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朱江明
四年前,在杭州运河文化发布中心,笔者见证了零跑第一代 C11 的发布。
那是一款出人意料的产品:用不到 20 万元的价格,把四驱、三联屏、8155 芯片、长续航统统塞进车里,在彼时的新势力圈子里,C11 像是一个“ 技术刺客”,让人记住了零跑这家不善言辞却工程味十足的公司。
四年后,日前,笔者又回到了同一个发布厅。C11 依然是主角,零跑却已变得不再低调。
发布会现场一连讲了五个“ 故事”,产品力升级的幅度不输换代,甚至连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朱江明的微信头像,这四年都没换,始终是一张 C11 的照片。对零跑来说,C11 不是一款车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品牌自我定义的“ 封面”—— 承载着自研信仰、工程师情怀和产品哲学的集合体。
而如今这张“ 封面”,又被他重新画了一遍。
新款 C11 并没有重造架构,也没有改名 Pro 或 MAX 来伪装成换代,它依旧叫 C11,却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技术升级:800V 高压平台、碳化硅电驱、640 公里续航、AR-HUD、LEAP 3.5 架构、激光雷达高阶智驾…… 一套只在 30 万元级电车中见到的配置清单,被零跑塞进了 14.98 万元起售的中型 SUV 里。
在很多车企将技术力作为发布会关键词,但实际只更新 Logo 或车灯的当下,零跑的这次更新显得非常用力:它不是为了改款而改款,而是一次对平台能力的集中交付。
朱江明说:“ 我们所有的 3C 产品都可以在一夜之间换装,把最先进的装备都武装上去,而且成本可控。” 他说这句话时神情平静,却分量十足—— 这背后,是零跑十年来坚持全域自研的积累成果,以及电驱、三电、智驾、座舱高度集成之后,最终释放出的速度和效率。
而零跑汽车副总裁曹力也直接给出成本逻辑:“ 我们是以最大的品价比来推荐给用户,而不是为了推高配。” 一句话,概括了零跑的产品哲学:不是让用户花冤枉钱,而是尽可能提高“ 质价比”。
如果说 2021 年 C11 是一次初出茅庐的尝试,那么 2025 年的 C11 则更像一张“ 成绩单”—— 它展示的不是一款新产品,而是一个团队、一套架构、一种哲学的沉淀结果。
从长征到解放:零跑十年,用成本走出性价比陷阱
在 C11 这张“ 成绩单” 背后,是零跑过去十年持续投入的结果。
几年前,这家曾经新势力并不被看好,它也没有依靠资本风口或情绪价值完成突围,而是用一套几乎“ 偏执” 的工程师逻辑—— 全域自研、模块复用、平台迭代—— 走完了从造车新人成长为年销几十万量级车企的路径。
朱江明在交流中把零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他说:“ 当零跑 IPO 的时候,那个时候是走完了 25000 里长征,我们已经到了陕北,到了延安。从今天十周年的来看的话,零跑已经又走入了新的阶段,已经开始不亏损,接近平衡的状态。我们已经完成了抗日战争,接下来就是要进入解放战争,如果解放战争也能获胜的话,那零跑就走出来了。”
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朱江明
这个类比虽然略显激进,但其表达的是零跑在艰难周期中“ 熬” 出来的真实处境。朱江明并未掩饰公司此前的阶段性亏损,也没有将 C11 的成功包装成拐点,而是将其视作一次阶段性的过渡。换句话说,对零跑而言,现在既不是胜利时刻,更不是庆功时刻,而是“ 从活下去到开始冲锋” 的起点。
而能支撑起这套打法的,是零跑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这套能力并非简单的规模摊薄,也不单纯依赖供应商砍价,而是依靠自研与集成带来的降本。
曹力解释道:“ 我们 65% 的成本是自研,如果你外采供应商的话,这 65% 最起码是 15% 的毛利,65% 乘 15% 就是 10%。这 10% 就是你要硬性加上去的成本。现实当中跟我们 C11 同样配置的车型价位,应该在 20 万到 25 万左右。” 换句话说,零跑的成本优势是技术打下来的。
这一点,朱江明也做了明确阐述:“ 如何控制成本,我觉得更多是解决方案,你要不断地靠你的创新、你的组合集成,才可能让你的成本每一天都有变化,而不是说去跟供应商议价。因为议价永远是有限的,最终还是靠你自己的能力和创新来获得这种成本优势。”
也正因此,零跑能够用“ 不涨价” 的姿态做加量升级。像这次新 C11,标配了 800V 碳化硅平台、全新智驾系统、AR-HUD、21 扬声器。但高配价格只比上一代略有提升,甚至在某些配置上更低。这是一种典型的“ 成本定价模型” 下的产品升级路径,也是工程师文化最清晰的体现。
在价格战横扫行业的 2025 年,零跑没有盲目入局,也没有高举高打喊口号,而是通过一次有节制、有体系、有算账逻辑的“ 中期改款”,稳稳地将 C11 的价值向上推了一层。
工程师的执念:自研的边界与成本的极限
在零跑的产品词典里,“ 自研” 不是用来做发布会包装的字眼,而是一种深入细节的技术执念。
举个例子,新款 C11 最大的变化之一,是 AR-HUD 的全面自研和量产落地。从实际体验来看,HUD 亮度足够、清晰度优秀,导航信息、速度与 AR 图像形成了良好的视觉融合。
朱江明评价说:“ 今天中午已经是夏天最猛的阳光下,我们的 HUD 非常清晰,亮度足够,细腻度也足够。除了普通显示速度以及导航信息以外,还可以在 HUD 上放电影。”
曹力则透露:“ 我们可以说得上是划时代的一个 AR-HUD,亮度、清晰度这些我觉得都是比现有的这些车厂都要好,更重要的是它跟眼睛匹配的程度够不够、会不会疲劳、够不够清晰。”
而对于这套 HUD 系统,零跑研发了多年。朱江明坦言:“ 我们现在也增加了一些策略,就是说高附加值的零部件我们有能力就自研。” 他认为,自研的前提是“ 成熟+规模+成本可控”,而不是盲目推行技术全栈。
这与其在智驾芯片上的选择形成了鲜明对比。
曾几何时,零跑确实自己做过一款 AI 芯片——“ 凌芯 01”。那是与大华合作的产物,是时代与资源的权宜结合。但如今面对激烈的芯片战局,比如英伟达、高通、地平线、黑芝麻…… 零跑选择收手,回归产业链分工合作。
朱江明对此看得很清:“ 研发智驾芯片,我数了一下有 12 个厂家,将来就算全部 1000 万台,每一家 100 万片,每一颗可能要十个亿,所以我觉得零跑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产品做好找合作。”
这句话听起来务实,但也透着某种冷静的战略定力—— 零跑并不否认自研的重要性,但也不迷信全栈掌控的魔法。对它而言,自研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产品的系统能力,而不是炫技或者资本故事。
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 曹力
出于对行业节奏与用户需求的独立判断,这种工程师式的清醒也体现在智驾方案上。
曹力回应了外界关于“ 零跑智驾差一口气” 的评价:“ 说实话,这么多厂商讲高阶智驾的,大部分还是在高架高速上用得比较成熟一点。但是高架高速的功能,零跑的车也不差,功能也很好。”
他进一步强调:“ 我们在 ADAS 这一块,之前走跟随性的策略。但是后面我觉得我们非常有信心说这款车也做到了第一梯队。”
朱江明则进一步补充:“ 我认为目前没有谁的智驾在盲测里是绝对优势,零跑在智驾方面的优势,是综合解决方案的整合能力,这个基础之上,我们的成本一定能做到业界最优。”
换句话说,零跑造的不是最惊艳的智驾,而是最好落地的智驾。它没有什么噱头,而是以合理成本、可控体验、快速上车的方式,完成技术闭环。
在智能化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当下,这种逻辑显得甚至有些朴素—— 但它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零跑可以在看起来并不突出的宣传下,靠 C10、C11、C16 等主力车型稳定拿下销量,稳定提升毛利。
“ 我们是最会算账的技术宅。” 如果要给零跑的产品体系贴一个标签,也许可以这样定义。
销量、渠道与国际化:从龟兔赛跑到一张张 ABCD 牌
在智能电动车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淘汰赛里,零跑从来不是跑得最快的那一批。但它还活着,而且跑得越来越稳,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2024 年,零跑全年销量达 14 万辆左右,到了 2025 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 22 万辆,同比增长超过 145%。在新势力品牌中,它成了少数几个在去库存寒冬中逆势增长的公司之一。
朱江明对此有着清醒的判断:“ 我们今年上半年销量已经公布,是 22 万辆。一般来说上半年完成 40% 已经算很好了,所以我们还是抱非常乐观的态度。今年可以完成我们去年提出的 50 万+的销量目标。”
而被问到零跑是否已脱离生死危机时,他直言不讳:“ 如果不能够快速的增加你的销量,让你的盈利能力更强,你的市场的占有率更高,那你可能就很危险,我们刚刚才止血,略有盈利,还在盈亏的平衡点的边界线上。”
换句话说,现在的零跑,还远未“ 松口气”,而是进入了从活下去到拼增量的冲刺阶段。
零跑 C11
为了支撑增量,零跑的产品体系也正在加速拓展。从最初的 T 系列,到如今覆盖 C10、C11、C16 的 3C 产品,再到即将在 2025 年下半年和 2026 年落地的 A、B、D 系列车型,零跑正在“ 发完整一副牌”。
朱江明形容说:“ 接下来,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年底,我们的 ABCD 的车型都会陆续地补齐。上次有一个投资人问我,未来会怎么样?我一直说零跑现在才打了两张牌,明年我们有好多牌可以打。”
也正因如此,零跑的增长从未寄希望于某一款爆款,而是希望“ 打一个成一个,每一款都逐年增长”。朱江明说得很明确:“ 我们要打一个成功一个,每年逐步地去提升每一款产品的竞争力,让它成为那个价格段的明星。”
在渠道建设方面,零跑没有盲目大规模扩张,反而选择了收缩与优化并行的路径—— 一边减少此前商超型轻资产网点,集中资源发展投资能力更强、服务体验更完整的城市 4S 店;另一边减少经销商数量,提升区域控盘能力和渠道效率。
“ 我们更多地开这种 4S 店,就是在汽车城里面更多一些。原来的一些商超等地方,因为那里展示的时间比较久,对品牌已经了解了,所以慢慢减少,我们也在优化整个渠道结构。” 朱江明说。
而最令人关注的是,零跑的“ABCD 计划” 并不只在中国市场进行。2025 年上半年,零跑出口海外 2 万余辆,占总销量近 10%。虽然占比尚小,但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其“ 第二增长引擎” 的雏形。
这种稳中求进的外扩节奏,与零跑在国内的发展路径如出一辙:不抢风头,不堆表面,而是用体系能力一步步推进。
就像朱江明说的:“ 我们一直是乌龟,一步一个脚印。” 如今看来,这只乌龟已经开始有节奏地加速,虽然慢,但不慌。
当零跑开始讲“ 故事”,大概是它新的开始
朱江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零跑是不讲故事的。
它习惯用参数表达诚意,用自研对抗质疑,用技术兑现性价比。哪怕行业已经进入品牌叙事、智能化竞赛的新阶段,零跑依旧固执地相信,“ 产品力就是传播力”。
但当它终于开始讲“ 故事” 时,反而让人意识到:这家技术导向的公司,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品牌,不只是把车造好,还得让别人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
这背后不是路线的切换,而是能力的进化。一个不讲故事的公司,可能活下来;而一个能把自己的技术、价值、理念讲清楚的公司,才可能走得远。这对零跑来说,并不意味着放弃理性,而是它开始学会用情绪去承接理性成果,让“ 工程能力” 成为“ 市场共识” 的转变。
这也是中国新势力车企成长中的普遍命题—— 从技术突围,到产品突围,再到品牌突围。这个过程很少一步到位,大多数都是在试错中找路径,在焦虑中补课。
零跑走得慢,但路径清晰,也因此显得格外真实。
而这,大概就是它区别于别人的地方。(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李玉鹏,编辑|李程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