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4 日 下午 5:07

VC 变 「客户」?具身智能进入资本跃迁时刻|聚焦

《科创板日报》7 月 13 日讯 (记者 敖瑾 李明明)演进中的具身智能,又出现新风向。

近期,智元机器人 「反向收购」 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控股权的重磅消息,叠加它石智能、星海图、小雨智造、跨维智能等系列初创项目的融资动态,让具身智能的热点又从技术突破、落地应用回到资本动作上。

具身智能持续走入资本快车道。《科创板日报》 记者在近期采访中获悉,除上述已披露的融资事件外,还有多个项目也处在密集谈判、陆续交割的阶段。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资金涌入快于技术和商业兑现,具身智能这条尚未成熟的赛道,是否将被资本的节奏重塑,行业规则与发展路径随之发生转向。


估值超车,资本路径率先被重写?

智元机器人收购上纬新材看控股权,无疑是具身智能行业发展路径出现转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尽管智元方面在交易公布后连番否认 「借壳上市」 的意图,但一家公司成立仅两年就发起对上市公司控股权的收购,这本身就已足够让市场震荡。

这一 「反向收购」 的罕见操作背后,或是当前 AI 与机器人创业项目在资本结构上的深刻变化。

AI 投资人王捷对 《科创板日报》 记者表示,此前,大多数初创公司手持的现金不太可能足够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但进入 AI 2.0 时代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2022 年底大模型出现以来,AI 和机器人赛道的初创公司发展速度远超以往,在还没达到科技公司从成立到 IPO 通常所需的 4 到 6 年周期时,它们的估值就已远远超过多数上市公司。如此高的估值加上大额融资到账,让一些初创公司具备了收购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的资本实力。」

王捷以美国的头部 AI 企业进一步举例:AI 基座模型公司 Anthropic 于 2021 年成立,目前估值 615 亿美元;AI 搜索公司 Perplexity 在 2022 年成立,目前估值 140 亿美元,这些成立仅三四年的初创公司估值已超过大量美股上市公司。「所以对比来看,智元的路径不难理解。从科技行业时间轴纵向看,现阶段,我们确实进入了一个 『非线性加速发展』 时期。」

智元机器人是这个 「加速周期」 的典型代表。

这家成立于 2023 年 2 月的公司,截至目前已完成 10 轮融资,集结了腾讯、京东、红杉中国、高瓴创投、中科创星、蓝驰创投、比亚迪、上汽投资、上海临港新片区基金等一系列资方。但公司并未对外公布其累计融资规模,仅其中的 A3 轮融资被媒体披露称超过规模 6 亿元。对应地,智元的估值也在不断攀升,它在成立后仅几个月就达到了 10 亿美元。火速跻身独角兽序列,截至目前公司的估值更是已经高达 150 亿元。

事实上,在此番做出收购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之前,资金实力雄厚的智元机器人,就走出了一条和同行项目不太一样的发展路径。

除了做技术方面的研发,持续推出和迭代机器人产品,智元机器人还进行了多起对外股权投资,被投项目包括安努智能、灵猴机器人、数字华夏、灵初智能、千觉机器人以及富兴电机等,涵盖机器人产业链多个细分环节。

此外,智元机器人还作为 LP 和高瓴展开合作,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上海瓴智新创企业管理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这只基金规模不算大,工商信息显示出资额为 1000 万元,智元机器人认缴出资其中的 50%。

与上市公司组建合资公司展开紧密合作,是智元机器人的另一个特点。《科创板日报》 记者查阅工商信息注意到,目前,智元机器人与卧龙电驱、领益智造、东阳光、软通动力、大丰实业等上市公司分别成立了合资公司。其中不乏上市公司还承诺了 「配合订单采购」 的实际交易动作。

这一系列组合打法,被不少业内人士解读为 「围绕资本与产业链关系展开的纵向整合」。有资深一级市场投资人士对 《科创板日报》 记者表示,类似的布局方式在融资量大的明星创业公司中并不少见,智谱包括更早前的商汤,都有过类似的做法。

「本质上是新兴公司打造生态链的一种方式,通过战略投资和股权绑定,构建一个围绕自身业务的半封闭生态,提前构造上市公司该有的资源图谱。」 上述投资人士称。

另有具身智能行业内人士则表示,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战略,「当你融资拿得越多,就越需要能讲通的 『资本故事』。在业务尚处早期、落地未成规模的阶段,如果靠产品增长还兑现不了估值,就需要配合资本层面的整合动作去对齐投资人期待。

对于上纬新材的控股权收购,智元机器人在否认 「借壳上市」 的同时,表示是为未来注入更多优质资产,赋能上市公司内部孵化。另有消息称,智元机器人计划冲刺港股上市,但随后公司对此也做出了否认。

有熟悉交易结构的业内人士 《科创板日报》 记者分析,对上纬新材的收购完成后,智元机器人就获得了一个已上市平台,「在资本的语境中,后续是否注入主营业务并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通过控股上市公司,获得一个新的再融资与股权退出通道。」

至此,智元机器人此次收购,已不再只是一个项目的个体性资本动作,而被解读为一级市场明星项目发展路径重写的信号:从 「募资—技术—落地」,转向 「募资—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在一个想象空间巨大、但技术与商业仍处早期的赛道里,这种路径重构的象征意义远大于交易本身。

融资竞速下,资本运作成核心能力?

在智元机器人走出资本布局 「next level」 的同时,具身智能的融资热度仍在不断推高。

同一周,它石智能、星海图、小雨智造、跨维智能等相继完成新一轮融资交割。其中,今年 2 月才刚刚成立的它石智能,两轮融资都刷新了具身智能领域的天使轮融资记录,累计融资额已经超过了 17 亿元。

2023 年 9 月成立的星海图,官宣完成的 A4 及 A5 轮融资累计规模也超过了 7 亿元。《科创板日报》 记者还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星海图目前正在以 10 亿美元的估值继续接触新投资人。

《科创板日报》 记者结合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截至目前,具身智能领域已发生投融资事件共计 108 起,公开融资规模超过 271 亿元。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超过了去年全年。

具身智能融资活跃项目盘点

市场开始发出疑问:在具身智能持续 「吸金」 的情况下,智元机器人的路径是否其他项目复制;资本运作带来的巨大收益想象空间,是否会挤压单纯打磨技术和产品的项目的生存空间。

在采访中,多数具身智能项目对采取类似复杂资本动作的可能性表示了否认,第一优先级仍然把产品做扎实、把团队和商业模式打磨到位。

但也有一项目创始人对 《科创板日报》 记者表示,不排斥多元化的资本路径,「但核心是能否把既定的事情真正做成,资本运作本身属于常规手段,并非值得特别关注的焦点。」 对于赛道内的融资热,其坦言,项目之间最激烈的竞争目前确有集中在融资端的迹象,「大家竞相争取 VC,VC 被当成 『客户』,而真正面向终端用户的出货端,竞争反而有限。」

资本端则有着更开放的态度。多数投资人都对记者表达了,在资本市场中运筹帷幄也是创业项目的核心能力之一。

一位投资具身智能的业内知名机构投资人告诉 《科创板日报》 记者,「我觉得 (智元收购上市公司) 是好事,应该有各种有想象力的资本运作方式。」

其认为,「高举高打」 是具身智能创企在宏大赛道中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可行路径之一,其要义在于率先登陆资本市场、成为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从而在短时间内汇聚充沛资金。当行业景气回落、资本退潮时,充裕的现金储备将转化为显著的先发优势,使企业得以逆势扩张、持续优化产品与生态,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

王捷亦认为,在具身智能高热度保持的情况下,项目都会争做技术、商业化和资本化等各个方面都领先的 「六边形战士」。「智元带给行业的强烈信号是,当优秀的头部公司都在 2 倍速全力前进时,『以终为始、全局战略、差异竞争、快速迭代』 非常重要。

《科创板日报》 记者在与具身智能项目方的交流过程中也了解到,融资是项目从诞生之日起就非常关键的一环,讲好资本的故事,在业务叙事上给资本市场足够的想象空间,以建立起融资可持续性,与做好研发、生产以及落地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和优先级。

不过无论是资本端还是项目方,都对智元机器人的资本路径在行业内批量复制的可能性持保留意见,因为这一路径复制门槛极高。

「首先创业企业要融资多轮,账面上有约 20 亿元现金的资本实力,而业内没几家创企有这个实力。」 上述投资人士向 《科创板日报》 记者表示。另外,对上市公司资源的掌握,以及操盘落地的掌控力,都是仅有少数创业公司才具备的条件。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