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美股研究社
继牛大人、一品鸡煲火锅之后,又一家中国香港餐饮企业踏上赴美上市之路。Happy City Holdings Limited(HCHL) 凭借 3 家火锅自助餐厅,在 2024 财年实现 131.97 万美元净利润,向纳斯达克递交招股书。
这家夫妻店如何在疫情巨震中扭亏?仅占 2.2% 市场份额的它,又能否在海底捞、牛大人等巨头的夹缝中突围?透过这家“ 迷你连锁” 的 IPO 故事,或可窥见中国香港餐饮业的生存法则与资本化迷局。
疫情冲击下,餐饮业进入“ 过山车周期”
回顾来看,中国香港餐饮业在 2019-2022 年经历了让人难忘的 “ 至暗时刻”。受社交距离限制及旅游业停滞影响,餐饮业整体市场规模下降 17.3%,火锅业因依赖多人聚餐场景,市场规模暴跌 42.9%。
2023 年防疫措施解除后,行业迎来复苏。2024 年中国香港餐饮总规模回升至 1117 亿港元,火锅市场恢复至 74 亿港元,特色火锅赛道则达 30 亿港元。
据弗罗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 年到 2029 年中国香港特色火锅餐厅市场的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将以 6.3%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 2029 年 8 月有望达到 40 亿港元。
而 Happy City 的业绩数据正是行业波动的缩影。2023 财年在特色火锅店行业整体规模下滑的大背景下,Happy City 实现收入约 675.44 万美元,净亏损为 108.58 万美元。
再到 2024 年,得益于取消防疫措施后,餐厅恢复正常营业,顾客需求增加,以及食品销售价格上调等影响,2024 财年 Happy City 的收入增长至 829.51 万美元,实现净利润约 131.97 万美元,得以扭亏为盈。
这一逆转也得益于三大策略:一是价格调整。Happy City 集团泰金锅的一大卖点是食材新鲜、品质高。2023 年 8 月,其上调食品售价,以晚市为例,人均消费达 260 元左右,价格带覆盖 228-478 港元。
二是成本优化。得益于与供应商的成功谈判,并寻找到新的供应商,为其提供了相同质量但成本更低的食品和饮料,使得总成本保持相对稳定,整体毛利率从 2023 财年的 11.4% 上涨至 2024 财年的 27.3%。
三是营销缩减。2024 财年 Happy City 的营销费用削减了近七成。招股书显示,销售和营销费用从 2023 财年的 46.38 万美元下降至 2024 财年的 14.96 万美元,减少了 67.8% 的费用。
此外,当地餐饮业还面临租金与人力成本的双重挤压。Happy City 的食品成本与员工薪酬分别占总成本的 40% 和 21%,而选址黄金地段 (如旺角、荃湾) 的租金压力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更严峻的是,内地通关后,中国香港居民北上消费成风,本地餐饮业平日晚间客流相应下降,节假日跌幅更甚。整体来看,中国香港餐饮业在经历疫情重创后,虽迎来阶段性复苏,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差异化生存,泰式火锅的“ 窄门” 战略
在普遍性困境下,差异化成为破局的关键。当传统火锅品牌陷入同质化价格战时,Happy City 选择了一条更狭窄却更具壁垒的路径—— 以泰式火锅切入市场空白,用“ 名菜+火锅” 组合重构消费场景。
这种“ 窄门” 战略不仅避开了与海底捞等巨头的正面竞争,更通过稀缺性食材与体验溢价打开利润空间。
那么,一家仅有 3 家门店的小型企业,如何将“ 泰式火锅” 这一小众品类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其经验或许能为后疫情时代的餐饮创业者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目前,Happy City 集团旗下拥有“ 泰金锅” 及“ 牛牛殿堂日式火锅放题” 两个餐饮品牌。
其旗下品牌“ 泰金锅” 是中国香港十大特色火锅连锁中唯一的泰式火锅品牌,2024 财年占中国香港特色火锅店市场约 2.2% 的市场份额,主打“ 名菜+火锅” 组合 (如泰式烤鱼、海南鸡),SKU 达 120 种,活虾池与进口食材 (如日本 A5 和牛) 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运营效率方面,Happy City 通过自助餐模式与分级限时 (60-120 分钟),旺角店年收入达 355.54 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 2580 万元),餐桌周转率显著提升。此外,晚市折扣策略 (如四人免单、时段折扣) 吸引年轻客群,增强用户粘性。
而创始人林德成与关淑怡拥有超过 10 年餐饮经验,并管理过米其林星级粤菜餐厅 Farm House Restaurant。这一背景为 Happy City 带来供应链资源与高端客群导流,形成品牌协同效应。
Happy City 以“ 泰式火锅+名菜” 组合构筑差异化护城河,通过精准定位、场景创新及运营提效,成功在小众赛道实现盈利。创始人米其林餐厅管理经验带来的供应链资源与高端客群导流,进一步强化其品牌势能。
然而,这些优势在资本市场叙事中,仍需直面两个核心拷问:差异化壁垒能否规模化复制?资本注入后如何平衡增长与风险?
IPO 后的挑战,扩张风险与资本市场的双重考验
当一家企业从 3 家门店的“ 小而美” 模式迈向公开市场,其商业逻辑将面临更严苛的审视。招股书披露的扩张计划与当前 91.83 万美元净流动负债的矛盾,揭示了规模扩张中的资金链压力。
而新加坡市场的未知风险与中国香港本地消费外流的持续冲击,则考验着管理层的战略定力。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Happy City 的“ 泰式故事” 能否从单店盈利模型升级为可持续增长范式? 这或许将决定其 IPO 究竟是突围起点,还是困境的开始。
Happy City 若想进一步扩大规模,就必须开设更多新餐厅,并确保这些新餐厅实现盈利。然而,在现有市场中增设新餐厅,极有可能加剧行业竞争。这不仅会给新餐厅的运营带来挑战,还可能导致新餐厅周边现有餐厅的业绩下滑。
因此,在为新餐厅选址时,需全面考量行业竞争态势、潜在客户流量、房屋租赁成本,以及预计投资回收期等关键因素,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目前来看,Happy City 计划 2026 年前在中国香港与新加坡新增 3 家门店,单店投资 700 万港元 (约 89.74 万美元),重点布局购物中心与核心商圈。
但当地火锅市场高度分散,前三大品牌牛大人、海底捞、凑凑火锅位居中国香港特色火锅店市场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 14.6%、11.9%、9.1%,新店或面临同质化竞争与分流风险。
截至 2024 年 8 月 31 日,公司净流动负债达 91.83 万美元,尽管较 2023 年的 247.56 万美元改善,但仍需通过上市融资缓解资金链压力。
此外,健康饮食趋势下,高性价比与食材新鲜度将成为竞争核心,而 Happy City 的进口食材策略可能推高成本。
总体来看,Happy City 的 IPO 历程,折射出中国香港餐饮业在后疫情时代的韧性、创新与隐忧。这家仅凭 3 家门店冲刺美股的“ 迷你连锁”,通过“ 泰式火锅+名菜” 差异化战略、成本优化与运营提效,在疫情巨震中实现扭亏。
然而,其面临的挑战同样尖锐,黄金地段租金与人力成本、内地消费外流,以及扩张计划与净流动负债的矛盾。
尽管创始人米其林背景为品牌注入高端基因,但新加坡拓店与同质化竞争风险,或将考验其资本化叙事的可持续性。Happy City 的成败,不仅是小众品类商业化的试金石,更映射了中国香港餐饮业在“ 高成本、低增长” 困局中寻求资本突围的集体焦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3 店 1.14 亿市值 1 个泰式故事 Happy #City 的火锅小店能否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