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_1]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
一个主导产业的兴衰,一场地缘局势的波动,一次国家战略的调整,都足以产生深远影响。
面对关税战、产业革命、内循环等大变局,哪些城市稳中有进,哪些城市掉队了?
一、TOP50 城市 GDP,谁进谁退?
这是 2025 年上半年主要城市 GDP 数据:
总体来看,十强城市仍旧保持不变,但广州开始触底反弹,与重庆差距收窄,而杭州对武汉的领先优势有所拉大。
在万亿城市中,宁波赶超天津,青岛逼近天津,两城与十强城市守门员的南京差距也在收窄,未来第 10 城之争仍存悬念。
四小省会中,济南、福州、合肥、西安差距仍未大幅拉开,几城的竞争仍是焦灼状态。新兴产业的成败,决定了未来。
而在 TOP30 城市中,温州、大连、徐州今明两年有望迈过万亿大关,温州或将先行一步。
在 TOP50 城市中,榆林、鄂尔多斯两大增长新星,罕见出现名义负增长,不复当初狂飙之势,鄂尔多斯退出 50 强之列。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名义增量、名义增速只有简单参考意义,不代表真实增长,因为没有扣除经济普查因素。
此前进行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新设虚拟租金,导致各大城市 GDP 普遍调增,个别城市大增数千亿元。
然而,由于各地市暂未公布季度普查 GDP,我们只能采取 「初核对初核」,导致名义增量普遍高估。
以上海为例,2025 年上半年名义增量 (含五普)高达 3876 亿元,如果扣除五普调增部分,实际增量为 1156 亿元,其他城市同理。
不过,国家及省级层面的季度普查数据都已发布。
根据 《GDP 增长第一省,又变了》 一文,各省名义增速普遍低于实际增速,这是 「通胀平减指数为负」 的体现。
所谓通胀平减指数,衡量 PPI(工业品价格)、CPI(消费品价格)带来的影响。
因此,各城市真正的名义增速,基本不会超过实际增速。
工业价格波动最大的资源型城市、工业大市,名义与实际增速的差距更大。
二、广州,终于触底反弹了
今年上半年,广州 GDP 为 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3.8%,相比一季度增长 0.8 个百分点,开启 V 型反转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时隔多个季度,广州外贸、消费、投资 「三驾马车」 全线飘红,工业增速时隔四个季度终于回正。
过去几年,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加之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产业的替代,广州两大支柱产业一度遭遇冲击。
事实上,除了两大支柱产业外,广州其他产业表现有声有色。
在消费驱动方面,广州上半年同比增长 5.9%,高出全省 2.4 个百分点,领跑于 5 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外贸方面,广州上半年出口同比大增 25.2%,创同期历史新高,虽然不乏抢出口抢转口因素,但外贸韧性得以体现。
在决胜未来的产业方面,广州虽然传统燃油车依旧低迷,但新能源汽车开始发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前沿赛道更呈现领跑之势。
这从主要工业品产量就可见一斑。
上半年,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 9.5%,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 17.1%,工业机器人增长 19%,民用无人机产量增 37.7%,液晶显示模组增长 1.5 倍。
在 《第四次城市大洗牌》 一文,我们说到决胜未来的三个万亿级大产业: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
广州的新能源汽车并未掉队,只是传统燃油车 「船大难掉头」,小鹏汽车等新势力发展势头良好。
低空经济领域,广州则是领跑者之一,正在形成全产业链优势,亿航智能、小鹏汇天、极飞科技、广汽飞行汽车等龙头企业汇聚。
人工智能方面,广州拥有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双重优势,坐拥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无人驾驶领域聚集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 AI 双雄。
当然,新兴产业从前瞻布局到形成规模效应还需要时间,但这足以说明,广州这些年并非一味坐等,而在积极转型。
何时重返 GDP 第四城,我们拭目以待。
三、南京、天津、宁波、青岛,谁是未来第 10 城?
自 2020 年首次赶超天津、跻身第 10 城以来,南京能否守住第 10 城就成为每年绕不开的争议。
最初的竞争者是天津,而最新的竞争者则是宁波、青岛,而宁波离南京只有一步之遥。
目前,宁波已经站稳了第 11 城。自去年 GDP 赶超天津之后,今年上半年领先优势有所扩大。
同时,作为北方第三城的青岛,与天津的差距有所收窄,未来有望挑战北方第二城之位。
宁波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两个层面,但未来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一是宁波舟山港的区位优势,作为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第二大港,为宁波带来巨大的外贸优势。
二是民营经济的增长韧性,大量 「隐形冠军」 的存在,壮大了宁波制造的力量。
数据显示,宁波累计拥有单项冠军企业 674 家,其中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 104 家,超过深圳、上海、苏州,位居全国第一。
隐忧在于,关税战之下,外向度越高,不确定性越大。
根据 《这是最依赖外贸的城市》,宁波外贸依存度高达 80%,在主要城市中仅次于金华、深圳、东莞、厦门、苏州。
当前,关税战虽然迎来中场休息,冲击远远不及预期,但一切仍悬而未决,外贸注定难以风平浪静。
外贸城市何以迎难而上,是对所有沿海经济大市的共同考验。
四、人均 GDP 最高的两座城市,为何负增长了?
榆林、鄂尔多斯两座明星城市,名义 GDP 双双负增长,名义增速大幅跑输实际增速。
作为名副其实的 「煤城」,榆林、鄂尔多斯原煤产量雄居前二,煤炭产业都是最大支柱。
煤炭属于典型的黑金经济,产量极为庞大,产值极其可观,很容易带动 GDP 做大做强,人均 GDP 更是随之而飙升。
2024 年,鄂尔多斯人均 GDP 高达 28.9 万,位居全国第一。榆林也达到 20.9 万元,比京沪齐头并进 (参阅《最富的省,绷不住了》)。
然而,人均 GDP 不等于人均收入。
采矿创造的收入,更多体现在政府税收、企业利润层面,能惠及普通劳动者的相对有限。
过去几年,全球地缘持续动荡,大宗商品价格一路飙升,榆林、鄂尔多斯 GDP 狂飙突进,一路赶超洛阳、襄阳,榆林更晋级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
然而,去年以来,能源价格及工业品价格开始走低,今年上半年动力煤价格触及 5 年低点,焦煤和焦炭价格创下 8 年来的新低。
这意味着,即使两城煤炭产量依旧保持高增长,但由于价格下降,总收入势必随之而下降,名义 GDP 不及预期。
产量的增长,可用实际增速来衡量。而总收入的变化,接近于名义增速。
产量增长而价格收缩,名义增速自然大幅落后于实际增速。
这种局面,再次凸显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单一产业的短板,一旦市场波动,经济就要随之而震荡。
因此,在 「黑金经济」 之外,更要积极培育多元产业。榆林的煤化工产业,鄂尔多斯的光伏、风电产业都被寄予厚望。
不只是资源型城市,超大特大城市也是如此。
面对越来越不确定性的未来,培育多元产业,做强经济韧性,对冲外在风险,都是当务之急。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