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2 日,资本市场新 「国九条」 以及证监会、交易所相关制度和规则发布,其中分红与 ST 挂钩有了细化要求,这也成为市场关注的一大焦点。
根据沪深交易所发布的规则,对分红不达标采取强约束措施,重点是将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 「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 的情形。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近几年的数据情况看,上市公司分红主动性逐步提升,但只有 「氛围感」 是不够的,硬约束也不能缺位,此番规则推出后,在于 「氛围感」 和 「危机感」 并存,但核心目的还是在于推动上市公司分红。
「目的在于督促公司有危机感,而不是为了制造 ST 危机,外界所传言大批量不合格并不准确。」 该人士表示。
有部分市场人士根据新修订规则中的分红金额标准,测算得出 「A 股将有 1000 多家公司将因分红金额低而被 ST」 的结论。
上述业内人士根据现有财务数据初步测算,预计有 80 多家公司会触及 ST 标准。此外,考虑到目前年报披露尚未结束,且规则 2025 年才首次适用,预计会促进公司通过分红回购等方式增强投资者回报,实际影响家数更少。
根据目前发布的规则,沪深主板方面,对符合分红基本条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总额低于年均净利润的 30%,且累计分红金额低于 5000 万元的公司,实施 ST。科创板、创业板方面,考虑到不同板块特点和公司差异情况,将分红金额绝对值标准调整为 3000 万。同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比例 15% 以上或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 3 亿元以上的科创板、创业板公司,可豁免实施 ST。回购注销金额纳入现金分红金额计算。
这一调整拟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届时 「最近三个会计年度」 即对应 2022 年度至 2024 年度。
对此,有机构人士称,此次沪深交易所对现金分红相关条款进行修订,主要着眼于进一步提高现金分红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一方面,对有能力分红但分红不达标的公司采取强约束措施;另一方面,规则指出,上市公司以现金为对价,采用要约方式、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并注销的,纳入现金分红总额计算。
「有观点担心过于严格,但事实上新规考虑了公司可供分配的利润、盈利情况及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长期性。而且分红规则设置了自 2025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过渡期安排,未达要求的公司仍然有时间改善其分红情况。对有条件但不分红和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进行硬约束,在提示投资者公司分红比例偏低的同时,将有效督促更多有能力分红的公司,加大分红回购力度,切实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上述机构人士表示。
就当前上市公司分红情况来看,以沪市为例,2022 年沪市公司合计现金分红 1.72 万亿元,同比增加超 12%。有 1528 家公司进行派现,其中 7 成以上的分红比例超过 30%,占盈利公司家数的 84%。764 家公司已经连续 3 年的分红比例超 30%,117 家公司连续 3 年的分红比例超 50%;107 家公司连续 3 年派现金额达到 10 亿元以上;其中六大行、中石油、中石化、长江电力、贵州茅台、中国平安等 17 家公司连续 3 年分红超百亿元。
中期分红方面,此次新规推动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红,引导公司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增加分红频次。2023 年已有 118 家沪市公司开展季度分红 (不含年度分红),金额合计达 2274 亿元,其中三桶油中期分红 816 亿元、三大电信运营商中期分红 631 亿元。
再以最新年报数据看,2024 年以来,已有 630 家沪市公司披露 2023 年年度分红方案,预计金额合计达 1.14 万亿元,其中 7 成以上的分红比例超过 30%。分红金额上,111 家公司派现 10 亿元以上,20 家公司派现 100 亿元以上。
派现公司中,有 136 家为央企,合计派现 8031 亿元,分红比例的中位数达 31.24%。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现金分红总额分别为 1092 亿元、1000 亿元和 808 亿元;48 家央企分红金额超 10 亿元,15 家央企分红金额在 100 亿元以上。
股息率方面,以 4 月 12 日收盘的股价计算,312 家公司的股息率达到 3% 以上,其中央企 46 家;117 家公司的股息率超过 5%,其中央企有 17 家。113 家公司连续 3 年的股息率超过 3%,35 家公司连续 3 年的股息率超过 5%。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分红新规下将有逾千家公司被 ST 业内实际或不超百家 #有过渡期和硬约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