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6 日,中国证监会修改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同日,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了新修订的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 和配套业务指南。
新修订的 《重组审核规则》,新设简易审核程序,对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发股类重组,大幅简化审核流程,缩短审核时限,提高重组效率。相较于征求意见稿,放宽了 「小额快速」 审核程序、简易审核程序的适用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选择适用效率更高的审核程序。
具体来看,原办法里的 「监事」 相关内容全部被删,减少层级,提高决策效率,但监督责任没减,独立董事的职责更重了。重组股份支付方式的改革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允许分期支付股份,注册有效期延长至 48 个月。这一变化使得上市公司在购买资产时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部股份,而是可以在 4 年内分期发行。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分期发行方式对于现金流紧张但希望扩张的公司尤其有利,因为它类似于 「首付+按揭」 的模式。然而,如果市场在后续发行时暴跌,股价低于发行价,交易对方可能会退出交易。因此,上市公司需要在重组报告书中明确 「违约兜底措施」,并且中介机构需要全程监督。
此外,新规还缩短了私募基金投资的锁定期,持有资产满 48 个月的私募基金在普通重组中的锁定期从 12 个月缩短至 6 个月,重组上市的非控股股东的锁定期从 24 个月缩短至 12 个月。这一变化鼓励了长期投资,减少了资金锁定时间,可能会吸引更多 「耐心资本」 进入 A 股市场。
对于重组审核程序,新规实施了简易审核程序,符合条件的重组不需要经过交易所并购重组委审议,直接走简易程序,证监会在 5 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注册,速度远远快于原来的 15 天。
这一改革旨在加快重组审核速度,特别是对于不涉及控制权变更、资产清晰的交易。政策的调整还体现在对重组财务状况的要求上,不再要求重组必须 「有利于改善财务状况」,而是改为 「不会导致重大不利变化」。这为科技类、创新类重组开了绿灯,比如某上市公司收购未盈利的尖端科技企业,即使短期内财报 「不好看」,也可以用新技术进行行业占位。
最后,新规还大幅缩短了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时部分股东的锁定期,仅 6 个月,鼓励 「强强联合」。同时,持续督导期从 「资产交付」 开始算,不再等股份发完,要求中介必须盯着资产落地后的实际效果,这有助于提高散户的知情权。
在上述人士看来,《规则》 中放出了不少 「盘活资本市场」 的狠招,利好微盘股、利好 「垃圾股」 炒作、利好壳资源。
可以见到,监管层正在通过流程优化提升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一方面,新设简易审核机制将显著缩短审核周期,降低企业时间成本,有助于激活并购重组市场活力,加速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扩容"小额快速"适用范围,体现了监管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倾斜,契合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导向。
「但需关注效率提升与风险防控的平衡,后续需观察配套监管措施是否同步完善,避免审核简化衍生监管套利空间。」 郭涛补充道。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通过重组实现资源整合、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简化审核流程,能够帮助企业更快地完成重组,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活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市场生态角度看,新规则的实施有望提升市场整体效率,增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通过优化审核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市场资源配置将更加高效,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的整体竞争力。(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孙骋,编辑|刘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