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节点财经,作者 | 八真
桂林银行,突遭“ 变数”。
4 月 28 日,桂林银行在年报中披露,董事长吴东届中辞任,由行长张先德代为履职。
提及吴东,堪称桂林银行的“ 灵魂人物”。早在桂林银行创建时,吴东就是该行南宁分行筹备组组长,2019 年 9 月出任行长,2019 年 12 月升任董事长,迄今已在“ 舵手” 位置上坚守了 5 年半。
此番“ 闪辞”,是否另有隐情?
“ 谜团” 第二天就揭晓了。原来是 4 月 28 日,桂林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召开,决定罢免吴东的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代表职务,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备案、公告。
高层人事巨震,且是不同寻常的“ 罢免”,大概率又为桂林银行冲刺 IPO 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01 IPO 之路又延长了?
谈及桂林银行的 IPO 之路,足以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波三折” 来形容。
2011 年,时任桂林银行董事长的王能首次提出“ 争取 5 年内上市” 目标。
2015 年,桂林银行谋求在新三板挂牌,但一年后撤回申请,转而将目光投向主板。
2018 年,桂林银行启动 IPO,同步展开资本储备补充工作:发行两期二级资本债券,累计募集资金达 40 亿元,又先后进行了 6 轮增资扩股。但之后数年,其依然没有进入正式的 IPO 申报环节。
直到 2023 年 8 月,桂林银行与中信证券签署 IPO 辅导协议,才真正打响闯关资本市场的第一枪。
近期,中信证券披露桂林银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报告 (第七期),揭开了该行 IPO 进程的最新动态。
根据上述工作进展报告,桂林银行暴露出两大亟待扫除的“ 陈疴痼疾”:
其一,受历史因素影响,存在少量自有房产土地未办理权证、部分租赁房产未备案登记的情况,权属手续完善迫在眉睫;
其二,在日常信贷等业务推进过程中,桂林银行作为原告涉及的部分法律纠纷,诉讼悬而未决。
据 《节点财经》 了解,上一次提出两项问题的时间是在 2024 年 4 月。也就是说,一年过去了,桂林银行仍未拿出实质性的解决举措,行动推进之慢令人疑惑。
而此次突发人事变故,无异于雪上加霜。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桂林银行已经走了 11 年之久的 IPO 之路,又要延长了。
除此之外,桂林银行的业绩也备受关注,特别是 2025 年一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双“ 亮红灯”,传递出不太乐观的信号。
02 没有迎来“ 开门红”
2025 年一季度,桂林银行没有迎来“ 开门红”:并表口径下的营业收入仅为 31.5 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11.3%,这是该行 20 年来首次出现两位数的营收降幅;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由正转负,微降 1.3% 至 1.04 亿元。
其中,净手续费收入同比下滑超 17.2%,对基本面造成一定冲击。
对比之下,桂林银行在过去一年展现了较强的韧性。
财报显示,2024 年,桂林银行实现营收 120.54 亿元,同比增长 4.88%;实现归母净利润 22.92 亿元,同比增长 7.66%。
2021 年—2023 年,桂林银行的营收分别为 95.12 亿元、102.95 亿元、114.93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3.41 亿元、16.24 亿元、21.29 亿元,均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
相对于最近几年宏观经济深度调整,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持续探底,政策强调支持实业 (减费让利) 的大环境来说,桂林银行的成绩尤为不易。
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也和同业一样,面临着利息净收入“ 滞涨” 的挑战。
2024 年,该行的利息净收入为 103.63 亿元,相比 2023 年的 105.03 亿元,缩水 1.4 亿元。
虽然桂林银行没有披露定价中枢—— 净息差情况,但基于行业形势推断,应该也在“ 下坡路” 上蹴溜。
另外,《节点财经》 注意到,桂林银行 2024 年的优异表现,离不开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助攻。
报告期内,其投资收益 12.14 亿元,较上年劲增 3.64 亿元,增幅 42.48%;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98 亿元,狂飙 225.93%。
图源:桂林银行财报
但不容忽视的是,投资收益的获得往往依赖股市、债市的行情,具有波动性大,不确定性强、脆弱性等特点,且容易形成资金空转,亦与监管提倡的方向相悖。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价格变动暂时形成的收益或亏损,即账面的浮盈或浮亏。
更直白地讲,在没有“ 落袋为安” 之前,桂林银行基于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都是“ 虚的”,是“ 纸面富贵”。
换句话说,如果剔除这两个科目下的获利后,桂林银行的“ 收成” 还能否这么靓丽,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也是对其真实成长性的拷问。
03 资产质量还在恶化中
接着看桂林银行的资产质量。
截至 2024 年末,桂林银行 (本行) 不良贷款余额 55.66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6.85 万元,增幅 14.04%;不良贷款率 (并表) 为 1.74%,较上年提升 0.09 个百分点。
拉长视线,2021 年—2023 年,桂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 1.69%、1.59%、1.65%,整体高位“ 站岗”;计提的减值准备金分别约为 55 亿元、63 亿元、78 亿元,2024 年达到 84 亿元,凸显该行信贷层面的缺陷。
作为资金“ 安全垫”、风险缓冲区的拨备覆盖率也没崩住。截至 2024 年末,桂林银行的该项指标为 131.76%,较上年下降 14.89%。
同时也意味着,桂林银行 2024 年归母净利润的增厚,离不开透支未来盈利空间,即大幅释放拨备覆盖率。
尤为警惕的是,2025 年一季度,桂林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仍在恶化,不良贷款率继续上扬至 1.79%,拨备覆盖率则进一步下行至 130.17%。
参考同为城商行的宁波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2024 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 0.76%、0.89%、0.76%、0.83%,拨备覆盖率分别为 389.25%、350.1%、541.45%、340%,桂林银行的差距肉眼可见地大。
对于正徘徊在 IPO 关口的桂林银行来说,如果二季度业绩、资产质量还没有稳住,那么上市或将再增一道“ 围墙”。
实际上,桂林银行不佳的资产质量也折射出其不够健全的内控。据 《节点财经》 不完全统计,桂林银行多次被罚,涉及违法事项包括贷款“ 三查” 不到位、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承兑汇票贸易背景审核不严等。
相关报道称,因涉及“ 非洁净处置不良资产” 等违规行为,桂林银行在今年收到了 100 万元的罚单。
在广西,桂林银行相较于北部湾银行和柳州银行,无论是资源还是规模,都遥遥领先后两者,也是被最给予厚望的“ 种子选手”,但种种掣肘因素使然,其能否成为省内首家上市行,尚是个未知数。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