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读娱,作者 | 零壹
今年的五一假期收官后,中国文娱消费市场的复杂光谱有了新的动向。
演出行业如火如荼,在节日出游大潮中保持增势;微短剧平台则争先布局,要在假期中保持存在感;电影行业票房腰斩,影院迷茫于节日效应的失灵。
今年五一,既延续了近几年演出市场的爆发性复苏,又继续暴露出电影行业的深层阵痛,也见证了短剧争夺档期红利所前进的一小步。对于节日档期红利,文娱消费各行业都势必要有一些新的理解了。
演出市场持续增长,需要寻找增量、优化体验
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5 月 1 日至 5 日,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 14.67 亿人次,日均 2.93 亿人次,同比增长 8.0%。其中铁路客运量累计 10169.2 万人次,日均 2033.8 万人次,同比增长 10.8%。
而演出行业与文旅市场步调一致,保持了疫情后的热烈高涨趋势。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测算,2025 年 「五一」 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 (不含娱乐场所演出) 场次 3.35 万场;票房收入 21.59 亿元,同比增长 3.60%;观众人数 1031.59 万人次,同比增长 0.47%。
2025 年五一的增长率似乎并不亮眼,那是因为 2024 年、2023 年,五一的演出市场热度已经经历了连续飙升:
2023 年五一期间,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 15.19 亿元,较 2019 年同期增长 18.4%,营业性演出 3.1 万场,较 2019 年同期上升 49.1%,不仅实现了强烈的复苏力度,也大幅超过 2019 年同期表现。
2024 年五一期间,全国营业性演出 (不含娱乐场所演出) 票房收入 20.84 亿元,同比增长 37.17%;场次 3.44 万场,较 2023 年 「五一」 假期同比增长 10.66%,观众人数 1026.73 万人次,同比增长 18.63%。在 2023 年行业复苏的集中爆发后,2024 年的演出市场实现了更高涨幅,票房收入增长近四成。
根据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 「2025 年 「五一」 假期全国演出市场简报」 来看,今年五一的演出市场呈现出了以下特征:
大型演出表现优异,演唱会/音乐节+文旅」 联动模式表现突出。「五一」 假期,全国 5000 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到 12.12 亿元,同比增长 5.12%;
中小城市音乐节崛起,凸显下沉趋势。各地音乐节融合电竞、文旅等方式,特色越发鲜明;
旅游演艺表现突出,全国大中型旅游演艺项目票房收入 6.85 亿元,同比增长 9.08%;观众人数 558.43 万人次,同比增长 6.11%。
但同时,对消费者而言,节日档期的演出体验并非全然美好。超载的服务能力正在消耗游客的热情,音乐节现场更成为矛盾焦点。
部分音乐节存在演出时间安排不合理、艺人迟到或超时等问题,导致现场观众情绪焦躁。如今年五一的元气森林音乐节,赵露思的压轴表演从 30 分钟被砍至 7 分钟,崔健的演出在未结束时被强行终止,引发粉丝不满,现场出现 「退票」 的声浪;太湖湾音乐节罗云熙与周深的 「超时之争」 引发关注,粉丝各执一词,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音乐节频频出现超时、观众焦躁、粉丝冲突情况,而演出的内容也有同质化严重、或者强行混搭的情况。
所以从高速增长到平稳提质,2025 年的演出行业已经不再需要证明观众假期演出消费的热情,但也逐渐需要回答一些新的问题:
其一,当总体增长放缓后,行业下一步的增量空间在哪?是下沉市场?小型演出?还是更多的文旅融合?其二,演出市场如何在节日的拥挤之中提升观众的体验感,而非消耗观众的假日消费热情?
微短剧踊跃节日运营,档期集中强化 IP 效应
对于新兴的微短剧行业来说,凭借灵活排播、技术赋能和题材突破,抢占碎片化娱乐时间,档期运营成头部平台标配。不过抢占节日档期目前仍是一个需要努力的目标。
在今年春节档里,各大微短剧平台虽然也争先推出了自己的 「短剧春节档」 片单,数量众多、题材丰富的作品涵盖了武侠、红色谍战等多个领域,但结果大致是 「无爆款、不出圈」。
据 DataEye-ADX 短剧版的数据统计,自 1 月 13 日至 2 月 9 日,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有 3214 部短剧上线,新剧数量远超去年同期,但在众多作品中,真正能够脱颖而出、引发广泛关注的爆款却不多。
在由 《哪吒 2》 引领的春节档文娱内容消费热潮中,微短剧和之前的网络电影一样没有取得特别可观的成绩,但至少说明了行业对于节日档期的 「势在必得」。
相比于春节档,五一档的微短剧市场则显得更热闹、更有活力。
红果短剧在五一档表现突出,《穿书之炮灰变身天道亲闺女》 凭借大胆新奇的人物设定和内容创新,成为五一档观看量最快破 10 亿的微短剧。而短剧明星柯淳主演的 《栀栀复栀栀》,王小亿主演的 《云渺 2 我修仙多年强一点怎么了》 也有亮眼表现。快手的 《追光者》,爱奇艺的 《荡漾》、咪咕短剧的 《请君入我怀》 等平台精品短剧也在各自平台热度可观。
随着微短剧市场的主流从投流付费转向免费,内容创作内卷加剧、类型多元,但也同时呈现出内容同质化,区分度严重不足。虽然创新迅速大胆,但总赶不上同行 「模仿」 的速度之快,形成 IP 号召力的项目仍然是少数。
节日档期不仅意味着大量的用户时间和消费需求,也意味着话题热度的集中效应,对于当下整体热度虽高、但缺乏明星和 IP 效应的微短剧行业来说,节日档期的价值影响远不止是直接的流量效应,还有在内卷中找到更多稳定性、可持续性发展的路线可能。
档期红利消退,电影市场如何跳出泥沼?
与演出市场的热闹非凡、如火如荼,微短剧市场的积极布局、小有成效对比,电影行业仍在持续春节档之后的凛冬。
与往年不一样的是,被视为行业 「救命稻草」 的节日档期正在持续失灵。4 月份的清明档相较于去年狂跌,如今的五一档再次同比票房降低五成,观影人次仅 1890 万,不到 2021 年的一半,平均上座率仅 6.6%,成为近十年最惨淡的五一档。
当观众用脚投票,不再把影院视为节日娱乐优先选项,转而涌向音乐节、短剧和县域山水时,电影行业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现实:被视为行业保底的档期红利正在明确消散,而内容创新的脚步尚未追上观众蜕变的电影内容消费预期。
五一档电影市场的情况是清明档的延续,都不仅是短期的内容供给不足可以解释,也绝非大众声讨的烂片太多,无论从购票口碑还是豆瓣评分来说,今年五一档 《水饺皇后》《大风杀》《雷霆特工队》《猎金游戏》 的口碑情况都不算太糟,但结果证明,一堆算及格的平庸电影并不足以让大家花费时间和金钱走进影院,反而是重映的宫崎骏电影 《幽灵公主》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讨论热度。
更多的观众正在降低购票观影的优先级,这甚至与票价关系不大,电影优惠券都发不出去的情况并不少见。而 《哪吒 2》 仍然在五一档中有着不俗的上座率,更证明当下观众对电影消费预期的巨变。
过去凭借明星阵容就能绑定三四亿票房的庸作,这种时代完全过去了。而电影市场高度依赖节日档期,但节日档期的普涨效应也在逐渐失灵——除了春节档依然坚挺外,其他档期中电影面对旅游、演出的竞争时几乎毫无优势。
而更糟糕的是,电影行业在当下舆论场中遭遇的彻底否定。打开微博、知乎、B 站等平台,最常见的言论就是对电影质量的否定,这种否定完全超出了实际情况,电影成了一个空有争议和话题,但实际情况却可能是 100 个发声的人里有 99 个最近根本没去电影院看电影,而是仅仅凭借类型、演员阵容等情况就加以否定,营销号则更推波助澜,因为 「声讨烂片」 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最安全、最有效的流量获取方式了。
这种非常不利的情况能否好转,暑期档也许将成为最重要的机会。2023 年的市场复苏信号就是暑期档的爆发,而 2024 年暑期的走低也成为了向下的风水岭。
舆论场的 「墙头草」 效应决定了,只要高票房大片回归市场一切都会不一样,但问题是当下的观众有免费的、无限的短剧,也可以选择沉浸式不可替代体验的文旅演出,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看的电影,一定是要求更高的。
论口红效应,电影在当下既不够 「廉价」,也不够 「轻奢」,属于是两边不挨着,所以不能拿几十年前的情况套到现在。电影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可能在变革中暗藏着前所未有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