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7 日 下午 1:44

马斯克要和雷军李想玩命


7 月 24 日,特斯拉交出 2025 年 Q2 成绩单:营收 225 亿美元同比下滑 12%,净利润 11.72 亿美元缩水 16%,全球交付量 38.4 万辆暴跌 13.5%——这是特斯拉连续第二个季度两位数下滑,也是十年来最严重的交付萎缩。

财报发布后盘后股价应声大跌超 8%。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财报数据中显露的悲观预警:「系好安全带,未来几个季度可能会很艰难。」

面对这份并不理想的财报,特斯拉 CEO 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依旧给投资者们画了一张大饼。他表示,特斯拉正在积极推进多个具有潜力的项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款 「更实惠车型」 的进展。

不过,根据马斯克的描述,投资者很快发现,这款被外界广泛关注的 「更实惠车型」,其实是 Model Y 的新版本,已于今年 6 月开始在美国初步生产,预计下半年将大规模量产。按照计划,这款车型将凭借其亲民的价格,进一步扩大特斯拉在全球汽车市场的份额,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中低端市场。

除了这款 「更实惠车型」,马斯克还提及了特斯拉在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人形机器人 Optimus 以及无监督的 FSD(完全自动驾驶)等领域的进展。他强调,这些项目将成为特斯拉未来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尽管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前景十分广阔。

不过,市场对于马斯克描绘的蓝图,反应却很冷淡。毕竟,特斯拉在过去几年里,在汽车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方面多少有些乏善可陈,却始终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销量增长放缓、盈利能力下滑、竞争压力加剧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更希望看到特斯拉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

毕竟, 这种 「用未来对冲当下」 的策略,很容易让人回想起,四年前特斯拉在 Cybertruck 发布会上大肆宣传不锈钢原型车的情景——画饼能否充饥,此刻正悬于一线。

翻开特斯拉 Q2 财报,几乎每项核心指标都在退步。汽车业务营收 166.6 亿美元同比萎缩 16%,成为拖累总营收的主力;曾被寄予厚望的储能业务收入 27.9 亿美元也罕见下跌 7%。更严峻的是现金流——自由现金流仅剩 1.46 亿美元,同比蒸发 89%,比市场预期低了 81%。

「这好像是用漏水的水桶打水。」 上海某证券公司汽车分析师王敏如此评价,「促销手段用尽,0 利率贷款、送 FSD 试用都拉不动需求了。」

销量滑坡背后有双重绞索。在北美,特朗普力推的 《大而美法案》 威胁取消 7500 美元电动车税收抵免,直接打击 Model 3 等入门车型的价格竞争力。而在最大海外市场中国,特斯拉上半年零售销量 26.3 万辆,同比下滑 5.4%,成为新能源销量前十品牌中唯一下滑者。更让管理层焦虑的是 「碳积分」 生意遇冷——本季度该项收入仅 4.39 亿美元,同比腰斩 51%。若剔除这部分收益,特斯拉 Q2 实际已陷入亏损边缘。

唯一亮色来自毛利率。17.2% 的数字高于市场预期的 16.5%,主要得益于电池原材料降价和上海工厂成本管控。

但这未能掩盖战略转型的阵痛。「特斯拉的估值逻辑正在重构」,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陈超对字母榜分析,「过去按电动车销量算 PE,现在投资人更关心 FSD 订阅率、Robotaxi 里程数和 Dojo 芯片算力。」 

不过,这种转变恰恰解释了为何华尔街网红基金经理 「木头姐」(Cathie Wood)逆势加仓——过去三周,她的 ARK 基金连续 7 次买入特斯拉股票,押注 AI 叙事终将兑现。

「消费者不是不想要特斯拉,是买不起!」马斯克在电话会上的这句话,揭开了平价车型的战略底牌。

这款被内部称为 「E80」 的所谓新车,实则是现款 Model Y 的减法产物:缩小电池容量、采用低成本内饰、取消部分智能硬件,目标是将起售价拉至人民币 15—17 万元区间。

选择 Model Y 而非全新平台,暴露了特斯拉的急迫。2024 年初,代号 NV91 的 2.5 万美元车型项目被曝中止,如今简化版 Model Y 更像退而求其次的急救方案。

特斯拉工程副总裁 Lars Moravy 坦言:「新车型产能年底才能爬坡。」 这个时间点暗藏玄机——美国电动车税收抵免可能在 9 月底取消,特斯拉需先清库存,再推平价车。

中国市场成为关键战场。上半年,Model Y 在华销量同比暴跌 17.5%,竞品小米 YU7、乐道 L90 等通过更高配置和更低价格蚕食份额。

目前,行业普遍看法是,特斯拉产品矩阵过于单薄,仅靠 Model 3/Y 两款主力车型苦撑四年,而同期比亚迪推出 12 款新车,理想迭代了三代增程平台。

为挽回颓势,特斯拉双线出击:

一是平价走量:E80 瞄准家庭用户,与小米 YU7 正面争夺首购群体;

二是高端卡位:大六座 SUV Model Y L 秋季上市,定价 40 万切入理想 L9 腹地。

后者的申报信息显示,车长拉伸至 4976mm,轴距达 3040mm,比现款 Y 多出 150mm,直接解决现款被诟病的 「后排小板凳」 痛点。

有趣的是,理想汽车 CEO 李想第一时间在微博喊话:「欢迎关注我们的 5 座车 i6!」 蔚来李斌则借势宣传乐道 L90。这种罕见的互动,暗示新势力已将战火烧到特斯拉最后的堡垒——高端纯电 SUV。

如果从 2021 年 Cybertruck 交付算起,特斯拉已四年未推出全新车型。

相比之下,同期比亚迪海豹、极氪 001、问界 M9 等产品完成两轮迭代。「马斯克把创新精力都分散到推特和火箭上了。」 独立汽车分析师张宇辰略带讽刺地说。当中国车企卷 800V 超充、城区 NOA 时,特斯拉的改款仅限增加续航、换装轮毂。

这种停滞在财报中已有预警。2024 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同比下跌 1.1%,是十年来首度负增长;2025 年上半年跌幅扩大至 13.3%。

尤其在欧洲,大众以 28.1% 的份额碾压特斯拉的第五名,奥迪也完成反超。

难怪,马斯克寄厚望于 「新车」E80。

但有接近特斯拉的业内观察人士却很不看好 E80 的前景:「这不是创新,而是断臂求生。至少在中国市场,有点危险。」

因为,降价后的 E80 将一头坠入中国车市最血腥的价格带:15—17 万元区间密集分布着比亚迪宋 PLUS DM-i、小鹏 G6、零跑 C11 等 12 款月销过万的 「地头蛇」,它们已构筑三重防线:

首先是配置碾压:同价位的极氪 7X 标配 5C 超充 (5 分钟补能 241km)+激光雷达,E80 仅支持 3C 充电,智驾硬件停留在 HW3.0;

其次是本土化体验:华为 ADS 3.0 已在全国 400 城开通无图智驾,小鹏 XNGP 能学习用户通勤路线——而特斯拉 FSD 连上海高架都未覆盖;

最后是隐形成本:目前,Model Y 年均保险费用比竞品高 18%,维修周期长 5 天,二手车残损率高出 10 个百分点。E80 也可照此推测。

另一方面,特斯拉在下沉市场的品牌光环似乎在消退。河南某三线城市汽贸城老板发现:「现在年轻人进门就问,有没有和小米一样的车,特斯拉标牌不如三年前好使了。」

这种认知转变直接反映在数据上:2024 年起小米汽车用户关注度反超特斯拉,差距持续拉大。

「特斯拉正在经历奢侈品牌大众化的经典阵痛。」清华大学汽车产业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指出。当 E80 年销目标锁定 50 万辆 (占特斯拉全球销量 35%),其用户画像已从 「年薪百万科技新贵」 转向 「月薪八千工薪族」。

这种转变撕裂着品牌价值。此前就有消息爆出,某高端小区物业最近拒绝 Model Y 进入地库,理由竟是 「怕拉低楼盘档次」。

而网约车公司批量采购订单 (占 E80 预估销量 15%)可能进一步削弱其消费属性。

回看特斯拉产品史,会发现一个危险的周期律:每款爆红车型后必伴随漫长空窗期。Model S(2012)到 Model 3(2017)间隔 5 年,Model 3 到 Model Y(2019)又隔 2 年——而 Model Y 之后,整整六年没有全新量产车。

这种断层正被对手疯狂利用。比亚迪 e 平台 3.0 实现充电 5 分钟续航 300 公里,华为 DriveONE 电驱系统功率密度比特斯拉高 27%。

甚至连成本控制这一特斯拉 「祖传优势」 也遭挑战。小米 SU7 采用一体化压铸后底板,零件数减少 40%,工时缩短 38%——效率反超特斯拉上海工厂。

分析师陈超认为,综合产能爬坡速度与竞争态势,E80 的销量前景很可能呈现三个可能路径:

一是,短期输血 (2025Q4—2026Q2):依托品牌余温,首年销量有望达 25—35 万辆,拉动特斯拉全球份额回升至 12%。但代价也很惨重:单车毛利可能降至 16%(现款 22%),汽车业务利润率被压缩至危险区间。

二是,中期胶着 (2026Q3 后):随着理想 L6(起售 25.98 万)、比亚迪海狮 07 杀入 20 万区间,E80 的配置劣势将被放大。奥纬咨询测算,其市场份额将在 2026 年底回落至 8%,接近现款低谷水平。

三是,长期困局 (2027 年后)若 FSD 本土化、4680 电池量产等战略节点延宕,特斯拉可能彻底沦为 「电动时代的大众」——规模犹在,但失去定价权和创新光环。

特斯拉的表现不佳的财报给同行们提供了一面镜子。某自主品牌战略部负责人向字母榜表示,目前看,特斯拉单品爆款模式失效了:Model Y 证明,没有车企能靠两款车通吃十年,快速迭代才能守住份额;而且,全球化也需本土化反哺,特斯拉在印度仍然依赖上海工厂出口,而比亚迪已在巴西建厂,更早布局区域供应链。

不过,多数从业者仍对特斯拉存有敬畏:「他们真正的护城河是制造革命。」就在财报发布当天,特斯拉上海工厂悄然下线第 800 万辆车。流水线末端的 LED 屏亮起一行字:「汽车终将消失,移动机器人永生。」

或许马斯克的预言终会实现,但眼下他必须先让投资人相信:那款 「减配版新车」 能带特斯拉熬过这个冬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作者:王子峰,编辑:王靖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