自己的遭遇并呼吁终止中国行动计划,并呼吁美国国会和司法部审查他的案件,追究检方参与者的责任。
「我很生气,我很害怕。我的爱是科学。我不想政治 (搅和进来),对吧?我献身科学……但我发现,你始终无法逃脱,政治影响着每一个人。」 陈刚对纽约时报称,至少目前,他对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没有兴趣。「这只是一段悲伤的故事,对这个国家 (美国) 来说的一场辛酸事。」
随着拜登上台,美国饱受争议的 「中国行动计划」 被终止。2022 年 3 月,美国司法部助理部长马修·奥尔森 (Matthew Olsen) 明确表示,「中国行动计划」 是错误的措施,在 「中国行动计划」 下,对于一些案件的叙述助长了对华人的偏见。对许多人来说,这意味着美国司法部区别对待来自中国的人或华人,而近期在美国反亚裔的仇恨犯罪和仇恨事件有所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担忧。司法部将采取更广泛的措施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但是,拜登政府并未停止对华人学者的规制。
2021 年 5 月,美国参议院商务委员会通过 《无尽前沿法案》,规定如果在美工作的科学家参与了任何由中国资助的科研人才计划,他们将不被允许获得联邦资助的研究项目;2022 年 1 月 4 日,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 (OSTP) 发布了一份指导文件,要求科学家在申请联邦资助时,须披露与外国政府、机构或其他实体的资金联系,包括正在参与或将要申请的由外国资助的项目,如外国政府资助的人才招聘计划等,违规将受到法律处罚,该文件还建议联邦机构给每位接受联邦资助的科学家提供一个数字身份识别码,对其信息披露情况进行跟踪。
而随着特朗普再次上台担任美国总统,「科学」 再度成为政府最大的靶子之一,「中国行动计划」2.0 已悄悄展开行动。
2024 年 9 月,美国共和党有关重启 「中国行动计划」 的法案在众议院通过。公开资料显示,截至 2024 年,该计划已将至少 246 名华裔科学家定性为 「有问题」,100 多名科学家被调查、开除并终身禁止在美国卫生研究院获得研究赞助。
如今,华人学者王晓峰再度被捕,或将加速 「中国行动计划」 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明确重启。
除了 「中国行动计划」 之外,虽然 FBI 和美国联邦法院并未披露王晓峰事件更多细节,但综合公开信息发现,这位顶级华人学者,曾被多个研究机构资助,并遭遇同行的举报,才引发美国司法部大范围的调查。
据知乎等平台信息显示,2017 年,王晓峰申请了一笔研究基金,总基金项目规模 18 万元左右。而过去几年,王晓峰一直参与国内外各项关于计算机技术的研究成果,多位研究所的学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学研究,合作导师均为王晓峰教授。
另据 Google Scholar 显示,王晓峰在 ictac 里是有明确邮箱和职位的,至少在 2012-2016 年是有相关研究发表的。
据南华早报,王晓峰被学校要求 「解释他被列入 2017-2018 年奖学金名单但未向印第安纳大学披露的事实」。《连线》 杂志指出,这些论文列出了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谷歌和三星等机构的资助。
有消息指,2024 年,王晓峰牵头成立 ACM Protect 委员会对国内一项关于教师腐败事件进行调查,随后,王晓峰被匿名人士举报上述现象和基金情况,美国 FBI 随即启动调查。然而,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发现王晓峰没有报备,于是告知他本人,王晓峰则告诉学校准备回到新加坡任教,印第安纳大学则直接通知 FBI 实施对王晓峰进行调查。
印第安纳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大学教授协会 IU Bloomington 分会负责人亚历克斯·坦福德表示,王晓峰向他透露自己被指控涉嫌研究不当行为。坦福德表示,作为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他向王晓峰提供了指导。但他认为,指控似乎微不足道,他没有正确披露谁是资助申请的主要研究员,也没有在文章中完整列出所有合著者。
坦福德指出,王晓峰想知道大学是否有权将他锁在办公室和电脑外面,因为他正在进行的研究尚未完成。
今年 3 月初,王晓峰通知了 IUB,希望获得休假,而学校在 3 月 7 日至 9 日左右对他实施行政休假,删除他的主页并禁用 Email 地址。但王晓峰很早就开始被新加坡一所大学招募,他计划于 6 月 1 日开始就职。
「据我了解,您已告知系主任,您已接受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教职任命,并将于今年夏天开始在那里任职。请注意,您将没有资格再次受聘于印第安纳大学。」IUB 在信中对王晓峰表示,而报道称,印第安纳大学的主要担心是,王教授在向美国资助机构提交的资助申请中没有在 「当前和待处理」 表格中列出这项资助。
截至发稿前,美国 FBI 和司法部并未披露关于王晓峰事件的更进一步细节。
印第安纳大学发言人马克·博德表示,「根据联邦调查局的指示,印第安纳大学将不会就这一调查发表任何公开评论。根据印第安纳大学的惯例,该校也不会就这名个人的状况发表任何公开评论。」
但坦福德认为,王晓峰被解除教职的决定存在程序违规。通过电子邮件终止他的雇佣违反了大学禁止无故解雇终身教授的政策,规定已要求在教职工成员要求的情况下,在审查委员会之前提供 10 天通知和听证会。「教职员工非常关注。如果管理层可以在没有正当程序和违反我们理事会批准的政策的情况下解雇终身教授,那么我们都没有安全保障。」
75% 的在美科研人员考虑离境,创历史新高
两届任期,「科学」 都是特朗普政府最大的靶子之一。学者们担忧美国正从 「自由探索的灯塔」 转变为 「意识形态的试验场」。
美国物理学会 (AIP) 曾对于特朗普第一任期的科学政策情况总结认为,第一届任期内特朗普对科学政策兴趣不大,但没有表现出系统性的敌对态度,科学界普遍担忧的是政府对科学的忽视。
如今,2025 年上任第一天,特朗普就签署多项行政令要求削减科研经费和大学资助等,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授予的资助数量比以往减少近 50%,这对工程、教育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资金支持造成重大影响。
同时,全球生物医学研究进展的最大资助机构 NIH 资金也被削减,包括修改间接费用的结构,将间接费用上限降低至 15%,严重影响了医学研究和实验室人员配置;此外,特朗普宣布,美国能源部的清洁能源项目资助也被终止,要求优先考虑化石燃料;约 300 多个清洁能源项目正在接受审查,由于需要与政府目标保持一致,其资金状况尚不确定。3 月 11 日,美国防部宣布暂停 90 多项社会科学研究资助。
知名学术期刊 《自然》 杂志的最新调查显示,在 1650 名受访科学家中,有四分之三 (75%) 受访科学家 (超过 1200 人) 考虑离开美国,其中青年科研人员占比尤为突出。
《金融时报》 评论称,「学术流亡时代」 已经到来。
事实上,「中国行动计划」 实施后,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争议和批评,多数以 「防止技术窃取」 为由针对华裔学者的案件,最后也因证据不足被撤销。
因此,许多在美的华人科学家因担忧被调查和起诉,以及全球学术界复杂环境等因素,而选择离开美国并回国任职。
2024 年,国际著名气候学家陈德亮在欧洲生活了 30 多年后回到中国,全职加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担任教授职位;中国著名数学家麻小南放弃其在欧洲数十年的职业生涯,加入天津南开大学担任南开讲席教授;著名数学家、日本学士院院士深谷贤治 (Kenji Fukaya) 离开美国前往中国清华大学,担任全职教授;世界知名数学家汪徐家全职加盟西湖大学等。此外,美籍华裔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丘成桐,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等大家也回国开展研究和教学工作。
近期国内期刊 《热带地理》 一份研究显示,地理学者研究了自 2009 年以来约 1250 名返回中国顶尖青年科学家,发现北京是最受欢迎的归国目的地,占到总回国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另有 17% 的人选择了上海排名第二。而这份研究主要是针对 45 岁以下男性学者、48 岁以下的女性学者,发现很多归国的科学家,从剑桥大学所在的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回国比例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高。
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朋友和家人的社交网络是顶尖青年科学家归国的 「重要吸引因素」。同时,中国高层次人才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融合程度较低,是高层次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其他因素包括学术和社会关系、更高的收入前景、更好的研究机会等。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密码学和密码工程学教授马修·格林表示,尽管他不认识王晓峰,但他对印第安纳大学对其所谓解雇情况保密的做法感到困扰,这不是一所大学应有的行为。他担心,王晓峰这样的案例或许会让中国年轻研究人员在赴美大学工作前更加慎重考虑,甚至可能促使更多才华横溢的美国研究人员思考是否要前往国外发展。
丘成桐去年 12 月表示,过去十年,美国政府对中国科学家表现出严重歧视,这些科学家除了离开美国别无选择,因为他们只有在支持性的研究环境中才能展现出最佳工作状态。他同时指出,这种人才外流对美国来说是不幸的,因为这将会削弱其自身的研究能力。
对于学术交流相关话题,曾在美国遭遇调查的香港大学讲座教授、新兴技术研究所所长席宁早前向钛媒体 AGI 坦言,现在地缘政治对学术领域有一些负面作用,但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作为机器人 (前沿技术) 领域的研发人员,中国人要把这件事做好,做到走在世界前列,这样的话无论环境怎么恶劣、怎么发展,我们都无所畏惧。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