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长青研究社,作者 | 谭佳灿,编辑 | 潘利恒
「妈,我出车祸了,快转8 万救命钱!」
视频里,「儿子」满脸是血,声音急促,背景是刺耳的救护车鸣笛声。
李阿姨手抖着转了账,直到真儿子打来电话,她才知道——刚才视频里的「儿子」,是AI 换脸伪造的!
这些并非虚构剧情,而是正在全国多地上演的AI 换脸诈骗真实案例。骗子利用人工智能深度伪造技术,完美复刻亲人、公职人员的面容和声音,让老年人真假难辨,防不胜防。一场针对银发群体的「高科技围猎」已经上演,无数家庭的养老钱、血汗钱正被无情吞噬。
AI 换脸骗局不少见,而当这种技术瞄准老年人时,更显其 「精准打击」 的残酷。诈骗分子像变戏法一样,用AI 换脸和拟声技术随意扮演子女、警察甚至社区干部,让老年人防不胜防。福州一位商人被 「好友」 的 AI 视频骗走 430 万;银川一位退休教师被 「刑警队长」 的视频唬住,交出了毕生积蓄。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深度伪造技术正被披上商业外衣进行扩散。短视频平台上,有很多博主专门利用假视频吸引中老年流量:幼童说着「人生哲理」,智者老人传授 「养生秘诀」,外国人用蹩脚中文夸 「中国制造」……这些看似荒诞的内容,却在中老年群体中收获了大量粉丝。当粉丝积累到一定数量,这些账号就会华丽转身,开始兜售各类商品,从普通日用品到标榜神奇功效的所谓 「保健食品」。比如一款氨基酸复合维生素,明明只是特殊膳食用食品,竟被包装成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
据央视网报道:2022 年至 2024 年初,中国共发生 「AI 换脸」 类诈骗案近百起,累计给人民群众造成经济损失高达 2 亿元。现在的AI 技术不仅能完美复刻样貌和声音,连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能模仿,诈骗成功率惊人。更可怕的是,这些「非法换脸技术」 正在非法渠道明码标价,5000 元就能买到全套作案工具包,犯罪门槛大幅降低。
一旦得手,骗子们就通过虚拟货币渠道迅速流向境外,追回率极低。同时,《2023 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 蓝皮书数据显示,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存在抑郁情绪,尤其是空巢或者与子女分居的老人。在情感缺失的状态下,诈骗分子往往就趁虚而入,打着 「亲情」 的幌子,口口声声叫着 「爸爸妈妈」,却把黑手伸向了老年人的钱袋子,令老人将骗子误作情感依托,最终深陷骗局难以自拔。
当亲人的脸、熟悉的声音都可被伪造,我们还能相信什么?这场针对老年人的「数码围猎」,不仅需要警方重拳出击,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编织一张防护网。毕竟,在骗子眼中,父母对子女的爱,不过是一串可以盗取的数字。
这些AI 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在于诈骗者精心编织了一张科技+心理的天罗地网。
想象一下:诈骗者仅需你在社交平台发布的3 秒短视频,AI 就能完美复刻你的每一个微表情;配合以假乱真的声纹克隆技术,连你喊爸妈时特有的尾音上扬都能精准还原。深圳警方曾披露的一起案件中,诈骗团伙不仅伪造了逼真的公安部办案系统,还精心设计了带有案件编号的资金保全通知书,环环相扣的设计让受害者深信不疑,心甘情愿地交出了养老钱。
曾属科幻范畴的「黑科技」,如今已变得触手可及。各类简单易操作的AI 换脸软件泛滥,只需上传几张照片就可随意出演你想要的剧情。此类技术的 「平权」,实则意味着诈骗门槛的断崖式下降。
老年人成为重点目标背后,藏着令人心碎的社会图景。北京晚报记者利用三款不同软件分别生成一段语音,又录制了一段真人语音,随机向10 位老人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参与测试的老人都没能在四段语音中成功辨别出 「真人」。
iProov 公司的一项研究显示,大约 30% 的 55 至 64 岁人群和 39% 的 65 岁以上人群此前从未听说过深度伪造技术。诈骗分子深谙此道,如同精准的 「心理捕手」。他们知道深夜响起的 「儿子来电」 会让父母方寸大乱,明白独居老人对温暖的渴望胜过理智。就算老人明知可能是骗局,可当视频里「儿子」 哭着说 「妈,救我」 时,颤抖的手还是会按下转账密码。
犯罪心理学中的「黄金半小时」 现象在此类诈骗中尤为凸显,83% 的转账在诈骗开始 30 分钟内发生。骗子利用恐慌话术使老人转账,资金通过境外虚拟货币渠道转移。传统防诈宣传对AI「完美骗局」 效果不佳。
如何为脆弱群体筑牢防诈防线,以及技术超越伦理时谁负责,这不仅是防诈课题,也是守护数字时代人性温度的问题。
AI 换脸诈骗正在撕裂银发经济的防线,却也意外撕开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机遇。敏锐的企业正将冰冷的算法转化为温暖的守护。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当老人接到可疑视频通话时,手机会像贴心管家般弹出警示;智能手表能在诈骗电话接入时发出震动提醒。这些不是科幻画面,而是正在落地的商业化解决方案。
反诈技术正在从企业的成本项目,蜕变为盈利点。市场数据印证:老年人对安全保障存在刚性需求并愿意支付溢价。
在2024 年举行的柏林消费电子展上,中国荣耀宣布研发出了基于设备端的 「AI 换脸」 反诈检测技术。该技术基于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分析图像中的面部特征和行为模式,能够实时识别出 AI 生成的伪造内容。
厦门人保财险公司也创新地推出「防诈保」 产品,签订 「社区安全防诈骗保险」 合同,提供防诈应急费用补偿保障。产品采用 「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 模式,通过科技手段提供事前防诈骗宣传等风险减量服务,健全防诈骗管理机制,降低诈骗案件的发生率,为街道防诈骗工作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保障。截至 2024 年 12 月已拦截高风险交易 81512 笔,资金 2.47 亿元。
这标志着银发经济领域一场反诈供给侧变革正在发生。银发防诈市场预估规模也将大幅增长,涵盖智能设备、养老服务、金融保险等多个细分领域。当老年大学的防诈课变为创收项目,当」 培训+检测+保险 「的服务闭环逐渐成形,我们看到的是:原来冰冷的防诈技术,正在孵化出兼具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新物种」。
当技术恶浪拍打银发经济的海岸时,聪明的冲浪者已经站在了浪尖。那些把ATM 转账冷静期做成增值服务、把警方合作变成品牌背书、把防诈功能揉进智能设备的企业,正在证明一个真理:在老龄化社会里,好的生意永远是生于痛点,长于责任。
所以,别再仅把AI 换脸诈骗当作社会新闻,其背后蕴藏的,是一个正在爆发的商业新大陆。
AI 换脸诈骗的肆虐揭示了技术进步背后的伦理困境,也凸显了银发群体在数字时代的脆弱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反诈战争中,我们既看到了技术滥用的风险,也见证了商业创新的力量。
从智能设备的实时防护到养老服务的防诈升级,证明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可以完美统一。
本文所述案例均来自公开报道及行业报告,AI 技术应用需严格遵守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相关规定。
参考资料:
1. 新浪财经,《荣耀 Magic 7 成反诈神器:能检测 AI 换脸,视频通话一眼识真伪》,2024 年
2. 北京商报,《北京金融监管局:警惕 AI 换脸冒充亲友等四大数字时代新"骗局"》,2025 年
3. 人民网,《「AI 换脸」 诈骗,人脸怎能 「想换就换」?》,2023 年
4. 北京日报,《调查|不法分子盯上老年人,「AI 换脸换声」 难以辨别》,2024 年
5. 人民网,《AI 换脸秒变 「儿子」 警惕金融诈骗盯上老人》,2024 年
6. 光明网,《死犟到底!每年被骗走数亿元!亲人苦口相劝,警察都拦不住!真相竟然是......》, 2024 年
7. 北京晚报,《识别 AI 诈骗不能靠老人」 听力 「》,202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