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7 月 11 日讯 (记者 余诗琪 李佳怡)最近几天,AI 热门项目 Manus「裁员、出走」 的消息开始大规模发酵。消息称,Manus 将对国内团队进行大幅度裁员,原有 120 人规模的团队除 40 余名核心技术人员将迁往新加坡总部外,其余员工全部优化。
之后,Manus 在对外回应中并未否认裁员,仅表示 「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我们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公司将继续专注核心业务发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仿佛一夕之间,「国产 AI Agent 之光」 就 「变脸跑路」 了,极具戏剧反差的剧情发展自然吸睛无数。但如果真正了解过 Manus 创业团队背景和近期动向,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甚至可以说,它或许选择回到了熟悉的路径里。
大部分人对于 Manus 的了解是从今年 3 月的宣传视频开始,在那个视频里 Manus 将自己定位为 「全球首个通用 AI Agent」,而这支引爆了国内舆论场的视频从头到尾都在用英文介绍,并首发于 Youtube、X 等海外社媒平台。
事实上,Manus 背后的母公司蝴蝶效应也一直是以海外业务为主,并已经通过海外业务实现盈利。在 Manus 之前,蝴蝶效应的核心产品是一款名为 Monica 的 AI 助手,产品形态为浏览器插件,用户在浏览器中点开图标,就能直接使用其接入的各大主流模型。
这款产品于 2022 年推出,直接在海外上线,一直到今年 3 月才开放国内版的内测。而到目前为止,Monica 在国内市场的关注度都不高,但是在全球市场上用户数已经达到 2000 多万,ARR(年经常性收入) 在 1800 万美元左右,客群、收入都是以北美市场为主。今年 a16z 发布的全球 Top100 顶级 AI 应用中,Monica 排行第 41。
Monica 的发展路径对于 Manus 来说影响甚深。据 《科创板日报》 记者了解,蝴蝶效应的武汉办公室团队就主要服务于 Monica,在本轮裁员中,武汉团队仍在正常运转。基于 Monica 的经营,公司积累了大量海外核心用户,这是他们之后推送 Manus 邀请码的重点人群。
当首支宣传视频发布后,国内流量的爆发远超团队的预期。《科创板日报》 记者在 3 月曾去到 Manus 武汉总部现场探访交流,他们对于国内热度的爆发是非常意外的,发布前服务器资源只是按照行业里 demo 的水平准备,也没有大规模邀请国内用户体验。
即使意外点燃了国内用户的热情,蝴蝶效应在后续的动作中,海内外市场的开拓节奏一直是不同步的。虽然公司很快官宣了与通义千问的合作,但中文版迟迟未能上线,现在国内官网网址也无法正常登陆。
与此同时,Manus 上线了 Basic、Plus、Pro 三档付费会员,每月会员费分别为 19 美元、39 美元以及 199 美元。从定价来看,Manus 瞄准的主要受众是在海外市场。
宣发的重心更是完全放在了海外,过去 4 个月来在 TikTok 上发布了近 80 条短视频、在 YouTube 上发布了 33 条宣传片。与之对应的是,微博、小红书的中文账号内容已全部清空。
这个过程中,团队对于国内外市场推进速度差异的具体原因,我们无从探知。但从结果来看,Manus 显然做出了选择。
如果从融资的视角出发,蝴蝶效应做出抉择的时间或许更早。它是从今年 3 月就已经开始面向海外投资者沟通新一轮融资,同一时间国内有相当多的机构有投资意向,但最终是在 4 月由硅谷知名风投公司 Benchmark 领投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国内机构除老股东外,没有新的机构出现在蝴蝶效应的股东名单中。
有消息称,主导了这轮投资的 Benchmark 合伙人 Eric Vishria 和 Victor Lazarte,曾在 4 月份来了一趟北京,与 Manus 创始团队交流,并讨论了在海外设立新总部的想法。
融资后的几个月里,Manus 在海外市场的动作明显多了起来,创始团队在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地区举办了诸多线下开放活动,同时在全球招募名为 「Manus fellow」 的核心用户。
6 月,Manus 先是在官网发布了位于新加坡的招聘需求,之后在 6 月 18 日举办的新加坡 Super AI 活动上,产品合伙人张涛对外表示,公司总部已迁至新加坡。
这个方案大概一直躺在创始团队的备选表里,蝴蝶效应在新加坡的实体 Butterfly Effect Pte. Ltd. 早在 2023 年 8 月就完成注册,并由开曼群岛注册的母公司全资控股。这是一套典型的出海架构。
回到 3 月初发布视频的那个夜晚,创始团队肯定无法预知自己这只蝴蝶将掀起怎样的风暴。当时正值 Deepseek 将国产 AI 能力的想象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创业者到普通人对于 AI 在应用层面的落地有着无穷的期待,而 Manus 通过宣传视频把存于想象的操作变得具象化。之后,流量的疯狂涌入让一家只有百人规模的初创团队成为现象级的公司。
这一定程度上是超纲的,Manus 之后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讨论,甚至被引申成一个行业风向的代表。但客观来说,现在的 Manus 不论是公司估值规模还是业务体量,都只是一个初创团队的状态。在硅谷,Manus 母公司 5 亿美元的估值还没有进入 Top list 级别。
当下的 Agent 市场尚未拉开颠覆式差距,前有 Open AI、字节这种巨头下场,后有 Pokee AI 等无数新进的挑战者入局。AI 创业早有 「AI 一天,世界一年」 的说法,新的创业者已经开始接受这样的规则——一个产品在前 48 小时没能引发社交扩散,就可以被判 「隐形死刑」。
在这样极致的创业竞赛里,Manus 还远谈不上安全,由此才有了外界看到一系列动作。本质上,这是企业发展一种阶段性的路径选择,而非终局判定。外界过度的关注和意义引申都脱离了本身,眼下,产品层面的角逐才真正决定 Manus 们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