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锌刻度,作者 | 孟会缘,编辑 | 陈邓新
常言道,时尚就是一个轮回,这话现在放在手机圈里也很适用。
在大屏当道的时代背景下,一股复古的小屏风潮正在悄然兴起——小屏手机 (通常指 6.4 英寸以下) 已经成为厂商寻求差异化竞争的新方向。
遥想当初,有关苹果手机屏上那块黑色刘海,每一次更新和变化都能引发热议,甚至在最新款 iPhone17Pro Max 的爆料中,都还在强调它的刘海变小了,可见外界对大屏和极致屏占比的追求,几乎从未停歇。
眼下却有不少厂商意识到,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在满足了对大屏影音娱乐、高效办公的需求后,开始怀念起昔日小巧便携、单手操作自如的手机体验。于是,一些主打小屏设计的智能手机应运而生。
从上个月推出的 OPPO Find X8s、一加 13T,到前两天刚官宣要 「盛夏见」 的魅族 22 小屏旗舰,再到据各方爆料或网络预测,将要发布的 OPPO Find X8 mini、vivo S21 mini……如今的智能手机赛道,弥漫着一股小屏手机正卷土重来的味道。
小屏手机 「杀」 回来了
说起厂商扎堆做小屏手机的这波新潮流,那就不得不提上个月在手机圈里发生的一场 「口水遭遇战」 了。
起因是小米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REDMI 品牌总经理王腾,公开吐槽 「性能小屏是自嗨的伪需求」,而另一边的一加则是刚发布了号称 「小屏大魔王」 的游戏性能旗舰一加 13T。
这一次隔空喊话,直接将小屏手机的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根据王腾的微博,他不仅直言 「友商跟风做小屏手机」,还把主打性能小屏的手机贴上了 「伪需求」 的标签,而 Redmi 坚持大屏路线,是因为大屏 「视野好、续航强、更适合玩游戏」。
图源:王腾微博
在这个时候,做大屏手机竟然成了反其道而行之的选择,又怎么能不让人心生一股如时空倒转般的奇异之感呢?
事实上,小屏手机起风远比这来得更早。
据相关报道,自 2024 年下半年开始,手机市场就迎来多款小屏手机的密集发布,包括 vivo X200 Pro mini、小米 15、三星 Galaxy S25、OPPO Find X8s、一加 13T 等,这些设备的屏幕尺寸大多在 6.3 英寸左右。
随着小屏旗舰热度升温,其中的标杆机型小米 15,开售不到一个月,该系列销量就突破了 100 万台,而且破百万的速度要快于前代机型小米 14 系列。
而这一切又与小屏手机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显著的性能突破有关。
曾几何时,在智能手机市场走向大屏化的浪潮中,小屏手机常被贴上 「性能妥协」 的标签,但随着当前电池供应链提出了全新的硅碳负极电池概念,在电池体积不变甚至更小的情况下,小屏旗舰也能做到更大的电池容量;骁龙 8 至尊版、天玑 9400 等高性能处理器的推出,使得小屏手机在有限的机身空间内也能发挥出强大的性能……这些都让小屏手机迎来了发展新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小屏手机还着重进行个性化与差异化竞争。
有的以轻薄为卖点,力求成为用户口袋中的 「隐形伴侣」;有的强调拍照功能,利用先进的摄像头技术和算法,让小屏手机也能拍出令人惊艳的照片;有的主打时尚潮流,以联名满足消费者对品味与格调的追求;还有的将环保和科技融合,让机身材料和包装盒更加绿色可持续,响应了环境保护的时代主题。
以上种种创新,不仅提升了小屏手机的实用性,也极大丰富了其文化内涵,提高了其市场吸引力。
待发售的魅族 22 以 AI 为卖点
事实证明,新一代的小屏手机不再只是简单在屏幕尺寸上做出变化,而是在保持便携性的同时,全面提升了用户体验。
如 vivo 用功能革新证实小屏并不等于阉割影像,而是针对特定用户群体需求的深度定制与优化;OPPO 以材料突破重新定义轻薄的技术上限,让 「手感无负担」 成为小屏手机的一大卖点;小米借着与徕卡联名,实现了从 「性价比」 到 「情感溢价」 的品牌升维;一加则因其在游戏性能上的深耕,成了小屏手机中的性能标杆。
不难发现,厂商正试图通过 「技术长板强化+用户痛点捕捉」 的组合拳,来改写小屏赛道的行业规则。
错位互补,创造新需求
过去,是大屏手机用全方位性能和场景优势,对小屏手机形成了碾压之势。而今,小屏手机正以一系列技术创新和精准的用户定位,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中。
但与其说是小屏手机要来 「夺回原本属于它的一切」,倒不如说它是通过精准切割细分场景需求,在大屏手机渗透率接近饱和、陷入存量博弈极度内卷的情况下,主动开辟新的增量空间。
据 IDC 数据,中国小屏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 23%,超五成消费者主动关注小屏机型,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消费需求的深刻转变与技术迭代的必然趋势。另有数据显示,2025 年小屏手机在高端市场占比预计突破 15%,成为继折叠屏后的第二增长曲线。
小屏手机的复兴,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消费观念转变的体现。
当新一代消费者开始追求更具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屏幕尺寸自然就不再是衡量手机价值的唯一标准。他们更加看重手机的便携性、独特性以及与自身生活方式的契合度,小屏手机则凭借其小巧的机身、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他们表达自我、彰显品味的选择。
艾媒咨询调研结果表明,73.5% 的用户因 「携带方便」 选择小屏手机,54.4% 的人看重其单手操作优势。这种需求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显著,他们厌倦了大屏手机的千篇一律,将小屏手机视为个性符号,迎合了极简主义和怀旧风潮。
图源:艾媒咨询
关键是,随着折叠屏、卷轴屏等手机形态的创新与应用,屏幕尺寸的边界还有可能被继续模糊和拓宽,人机关系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更深层次的变革和重构。
以 5 月 8 日发布的联想 moto razr 60 系列小折叠手机为例。因其折叠屏的外观形态,使得用户天然具备一机两用的使用体验:其折叠状态下,外屏尺寸一般在 3.63~4 英寸左右,方便单手操作,携带起来如同小屏手机一样便捷。打开后,内屏尺寸为 6.9~7 英寸,变成了大屏直屏手机,能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满足用户对于大屏在观影、游戏、阅读、办公等方面的需求。
联想 moto razr 60 系列小折叠 图源:联想官博
其中无不体现出一种创新的设计思路——不再受限于屏幕尺寸的单一维度,而是通过多元化的设计和功能,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其背后代表的是对消费者深层次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未来智能手机市场趋势的前瞻洞察。
从这个角度来看,主流手机厂商纷纷选择这种 「以小屏幕搏大市场」 的战略,实际也代表着消费电子行业,正进一步从无序内卷转向到创造需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