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6 月 25 日讯 (记者 梁柯志)6 月中旬,车企 「60 天账期」 话题引爆舆论,并将供应链金融再度拉回大众视野之中。
财联社记者近日调研了解到,近两年来除汽车行业被市场诟病外,其他不少行业也都存在类似的供应商账期被拉长现象。
多位受访的银行与供应链金融行业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随着企业帐期逐渐拉长,市场上产生了较为集中的短期过桥融资和类供应链金融融资的业务需求。这种需求,一方面催生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体量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在吸引多个领域的民间资本持续涌入。
多家全国性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对公领域中供应链金融业务增速非常可观。
截至 2024 年年末,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发生额 1.6 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19.9%;中信银行累计为 48,467 家企业提供 16,634.65 亿元供应链融资,分别较上年末增长 23.55% 和 8.91%;招商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量 10,147.12 亿元,同比增长 23.94%。
即便如此,市场需求也难言得到完全满足。财联社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不少社会资本正在涌入由各类供应链公司、保理、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小企业组成的民间供应链金融体系,瞄准的正是需求的快速增长。
其核心动因,毫无疑问是利润空间。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当前一线城市短期过桥融资月均利率在 3% 左右,也即相当于年化利率 36% 左右。有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二三线城市由于竞争程度低于一线城市,此类业务月利率水平甚至可能会明显超过 3%,达到年化 40% 左右水平。
6 月 20 日,广州一家从事民间供应链金融公司负责人对财联社表示,很多中小企业没有抵押品只能通过供应链金融方式来融资,短期融资也往往包装到供应链金融里面。资金成本月均 3% 左右,在当前低利率情况下,多数投资年化收益率很难超过 5%,这一水平对闲置资金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
市场需求快速膨胀,多类民间资本辗转流入
6 月 20 日,广东一家大型信息技术服务商负责人对财联社表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该公司服务的大中型企业的帐期,在今年 1 月以来明显拉长,90 天、120 天是常态,个别企业回款受到多方因素影响,甚至在一年以上。
今年 3 月 27 日发布的 《中国供应链服务及产融调查报告 (2025)》 亦显示,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延长至 134.80 天,高于 2023 年的 116.09 天,凸显近年来企业回款压力有所加大的苗头。
这种趋势之下,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无论是持牌机构还是民间机构,均一致认可供应链金融市场有望以较快速度继续扩大。
中研普华 《2025-2030 年供应链金融行业报告》 显示,2024 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达 45.6 万亿元,较 2020 年增长 2.1 倍,其中应收账款融资占比 58%,而存货融资增速最快,大幅增加 37%。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近一段时间来包括曾经的银行行长、明星客户经理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业务骨干,财富公司、中介公司负责人,陆续结合社会资金辗转进入这一领域,一般资金规模在千万到亿元之间。
6 月 22 日,深圳一家从事资金拆借业务的某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对财联社表示,在大城市运作民间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比较多,竞争大,月均利率 3% 左右,但是在二三线城市的利率水平可能会明显超过 3% 的水平,年化达到 40% 左右。
上述广州供应链金融公司负责人表示,一方面银行风险重视程度提高,票据、应收账款融资推行力度在减弱;另一方面,企业短期过桥融资需求不减,该公司今年以来业务量增加三成左右。
在操作模式上,上述广州供应链金融公司人士表示,其原来就在股份行任职,辞职之后利用老同事资源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业务还是依托正规机构,不接受网络渠道或来历不明的客户,多数还是从房地产中介、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推荐,资金来源自有和委托的资金都有。
6 月 24 日,一家位于湖南长沙的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对财联社表示,今年企业短期融资需求是一个获利的好机会,为此去年底将投资的房产变卖转入做资金池,公司业务也在不良资产处置基础上增加一项供应链融资。
防范核心企业过度融资,六部委出手规范供应链金融
目前,供应链金融市场主体需求正在发生分层。
近期发布的 《中国供应链服务及产融调查报告 (2025)》 显示,在 2024 年前三季度,国有企业在现金循环周期 (60.69 天)、存货周转 (125.82 天) 方面表现最优,但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 185.36 天,反映其对上游供应商的账期延长;民营企业现金循环周期最长 (125.25 天),且应收账款周转压力最大 (125.44 天),需通过供应链金融工具缓解流动性压力。
6 月中旬,某股份行天津分行对公业务负责人对财联社表示,银行惯常大额授信给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之后由于对其大量交易数据和财务信息的动态掌握并不及时,往往依赖核心企业的自律和自觉,某种程度造成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中小企业的强势地位。
某大行深圳分行风控业务人士对财联社表示,供应链金融是一个业务概念,如果没有核心企业信用背书,中小企业可能就会去寻找市场上的供应链金融公司,间接获得融资。类似的,相关企业满足不了大行信贷风控要求,也会去中小行获取贷款,但是成本会更高一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6 月 15 日,央行等六部门 5 月初印发的 《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 正式施行。
《通知》 支持供应链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展信用贷款及基于订单、存货、仓单等动产和权利的质押融资业务等措施。这意味着支持银行、鼓励供应链中小企降低对核心企业的 「信用依赖」。
6 月 24 日,农行华南某地级市分行业务人士表示,供应链金融数据数字化之后,可以加强对核心企业存货和上下游交易流程的实时监控,但是可以预料的是,会有部分以往由银行满足的业务量被 「挤」 出来。
一位广州某城商行支行行长对财联社表示,近期总行后台风控的要求有所提高,比如对企业经营交易数据和仓单的真实性、有效性要加大甄别力度,杜绝虚假贸易交易,防止因核心企业资金断裂带来连锁反应。
5 月初在六部门 《通知》 发布后,当月金融数据显示,在票据融资大幅减少的同时,企业短期贷款冲量。5 月份企业短贷、中长期贷款和票据净融资同比分别增加 2300 亿、减少 1700 亿和减少 2826 亿。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政策鼓励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单独获得银行信贷的概率和效率有待时间考验和观察。
上述广州供应链公司人士也表示,从定位上来看,银行一般主打核心大企业及上下游链条的融资和结算。但对于小型的、分散一些的中小企业需求则由银行以外的供应链公司来满足。
供应链金融是 「双刃剑」,风险收益如何平衡?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从过往经验看,供应链金融可以解决产业链条融资问题,但也容易引发铁索连舟式风险。
6 月 24 日,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机构业务人士对财联社表示,前两年银行被虚假的系列性的票据和仓单 「骗怕了」,比如钢贸案、承兴案,很多银行损失惨重。目前,从顶层设计来规范企业行为和保证市场信息真实度正是时候。
公开资料显示,近两年暴露的相关案件包括 2023 年 8 月,四川、江苏、浙江、贵州等地相继出现钢贸企业 「爆雷」 事件,涉案金额数十亿元;江苏舜天 13 年虚假融资性贸易,虚增收入 103 亿,虚增利润总额 9.3 亿元,骗取银行大额融资;贵阳银行踩雷正威集团承兑汇票无法还款,损失 16 亿的案件。
对于民间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前述广州供应链金融人士也承认,风控的主要信息来源于企业提供的经营数据、存货数据以及银行的资料,虽然本身也会尽调,但是银行业内部的风控分析和企业过往借贷记录是重要因素。
另外,民间供应链金融也容易遭遇资金用途方面的相关风险。
上述深圳某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承认,除了满足企业短期资金之外,部分经营贷的企业客户还会借助供应链金融,做大企业的流水和资产,为即将到期的贷款放大资产评估价值,以便顺利续贷转贷。
该人士表示,目前民间供应链金融处于灰色地带,不仅本身运作存在坏账风险,也存在经济进一步下行、政策禁止带来的系统风险,很多人可能只做这一两年就会退出。
在没有银行和核心企业的系统性资源的支持,民间供应链金融往往采取高息来覆盖可能的风险。
前述深圳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进一步介绍称,在从业人员看来,在大城市做融资,资金规模在三千万左右比较安全,在小城市则是一千万,年化收益 40% 上下。业务上采取高频短期、快进快出的方式,不追求规模只做熟悉的渠道和企业。
然而,潜在的市场机会往往诱使非持牌机构参与其中,监管则再次强调市场主体持牌经营的重要性。
《通知》 明确: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应回归信息服务本源,未依法获得许可不得开展支付结算、融资担保、保理融资或贷款等金融业务,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应当依法办理企业征信机构备案,确保一切金融业务均持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