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的交接棒仍未被稳稳地传递下去。
此时距离宗庆后去世一年零六个月,宗馥莉接任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1 个月。两纸诉状让娃哈哈重新陷入不确定性,将私生活与公司治理绞缠在一起。
2024 年的圣诞节后没过多久,公众的视野之外,三位 「自称」 宗庆后长女宗馥莉 「同父异母」 弟妹的宗继昌 (Jacky Zong)、宗婕莉 (Jessie Jieli Zong)、宗继胜 (Jerry Jisheng Zong)将宗馥莉告到了香港高等法院,三位原告声称,其父生前为其在香港设立信托基金,而宗馥莉却从信托基金内转走资产。
这纸诉状撕开了宗氏家族的隐秘往事,和宗馥莉一同被告的,还有一家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公司 「Jian Hao Ventures Limited.」。
根据诉状的复印件,这个账户里在 2024 年初时有约 18 亿美元。后来,有人将 110 万美元转了出去。三位 「子女」 的要求是,追回 「父亲」 宗庆后生前承诺的每人 7 亿美元 (合计 21 亿美元)信托权益,并要求宗馥莉遵循父亲 「遗嘱」,支付数百万美元的信托资产利息,赔偿他们因资金转移而遭受的损失。
三位 「子女」 聘请了一家名为 「祁卓信苏期殷律师行」 的香港本地律所。界面新闻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这家律所擅长打股东董事纠纷与信托类型的官司,也曾作为受委托的律所之一参与恒大清盘。界面新闻还了解到,该律所的专业领域除诉讼外,也会为香港富豪家庭的家庭财产分配提供法律服务。
7 月 17 日,界面新闻致电该律所并要求与原告律师冯耀忠 (Samuel Fung)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该律师暂未回复相应请求。
在中国内地,三位 「子女」 也同时向杭州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他们要求确认,对宗馥莉继承其父宗庆后持有的娃哈哈集团 29.4% 股权的继承权。
2024 年 8 月,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宗庆后卸任法定代表人,由宗馥莉接任;股东信息也从宗庆后持股 29.4% 变为宗馥莉持股 29.4%。当时外界都认为,娃哈哈管理者之位的继承已经完成,然而,事实是这只是谜团浮出水面的开始。
这笔 「信托」 纠纷让宗庆后个人私产及股权的分割矛盾公开化。
在金融术语里,信托是指委托人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益人,由后者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进行管理和处分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信托则是富豪们继承财产和避税的一种手段。
香港头部联合家族办公室负责人李查查表示,他曾处理过不少富人们的信托业务,其中一种受到富豪们欢迎的,是离岸不可撤销信托中的 「外国人赠与信托 (FGT)」。这种信托的特点是可以避开美国的遗产税与赠与税。
「如果宗庆后设立的信托为此类型,受益人很有可能包括在美国的三个孩子。」 李查查对界面新闻说。
有时候为了管理这笔信托,他们会专门成立一个独立运营的公司。例如出现在被告之列的 Jian Hao Ventures Limited。如果在宗馥莉是这个公司的股东、董事或最终控制人,她就可以动用这笔信托资金。
此外,虽然通常来说信托会有指定受益人,但若信托契约规定受托人 (即汇丰银行信托主体)有 「全权酌情权」,则哪位受益人、在何时、能动用多少资金便都是由受托人决定。
但因信托的高度私密性,外界难以知晓查证其具体类型以及受益人情况。
「从目前可获得的公开信息还很难判断。」 一位金融领域的律师表示。
事实上,信托的成立与生效是两个概念。
按照香港的规定,当宗庆后在签订下信托契约时,这份信托便已经成立。不过,要到满足信托契约的条件才为生效。其条件可能是满足一定的金额,例如三位 「子女」 想要拿到手的 21 亿美元。
但这份信托它甚至可能不存在。
在三位 「子女」 的起诉书中,并未提及任何涉及该信托的信息,也未将香港汇丰旗下的信托主体列为被告。根据腾讯 《一线》 的报道,有接近香港汇丰银行的人士向其透露,宗庆后并未在香港汇丰银行设立该信托计划。但这个信息未被直接证实。
但宗馥莉想现在要守住的, 不仅仅是账户里的 18 亿美元——如果它真的存在,还有她对于娃哈哈的掌舵权。目前,三名 「子女」 要求确认对宗庆后娃哈哈股份的继承。
事实上,在外界眼里,宗庆后要将企业传给女儿宗馥莉早已不言而喻。
2004 年宗庆后面对媒体提问 「什么时候停下来」 时,他回答说 「等 70 岁吧,把女儿扶上马送一程,我也可以轻松一下。」 那一年宗庆后 59 岁。
对于娃哈哈内部员工来说,他们心里也早有答案。
宗庆后和宗馥莉之间的交接早就在 20 年间逐步进行。自 2004 年回国,宗馥莉先后被父亲安排至生产线、童装与日化品公司总经理等岗位。重大转折发生在 2007 年,这一年她正式出任宏胜饮料集团董事长。
在宏胜,有熟悉娃哈哈的 「老臣」,也有宗馥莉的母亲施幼珍等 「至亲」 担当董事。它背后的恒枫投资则百分百由宗馥莉持股。更重要的是,宏胜饮料是娃哈哈的关联公司,负责娃哈哈的生产制造这一命门。
外界看来,宗庆后要 「历练」 宗馥莉的用意十分明显。多位娃哈哈的员工也告诉界面新闻,宗馥莉已经实际接班好些年了,很多决策都是由她做的。
图表制作:界面新闻 何苗
现在,三名 「子女」 若想要分得宗馥莉手上 29.4% 的娃哈哈股权,则需要突破两层防线。
他们需要证明是宗庆后的亲生子女;此外,还需要推翻宗馥莉手中遗嘱的合法性。
「现在原属于宗庆后的股权合法地完成了工商变更,转移到了宗馥莉名下。通常在做工商变更时,需要有所依据,比如通过遗嘱继承,有关部门会审查遗嘱本身的合法性。」 上述律师说。
这种控制权的家族纷争,给娃哈哈未来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
宗馥莉的果断,或许也可以说 「冷酷」,在她正式接管娃哈哈还不满一年的时间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不留情地为自己扫清 「阻碍」,让娃哈哈从宗庆后时代,迅速搭建起宗馥莉时代的框架来。
在宗馥莉接过娃哈哈集团 29.4% 股份额同时,娃哈哈集团董事会重组,多名元老高管如张晖、吴建林退出,新增叶雅琼、费军伟等人,而他们都是在宗馥莉身边工作的人。
随后,宗馥莉要求部分员工转签合同、引入第三方保安公司,并将部分业务,逐渐转移到宏胜饮料及相关公司之下。
宏胜饮料是娃哈哈的关联公司,2003 年成立初期承接娃哈哈代工业务,由宗馥莉 100% 控股。如今宏胜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展到上游的高端设备制造和原料配料研发,中下游的印刷包装、饮料生产,以及终端的物流、营销,并拥有 40 多家子公司及 100 多条生产线。
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娃哈哈集团部分经销商的合作主体已被转签至宏胜饮料下属公司,在快消行业,销售是最为关键的业务;此外还有商标迁移,今年 2 月,「娃哈哈」 系列商标正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由娃哈哈集团转让至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而宗馥莉是娃哈哈食品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但这一转让目前已经停滞。
这部分变化涉及到了 「弟妹」——2025 年年初以来,娃哈哈已陆续关停了 18 家分厂的生产线,上述被关停的 18 家工厂,均非 「宏胜系」,其中包括了杜建英、宗继昌和宗婕莉担任董事的公司。
「弟妹」 的公司,也是娃哈哈体外公司的一部分。而体外娃哈哈公司的构建,始于娃哈哈和达能合资破裂后引发的 「达娃之争」。
1996 年娃哈哈集团与达能成立合资公司,为摆脱大股东达能,宗庆后自 2001 年以后开始以个人和家属以及职工持股公司的名义在合资公司之外逐渐设立了 60 多家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大多与合资公司相同或类似,仍旧使用娃哈哈商标。
其中,2003 年成立的宏胜、广元金信投资有限公司、红安永盛投资有限公司,以及杭州娃哈哈广盛投资有限公司及其控制的多家实体子公司,都是重要的体外公司。这些公司涉及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印刷包装等娃哈哈上下游业务环节。这当中,广元金信投资有限公司、红安永盛投资有限公司的股东都有杜建英。
为此,娃哈哈集团中的国资权益也被指因体外公司长期 「悬空」。根据 《经济参考报》 报道,2022 年娃哈哈集团总资产仅 58 亿元,净利润 1871 万元;而宗馥莉控制的体外 「娃哈哈系」 总资产高达 370 亿元,净利润 47.67 亿元。
而国有股东的分红按照借款形式,借给娃哈哈集团使用,该分红款利息被用来奖励给经营者和职工。但这一说法因为娃哈哈和国资两方共同缄默而无法求证。
不过,这些或许还不足以支撑起宗馥莉完全掌控娃哈哈。
除了 29.4% 的股权保卫,将商标转移到自己名下的公司并且清理 「异党」 之外,宗馥莉还需要构建起她能够掌控的产业链条,包括上游生产制造,下游的销售经营,以及探寻资本化运作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宏胜饮料,宗馥莉未来有可能完全掌控原料、生产、和包装全产业链,彻底摆脱对娃哈哈集团依赖。
宏胜饮料的年生产能力达 4.8 亿箱,但这个产能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在 2024 年娃哈哈市场需求暴增时,它因产能不足而找到今麦郎代工。一年时间内,今麦郎一共为娃哈哈生产了 5000 多万箱水。
宗馥莉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个可以察觉到的迹象是,目前宏胜饮料加速了布局。工商信息显示,2024 年之后,宏胜饮料对外投资了 15 家新公司。
建立起宗馥莉时代的娃哈哈还需要消费者买账。
宗馥莉目前还未能推出能真正能替代 AD 钙奶的新爆款,其今年主推的冰红茶也需要突破康师傅和统一的压制。要真正在内部和外部构建起控制权,就必须摆脱娃哈哈业绩的 「情怀化」。
此外,虽然部分核心区域经销商合同,从娃哈哈集团转签至宏胜饮料下属销售公司,逐步剥离集团对渠道的直接控制。但如何解决娃哈哈渠道动销难的问题,宗馥莉目前还没有太好的解法。
而在一系列拆优质资产、重构股权架构的背后,不排除宗馥莉有进一步资本化运作的可能。
一种可能性是,宗馥莉未来推动自己控股的 「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 进入资本市场,而以非传统的 「娃哈哈集团」 作为上市主体,由此来完全摆脱国资和家族纠纷的干扰。但这条路或许非常难走,例如目前将 「娃哈哈」 的商标转移到娃哈哈食品公司的申请,迟迟没有下文。
有接近娃哈哈的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宗馥莉的动作太快了。」
宗馥莉是否是一名出色的管理者,目前尚难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作风与宗庆后与杜建英等都不一样,她更制度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让许多娃哈哈 「老臣」 难以适应,甚至公开为敌。
李远是一位在娃哈哈工作过 18 年的老员工,他从 1994 年进入娃哈哈到 2012 年离开。
「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看,宗馥莉也没有错。」 他告诉界面新闻,「员工终身制变为合同制,是给传统企业减负;『停运停产』 让企业降本增效,完成了从家族企业到现在企业管理化蜕变。」
但他更怀念宗庆后时代的娃哈哈,用他们的话说是一种 「家文化」。
他认为,这种文化的缔造者之一便是杜建英。杜建英是娃哈哈集团党委书记,是核心管理团队成员,也是宗继昌和宗婕莉的母亲。
很长一段时间,杜建英是党委书记也是娃哈哈的工会主席,员工重大疾病,她都张罗着帮忙。娃哈哈给员工分房,李远是第一批报名参加的,当时分房签字的领导则是杜建英。李远现在对她的称呼还是 「杜书记」。
在娃哈哈与达能的纠纷中,杜建英力挺宗庆后;在娃哈哈和政府的沟通中,很多时候也是杜建英出面调节。而在娃哈哈 「联销体」 模式的构建中,李远称杜建英在其中也是功不可没。
杜建英和宗庆后一样,舍得给员工和公司花钱。
1990 年代,娃哈哈在销售上,还是手写或者传真下单为主,各地的销售管理人员,也要去跑到各终端催债讨债。杜建英就决定买电脑,用软件系统来管理销售。像李远这样的中层员工,也有了价值一万多元的笔记本电脑,在当时可是天价之物。
随后,杜建英逐渐退出娃哈哈核心管理层。2010 年,杜建英创立三捷投资集团,转向投资领域。「历史任务完成了,退出也是正常。」 李远说。
但是否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不得而知。
目前,杜建英名下公司多数在 2010 年之后注册成立,这其中部分公司以其子女名字命名。天眼查数据显示,现在杜建英担任法人代表和股东的公司分别是 9 家、22 家,以 「三捷系」 公司为主。
过去一年,她的名字正在从许多娃哈哈公司中退出。
李远透露,他还在公司的时候,员工们从来不谈论宗庆后和杜建英的事情。关于几个孩子,「在娃哈哈内部早已经不是秘密,但我们觉得这是他们的家务事和隐私。」 他说,「宗总到现在还是很厚道的,该兑现的都兑现了,其他的事情我们也就不议论了。」
宗馥莉在直面复杂的家族纠纷与员工诉求时,作为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她所负责的业务也正在受到挑战。
2024 年,娃哈哈的业绩回到 700 亿的巅峰区间,但这样的业绩背后存在特殊因素。若宗馥莉要向员工、公众证明,自己真正为娃哈哈找到了一条重回增长的有效路径,则需要更长时间。
界面新闻自全国线下零售监测网络马上赢获得的数据显示,娃哈哈 AD 钙奶产品在乳饮料类目当中销售额市占率从 2023 年下半年的 13% 左右,增长到 2024 年 3 月的 30.6%,此后长达半年都保持在 20% 以上的市占率。
娃哈哈水产品的增长幅度更大。
在包装水产品中的市占率从 2024 年 2 月的 3.9%,猛增到 4 月的 18.6%,并在 2024 年保持在 15%~17%。到今年夏天,再次增长至 19%。
但该监测机构所获得的数据来自部分城市的终端 POS 机,不能全面反映娃哈哈产品在终端、经销商手里的真实情况。
当宗庆后去世带来的 「情怀促销」 效应消退,在中国零售消费环境低迷的局面下,娃哈哈 2025 年的压力不小。
一名山西太原的娃哈哈经销商向界面新闻透露,今年娃哈哈整体销售都欠佳,主要是库存压力大,动销差。他仓库里的娃哈哈八宝粥,都是去年 12 月和今年 1 月的库存。因为完不成任务,身边已经有几个老经销商退出。
娃哈哈的纯净水今年并没有显现出特别强的战斗力。「水产品也基本是平进平出,经销商赚不到钱,更多是为了完成任务。例如 24 瓶一组的纯净水差不多 18 元拿货,再出给渠道也是差不多甚至稍低一点的价格」。这名经销商告诉界面新闻,终端销售表现一般,主要原因是娃哈哈终端人员仍然不够。
冰红茶是娃哈哈今年主推的产品。界面新闻获悉,在西北和华北市场,娃哈哈冰红茶在县城销售状况良好,而大城市则一般。另一位经销商称,在年初,他将娃哈哈的冰红茶推荐给所服务的零售渠道,但渠道以 「在产品和价格上没有优势」 而拒绝进货。当地连锁卖场,更倾向于售卖传统的康师傅、统一的茶饮料。
家事缠身,市场纷争,宗馥莉连在今年能否保住 2024 年的 700 亿量级,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作者:赵晓娟、李烨,编辑:牙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