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素明
一、沉入现场:财富焦虑,不只是“ 钱不够用”,更是对未来的无力感
最近办公室的午休氛围是不是变了? 有人靠在工位上刷小红书,看的是“0 基础也能月入 2 万” 的副业经验帖;有人翻着雪球,盯着绿油油的基金净值页面;还有人下班后立刻赶去上线上写作课,希望年底前能开个号、接点单。
智联招聘 《2024 白领满意度报告》 显示,超过六成的职场人拥有副业或计划开展副业,这背后不仅是对收入的渴望,更是对单一收入风险的对冲。
一切看起来都很“ 上进”,但如果你愿意坐下来问问他们:你为什么要搞这些?十有八九,不是为了“ 赚更多”,而是为了“ 不那么焦虑”。
焦虑从哪来? 不是吃不起饭,也不是付不起房租。真正让人发慌的,是对未来的无力感:工资一年一涨,涨不到三百;行业增长停滞,升职比中彩票还难;努力干活,结果绩效打个 C,年终奖直接泡汤…… 你开始怀疑,这份工作,还能带你往上走吗?还是说,人生就卡在这儿了? 就像我认识的 28 岁运营主管小林,他白天在公司是冲在一线的“ 业务骨干”,晚上回家却要熬夜接私活写软文,周末更是奔波于各种付费学习群。他说:“ 不是我不爱本职工作,是我怕未来有一天,写 PPT 再也喂不饱我的家庭。”
这时,“ 副业”、“ 理财”、“ 搞钱” 开始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出现。但问题是—— 它真的是救命稻草,还是一块漂亮的糖衣? 一个更现实的描述是:财富焦虑,已经不是“ 挣得少” 的问题,而是“ 不知道怎么挣得更多、怎么更有安全感” 的问题。你以为你在为工资焦虑,其实你在为生活轨道失控焦虑。 这是一种无法直接说出口的压抑。因为你在公司里表现很好,汇报得体、周报准时、会议发言也积极;
二、副业热潮:不是答案,是症状
“ 搞副业” 这事,表面看,是个人奋进,是“ 不躺平”。可深扒一层,你会发现它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东西。 首先,它可能是一种“ 明面上的逃离”。你对主业不满意,对未来感到绝望,又不敢直接辞职,于是通过副业来寻找一个心理出口。它让你短暂地感觉“ 我还有选择”、“ 我没被困死”。但这种逃离,往往没有清晰的方向,只是情绪的宣泄。 其次,它可能是一种“ 隐秘的自我惩罚”。你有没有想过,很多人副业失败,并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压根不具备那个赛道所需的资源和条件。你用下班后的疲惫时间去学习,去尝试,结果发现不过是把白天的“ 内耗” 延续到了深夜。 我有个做职场写作副业的朋友,白天是高压的销售,晚上熬夜写稿,写完倒头就睡。几个月下来,稿费没多少,身体却垮了。他后来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写作天赋,也没有精力去琢磨运营,不过是把对主业的不满,转化成了对自己的过度消耗。 最后,副业热潮,其实是组织无法提供“ 归属感” 的代偿。当组织无法让员工相信“ 跟着我能有未来”,员工就只能自寻出路。他们不再相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的长期主义,转而追求“ 短期见效” 的副业。这种心态,恰恰反映了组织与个体之间信任的断裂。 副业,不是你想搞,是你不得不搞。但它是不是真的能解渴,谁也说不清。
三、理财:用对未来的恐惧下注
“ 理财” 是另一种主流的“ 解渴” 方式。 在很多人看来,副业太累,理财才是“ 钱生钱” 的王道。于是,你开始学看 K 线图、研究财报、计算市盈率,幻想着靠“ 专业知识” 跑赢通胀,实现财富自由。 一个真实的例子:我认识一个银行职员,专业背景深厚。但市场好的时候,他赚得不多;市场不好的时候,他亏得比谁都狠。他跟我说:“ 当你在里面的时候,根本不会像外面的人看 K 线图那么冷静。那些都是用你对未来的恐惧下注,在用风险控制的名义,裹着风险投掷。” 这听起来像是在理财,但更像是一场隐形的赌博。 理财不是真的为了钱,是为了安全感;可资本市场,是不提供安全感的。它只会用波动来放大你的贪婪和恐惧。当你的本金在市场里被反复摩擦,你才发现,那不是理财,那是绝望。
在考虑理财配置时,有一个基础原则——“4% 法则”(指退休后每年从投资组合中提取不超过 4%,以确保资产可持续)。这个法则的核心是风险控制和长期规划,而不是短期的暴富。对于职场人而言,理解并执行如“532 原则”(50% 生活开支,30% 投资理财,20% 储蓄备用金) 等基础配置,可能比盲目追涨杀跌更能带来真实的财务安全感。
四、组织:员工的财富焦虑,你是“ 共犯”
为什么员工会陷入如此普遍的财富焦虑? 很多人会把问题归结到“ 宏观经济下行”、“ 行业内卷” 等等,这些当然是原因。但作为公司作为组织,你不能把自己完全撇清。 员工的财富焦虑,很多时候是你一手造成的: 首先,你对财富表达是禁忌的。 公司内部,薪资保密是铁律,大家对自己的收入讳莫如深。这种不透明,让员工无法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合理评估,也无法看到清晰的晋升路径。当他们看不到“ 通过努力,收入能达到什么水平” 时,焦虑就会萌芽。 其次,你没有提供“ 希望的解释”。 员工在组织里,不仅是为了当下的薪水,更是为了未来的成长和可能性。但如果组织无法清晰解释“ 为什么现在是这样?未来可能变成什么样?他们的位置在哪里?努力有没有路径?风险如何对冲?” 这种解释机制,就是组织的“ 财富共感”。 没有共感,员工只能在自己的小宇宙里反复焦虑、反复对冲,最终脱离主业轨道,游离于组织之外。 很多管理者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本来干得挺好,突然就心不在焉、默默搞副业了?不是突然,是你在很多年里,从来没和他聊过一件事: “ 你靠这份工作,能不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这不是情绪勒索,这是基本的管理诚实。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领先的企业已经开始探索更透明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通道,例如某科技公司通过内部平台公布各级别薪资范围,并提供清晰的晋升标准和导师辅导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员工的财富不确定性焦虑。
五、组织无法许诺未来,但可以修复当下的信任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组织无法解决员工所有的财富问题。 你控制不了房价、也无法决定大盘走向;你更不可能为每个员工设计一条稳妥且通往财富自由的道路。 但你可以做一件事:修复信任感。 这是很多组织最缺的东西—— 不是福利缺,不是工资低,而是“ 信任断层”。 员工的财富焦虑,本质上是:对未来没有把握,对组织没有信任,对路径没有理解。 他们不是今天突然焦虑,而是被长期沉默、被模糊绩效、被无回应的需求,一点点磨出了钝感和怀疑。 你不用给出一张通往财富的地图,但你至少要告诉他—— 你知道他焦虑,你理解他的状态,你愿意和他一起讨论现实,而不是逃避它、管控它、否定它。 这不是“ 理想主义”,这是组织最现实的生产力逻辑。 一个信任缺失的组织,所有高绩效都只是短期现象。 一旦到了关键时刻,所有员工都将自动切换成“ 自保模式”。
六、给当代职场人的清醒三问
面对普遍的财富焦虑,与其盲目跟风,不如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并采取更务实的行动:
-
关于副业:你的副业可行性评估了吗?
-
时间: 你的本职工作时间之外,是否有稳定可控的时间投入?这份投入是否会挤压你休息、学习和陪伴家人的时间?长期看是否可持续?
-
技能: 你的副业是否是你的核心技能或能快速习得的技能?它与你的主业是协同增效还是完全割裂?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
-
资源: 你是否拥有开展副业所需的启动资金、人脉资源、平台支持?有没有评估过这些隐性成本?
-
建议: 在决定投入副业前,用这三个象限进行初步自查,而非被“ 月入过万” 的焦虑牵着鼻子走。
-
关于理财:你的理财认知基础牢固吗?
-
基础学习: 学习基金、股票、债券等基础金融知识,理解风险与收益的对等关系,而非只看短期涨跌。
-
合理配置: 遵循“532 原则” 或其他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资产配置建议,不要将全部身家投入高风险领域。例如,可将 50% 用于生活开支,30% 用于长期稳健投资,20% 用于备用金或低风险储蓄。
-
避免盲从: 不要被所谓的“ 内部消息” 或“ 一夜暴富” 的故事迷惑,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
-
建议: 财富积累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先学习基本知识,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理性配置,稳健为先。
-
关于职业发展:你与上级进行过“ 财富对话” 吗?
-
了解薪酬机制: 主动了解公司薪酬体系、晋升标准和绩效评估逻辑,知道自己如何才能提高收入。
-
沟通职业发展: 在绩效评估或单独沟通时,勇敢且坦诚地向上级表达你对职业发展的期望,包括对收入增长的诉求、希望获得的能力提升机会,以及你能为此承担的更多责任。
-
话术模板: “ 领导,我想了解一下,如果我在 XX 方面做出突破,未来 X 年内我的薪酬和职级大概能达到什么水平?我为此可以多承担哪些职责和挑战?”
-
建议: 不要等待被看见,主动参与到你职业发展的讨论中去。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