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眉大眼的白象也背刺消费者了?
起因是消费者吐槽,白象的 「多半袋」 方便面在重量上名不副实。结果细心的媒体发现,「多半」 在这里不是形容词,而是白象注册的商标。此举更引发消费者不满,认为品牌玩了带有误导性的文字游戏,是偷换概念。
就像小品里的海参炒面没有海参,只是厨子叫海参一样。
事态发酵一天后,白象发出道歉声明:目前公司在售的 「多半」 产品,是基于原 70 克面饼基础上推出的 110~120 克面饼的大份量产品。「多一半」 是基于原 60 克面饼推出的 100 克面饼的产品。「多半」 商标申请注册的初心是为了与常规份量产品做区分,便于消费者选购。
但这种解释很难让人满意。此次涉及的几款口味产品,红烧牛肉面、老坛酸菜面、红油爆椒面,「标准版」 净重都是 85 克。尽管品牌声明商标所指的多半是相比此前版本,但更多消费者下意识反应是比标准版,可这样比较下来,「多半」 系列产品只比 「标准版」 多了 1/5~1/4。
当然,品牌方可以用其他参照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 「文字游戏」 与惯常的消费者认知存有偏差。当起名时存了钻空子的心思,那自然不能责怪消费者 「鸡蛋里挑骨头」。
抛开各执一词的说法,有律师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企业申请商标和使用商标应尽量避免让消费者产生误解。
可惜,这种 「应该」 反倒成了品牌违规的重灾区。千禾 0 酱油,「千禾 0」 是商标,不是 「0 添加」 之意;壹号土猪里的 「壹号土」 是商标,不是用了土猪肉;有的酸奶品牌包装写着 「其他没了」,也是商标......
荒诞的举动全都堂而皇之的真实存在。品牌当然能免责,但很难不说极具欺骗性。
白象只是其中没能免俗的一个。但不同于其他品牌,白象的做法格外让消费者不满,反噬也更为严重。
毕竟,当我们回看白象近两年的走红路,会发现其亲民、「老实做产品」 等形象跃然纸上。它是爆款制造机,是流量大玩家,也是良心国货的代表,搭乘国牌崛起的东风狠狠拿下消费者的偏爱。
赞美有多动听,危机来临时消费者的道德要求便越高。强势产品在手,道歉与整改声明在后,白象的品牌势能积攒的光环足以扛过这次舆论浪头,但现阶段这小小的颠簸,依然足以给所有依靠民族营销崛起的品牌拉响警报。
一、方便面行业的爆款机器
2024 年,白象从原本坚固的行业堡垒中突围。澎湃新闻报道,白象年收入约为 30 亿元,将超越统一,跻身行业第二,仅次于康师傅。
白象每一次从低谷中爬起,都靠着超级爆款。
2003 年上市的国内第一款骨汤方便面 「1 元大骨面」,是白象集团生产的第一款方便面,也是第一个大爆款。当年白象的收入超过 40 亿元,仅次于康师傅。
但没几年白象便开始沉沦,不仅无力与统一、康师傅掰手腕,还被今麦郎一举超越,失去了对下沉市场的统治力。当时今麦郎推出 「弹面」 概念,先后找来张卫健、葛优代言,把 「弹得好、弹得妙」 的洗脑广告铺遍,结果从统一、康师傅手里抢走了 30% 的市场份额。
可见,在方便面这个门槛极低的行业中,品牌抢夺市场一要靠新产品,二得靠营销能力。用行业从未出现过的新概念、新口味、新产品形态,才有可能从铁板一块的市场中弯道突围。
白象这一沉沦就是多年。一度白象在市场的占有率仅有 7%,超市货架几乎见不到它的身影。方便面某种程度与牛奶市场很像,长期被两大巨头把控。渠道能力与品牌能力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旦进入正循环,雪球只会越滚越大,并把别人越挤越远。
可以说,电商救了白象的命。
2023 年,白象的另一大爆款——香菜面诞生。这是一个彻彻底底从抖音电商渠道原生的品类。白象方面介绍道:这一创意源于抖音电商超级品牌日的 「爆款共创」 计划,在平台香菜相关搜索数据以及货品供给数据的双重验证下,白象与抖音联合共创推出的白象 「超香香香香香香菜面」。
爆款的能量有多大?2023 年的白象就像一台疯狂运转的收割机,把各种数据翻着番地刷新。根据久谦数据,2023 年 8 月白象在京东、天猫、抖音的线上销售额总和同比增长近 2000%;凯度消费者数据显示,白象一年之间消费者触及数 (CRP)实现 38% 的高速增长,品牌规模也进入了大品牌的阵营,2023 年获得 348 万新的消费家庭的购买。
当年,在中国方便面全网销售额中,白象以 12% 的占比跃居第三,仅次康师傅和统一。白象彻底翻身。
电商给了白象重生的机会,他们就开始把模式复制。方法论其实不难概括,线上是一个巨大的公开数据库,一段时间内消费者看什么内容最多,搜什么关键词最多,都能清晰无比地展示出来。品牌只需要从中提炼关键点,把不同要素叠加在方便面里就行。
白象食品集团总经理孙亮曾在采访中透露,白象搭建了独立的电商系统,不仅负责销售,同时还拥有独属的生产中心、供应链及产销协同体系。其实,三只松鼠的重新崛起也是一样的逻辑,电商不仅仅是销售渠道,广告阵地,更是研发源头,是重塑品牌产品格局的根基。
所以,2024 年白象以 「臭」 为关键词,推出 「香臭面」 系列,包含臭豆腐脏脏面、螺蛳粉风味臭臭面、臭豆腐螺蛳粉风味臭香面三款口味。
前不久,他们又以 「辣」 为关键词,与卫龙合作,做出了 「辣条+辣酱+辣面」 的创新组合。
此外,白象洞察到中国人吃面和汤的习惯,把早先的骨汤面做了升级,推出 「汤好喝」 系列。2023 年 「汤好喝」 系列产品累计销量突破 30 亿份。沙利文数据显示,白象正宗老母鸡汤面连续五年全国销量第一。
每种元素都不是新的,但重新排列组合就能产生新意。这看似简单的道理,至少在食品行业中,只有在直播电商兴起后才被人拾起,并屡试不爽。方便面能这样做,坚果零食能这样做,保健品同样可以。
二、对的时间、对的选择,白象总能与 「人民」 站在一起
产品为里,白象还披上一件舆论的华丽外袍。
2021 年河南暴雨,作为河南的企业,白象踊跃捐款 500 万。当然,我们无法把这种行为定义为严格意义上的品牌营销,但事实一再证明品牌在自然灾害中主动的慈善行为,一定会在消费者心里刷一波大大的好感。
郑州大水时的捐款行为很快让白象得到了商业回报,当全社会的关注点都在一件事时,其中的善举会被人看到、放大、并激发出强烈的集体情绪。
当时一起爆火的品牌还有鸿星尔克,身陷亏损的运动品牌慷慨解囊 5000 万,这笔 「投资」 恐怕比任何广告投资更有回报。
慈善、捐款是白象一直坚持做的事。2018 年,白象以郑州正龙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名义向郑州慈善总会捐赠 500 万元注入工商联慈善基金,2023 年,为支持残疾人运动事业,白象食品再次向总会捐赠近 500 万元,2018 年至今,白象累计向郑州慈善总会捐赠超千万元善款。
另一件让白象翻红的标志性事件发生在 315 晚会。2022 年 315 晚会曝光 「土坑酸菜」 后,白象反应及时,在微博迅速回应:「没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
泼天流量瞬间而来。白象的供应链能力和品控得到全社会赞许。至此白象也建立起了老实、踏实、不坑人等形象,品牌声誉朝着 「伟光正」 的方向发展。
前有拒绝日企入股的计划 (康师傅和今麦郎都有日资背景),后有三分之一员工都是残疾人。白象的道德形象几乎让人找不到槽点。
在中国做生意,「道德」 形象往往是品牌最扎实的无形资产。中国人朴素地过分在意你是不是 「自己人」,哪怕这些 「道德」 指标是绝对意义的宏大叙事,与消费者、产品甚至生意本身没那么大的关系。
当白象打出 「中国面」 的巨大口号时,又有谁会在意一碗方便面能在多大程度代表中国人的餐桌,但只要把白象与 「中国面」 的口号强绑定,这何尝不是一种茅台式的营销野心。
白象便有机会登上春晚。
围绕春晚,白象策划了一系列完整的营销矩阵。与央视新闻在 《春晚专列——温暖每一面》 特别节目中为归家游子送上暖心的白象 0+饺子和白象高汤面;晚会现场,从主持人送祝福到小品 《小明一家》 中的童年回忆,直至沈腾小品中的关键道具......
白象不仅站上了中国最强势的流量入口,也是在 「道德」 层面被官方盖印,加码。
三、如今的白象,要赚钱,更得珍惜羽毛
因此当白象开始跟消费者耍心机,就会让人产生更强烈的 「背叛」 感。
0 添加酱油、假土猪、零添加酸奶...... 这些品牌把戏早就存在于市场,但为何独白象被拉出来拷问?就像不少消费者站队白象的理由一样,那么多有大问题的企业不去查,为什么要盯着白象这样一家有责任感的企业揪着不放?
不是舆论揪着白象不放,而是白象把自己放在了与这些品牌完全不同的空气里,这里的空气更 「纯洁」,更容不得一点沙子。
白象要充分意识到,它的羽毛比别人更光烫的同时,也可能更脆弱,白象要比别的大多数品牌更加爱惜羽毛,更加谨小慎微。
其实就在前不久,白象同样经历了一场舆情风波。
有媒体报道,白象价盘失守,「背刺」 经销商。报道中,有经销商反馈,袋装汤好喝方便面的批发价是 66 元一箱,这算一袋的价格是 2.2 元。桶装面批发价折算一桶 3.83 元。而在电商渠道,汤好喝方便面的终端价格是 2.38 元一袋,桶装面一桶 3.83 元。
经销商拿货的价格,和消费者在电商渠道买到的价格几乎一样。这几乎就是断了经销商的生路。
方便面生意并不好做。调查数据显示,外卖市场规模每增加 1%,方便面消费量就减少 0.0533%。
今年初康师傅上调产品零售价,结果苦了线下经销商,有人表示,「方便面现在一天只能卖一两百箱。站在经销商的角度,向厂家进购的产品数量越多,厂商优惠力度就越大。如果进购产品数量少,经销商的利润是非常低的。我目前的库存还有很多,到今年年底可能都消化不完。」
对白象来说,这是 100% 的生意问题,而且这类问题不仅出现在方便面行业中,几乎所有依赖经销商的生意都或多或少面临这样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当康师傅 2024 年仅获得 0.3% 的增长,统一同样增长乏力时,白象却能获得双位数增长。其实只要保持高速增长,很多生意问题都会被渐渐消弭。
所以,尽管看起来经销商难题似乎是 「大问题」,但对白象来说,「道德舆情」 才是更有可能压垮他们的 「真问题」。
好在白象这次认错的够及时,好在白象早先积累的口碑足够好,更好在白象有足够吸睛的产品层出不穷 (这也是白象强于鸿星尔克的地方),至少这次事件,在没有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时,白象不至于栽大跟头。
小小的风波应该很快就会过去,白象的高增长应该不会被此次事件打断。但背后隐藏的品牌生存之道,是需要白象反思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剁椒 Spicy,作者:房间里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