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定焦 One,作者 | 王璐,编辑 | 魏佳
多次跳票后,GPT-5 终于亮相。
美国西部时间 8 月 7 日 (北京时间 8 月 8 日凌晨),明星 AI 创业公司 OpenAI 发布了新一代大模型 GPT-5,并向所有用户开放使用,包括免费用户。
这是 OpenAI 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一次升级,其 CEO 萨姆·奥特曼 (Sam Altman) 在发布会上宣称,GPT-5 的能力已从 「大学生水平」 跃升至 「博士级专家」,并强调该模型在综合能力上已达到全球最高。
这次发布会的关键词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词:「专业」 和 「聪明」。「专业」 体现在它在健康、编程、教育等多个场景中展示了更强的能力,同时降低幻觉率,提升了可靠性;「聪明」 则主要是它首次采用集成架构,GPT-5 能够根据用户指令的复杂度,自动调用最合适的模型,无需用户手动切换,并支持更多个性化功能。
然而,外界反馈却较为平淡,部分用户和从业者认为,GPT-5「缺乏惊喜」。
这一方面是因为此前版本发布频繁,预期被不断拉高。
AI 从业者云中江树在发布会前便对 GPT-5 持观望态度,因为从过去几轮 GPT 的升级来看,实际表现往往低于宣传,但仍期待它这次能在推理和编程上带来突破,真正拓宽应用场景。
然而从目前来看,业界公认在推理能力上领先的模型仍是 GPT-o 系列和 DeepSeek-R1。GPT-5 的进步更多是对既有能力的优化,而非质的飞跃。
另一方面,尽管 GPT-5 降低了幻觉率,但发布会上出现的两处低级错误仍然引发争议。
一是它在解释伯努利效应时,错误地采用了被主流物理学教材已经证伪的 「等时通过理论」,「博士级 AI」 居然讲错高中物理。二是在制作图表时,GPT-5 某项评分 (52.8) 明明低于 o3 模型 (69.1),对应的柱状图却显示更高,这也让外界怀疑 GPT-5 的能力被夸大了。
GPT-5 的真正实力到底如何?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神级」GPT-5,真的强吗?
发布会开场,萨姆·奥特曼便高赞 GPT-5 的强大,强调其相较前代模型已经发生质变。他表示,如果 GPT-4 像是和一位大学生进行交谈,GPT-5 则接近于博士级别专家。
为了证明这一点,OpenAI 公布了 Artificial Analysis 全套基准测试结果。数据显示,GPT-5(high) 达到 68 分,位列第一。GPT-5(medium)67 分,与 xAI 的 Grok 4 并列第二,而 DeepSeek R1 是 65 分,排在其后。
这些数字表明,GPT-5 在速度、可靠性和准确性上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尤其在复杂推理、编程、医疗健康等领域表现突出。
例如,在医学领域,GPT-5 展示了对患者检查报告和各种医学术语的理解能力,还以此为基础提醒患者需要向医生咨询哪些问题,上下文理解与知识应用能力远高于之前的 GPT-4。
除了更加 「专业」,在使用体验上,GPT-5 变得更聪明了。
最大的改变是,OpenAI 采用了集成架构,首次将大语言模型 GPT 系列和推理模型 o 系列融合。这意味着,GPT-5 能够根据用户指令的复杂度,自主选择并调用最合适的模型,不再需要用户手动切换。
具体来说,GPT 系列是 OpenAI 最早构建的模型体系,聚焦自然语言处理、对话系统与文本生成,o 系列是 OpenAI 于 2023 年新设立的模型家族,聚焦结构化推理能力,强调模型的逻辑、分析、工具调用能力。o3 被视为 OpenAI 最强大的推理模型。
此外,GPT-5 还变得更像人。
一方面支持定制语音、语速调节等个性化功能,语音效果已十分接近真人,另一方面具备 「助理」 功能,比如链接谷歌日历、Gmail 等工具,自动识别未回复邮件、生成待办事项,提升使用者工作效率。
石榴数字人创始人沈仁奎评价,GPT-5 在多模态与工具整合上的升级,能显著提升实用性和交互体验 。其实时交互模型与深度推理模型之间的融合也更成熟,模型角色划分清晰,还具备长期记忆用户信息,能为用户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体验。
他认为,GPT-5 的 「模型群+路由系统 (判断问题难度从而自动调用最合适的模型)」 架构设计很值得借鉴,有助于大模型在不同任务之间智能调度与资源优化。
目前,GPT-5 已经面向免费、Plus、Pro 等用户开放,对企业和教育用户下周开放,按照企业级套餐计费。免费用户使用有额度限制,付费用户中,Plus 用户可以获得更高的使用额度,Pro 用户可专属访问 GPT-5 Pro,区别在于推理能力更强、响应更加快速。
发布会后,行业最关心的三个问题
本次发布会后,「定焦 One」 和几位资深从业者聊了聊,他们最关注 GPT-5 的三大变化。
一是幻觉率降低。
「幻觉」 是指大模型编造虚假信息,幻觉率越低,说明准确性越高,大模型越可靠。
披露的数据表明,GPT-5 在多个使用场景下的幻觉率相比前代模型有所下降。比如在联网搜索模式下,GPT-5 的幻觉率比 GPT-4o 低约 45%,而在深度思考模式下,幻觉率比 o3 低约 80%。
这意味着,其在回答准确性、逻辑一致性等方面有所提升,更适用于医疗、法律等对信息真实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
幻觉率的降低与多方面因素有关,这种改进背后,是训练数据、模型架构与推理策略的协同优化。
二是价格更具性价比。
GPT-5 包含 GPT-5、GPT-5 mini、GPT-5 nano 三个模型,API 调用价格分层设置,最低的是 GPT-5 nano,每百万输入 token 为 0.05 美元、输出为 0.40 美元,比 GPT-4 最便宜的模型还要低。相比老对手也有很大优势,GPT-5 的调用费仅为 Claude Opus 4 的十二分之一。
这对于中小企业与开发者而言,意味着更低的试错成本与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最后是在编程领域的突破。
这也是发布会上的重中之重,OpenAI 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强调 GPT-5 的编程实力,官方称其为 「迄今为止最强大的编程模型 「。在现场演示中,GPT-5 仅凭一句提示词,就创建出网站、应用程序 App 和游戏,并支持复杂前端开发和大型代码库调试以及修复 bug 等功能。
OpenAI 甚至还邀请了被称为最强 AI 编程工具之一 Cursor 背后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在现场演示修复 bug。Cursor 方面表示,GPT-5 已经是 Cursor 用户的新用户默认选项。
从基准测试数据来看,GPT-5 的表现同样领先。在 SWE-bench Verified(评估 AI 编程能力) 中,GPT-5 思考后首次尝试的准确率达 74.9%,高于 GPT-o3 的 69.1% 和 GPT-4o 的 30.8,也领先于竞争对手 Anthropic 最新推出的 Claude Opus 4.1 和谷歌 DeepMind 的 Gemini 2.5 Pro。
云中江树告诉 「定焦 One」,大模型的编程能力之所以备受重视,是因为各大厂商都认可,在 AI 大模型训练中,最好的数据是形式化的数学语言,代码数据高度结构化、结果可验证、逻辑性强,是最具价值的语料类型。
一位从业者分析,采用分阶段、分领域的渐进式研究策略,能显著提升模型的综合性能。他还以 DeepSeek 的诞生过程为例,它先进行数学相关任务的专项研究,接着进行代码生成与理解任务的研究,最后应用到通用模型,最终出现了 DeepSeek-R1。
「这种路径能有效提升模型的逻辑推理和结构化思维能力。目前,国际科技巨头以及国内领先的 AI 研究机构,都在采用类似的渐进式策略。」 这位从业者表示。
目前来看,GPT-5 在编程能力上的提升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垂直领域适配、工具调用效率上还有提升空间。
一位软件工程师表示,相比 Anthropic 的 Claude、亚马逊的 CodeWhisperer 等垂直领域的 AI 编程工具,GPT-5 对特定技术栈的适配性可能存在不足。他觉得,GPT-5 的优势在于通用性,而非专业编程。
此外,在使用体验上,用户反馈也出现分化。有开发者称 GPT-5 生成效果惊艳,有人却遇到了 「生成网页无法点击、代码无法运行 「等问题,生成效果很不稳定。这也说明,尽管 GPT-5 在编程能力上取得突破,仍需时间和反馈不断迭代完善。
技术不算质变,但能推动 AI 商业化
尽管 GPT-5 实现了多维度的升级,但多位从业者认为,这更像是一次架构与工程优化升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代际跃迁。
从产品实际表现来看,GPT-5 仍存在不少短板。
比如发布会上,它在回答伯努利效应解释等复杂科学问题,便暴露出了 AI 惯有的缺陷,在推理时只注重统计关联,而不理解内容本质。在生成图表时,还出现了 52.8 分的柱状图比 69.1 分更高的明显错误。尽管萨姆·奥特曼随后公开回应,暗示可能是 AI 尚未完全掌握 PPT 制作技巧,但还是引发外界对 GPT-5 能力的怀疑。
多位从业者认为,萨姆·奥特曼宣称的 「博士级专家」 能力,更像是场景化性能的堆砌,而非大模型认知能力有了突破,这与其前期过度宣传的 「神级能力」 存在很大差距。这也导致外界对本次 GPT-5 的评价一般。
不过,沈仁奎指出,虽然 GPT-5 并非是全行业颠覆式的升级,但在推动 AI 商业化上的作用不容低估。尤其是开放 API,为企业提供了极低门槛的接入方式,可能会成为许多企业快速部署 AI 能力的 「加速器」。
他观察到,目前一些垂直类企业,比如医药、生物科技等领域的企业以及 Uber、Salesforce 等已部署 GPT-5,应用于科研分析、客户服务与运营决策等环节。在部分新兴工具平台,比如 Cursor、Windsurf 等开发平台也已集成 GPT-5,来改善自身的编程效率与智能交互体验。企业们愿意积极拥抱 GPT-5,除了其能力有所升级外,也在于 「白菜价」 的 API 策略。
他认为三类企业会率先吃到 GPT-5 的红利,第一类为软件开发平台,利用 GPT-5 自动代码生成、调试与工具链集成,提升开发效率;第二类是专注于知识管理与决策系统的公司,GPT-5 能快速深入并解决金融、医药、法律等需复杂推理与辅助决策的场景;还有消费级智能服务类企业,它们涉及大量写作助手、学习平台与跨媒体内容创作服务,可借助 GPT-5 的多模态与个性化提升使用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 这次还打起了 ToG 的主意。它与美国总务管理局进行合作,在未来 12 个月里,ChatGPT 企业版将对美国联邦政府开放,每个机构只需要支付 1 美元,所有员工便可无限制使用 OpenAI 的前沿大模型技术。
OpenAI 的以上种种动作,展现出借着 GPT-5 从 「平台工具」 加速向 「社会基础设施」 转型的野心。即便其能力未达 「神级」,但其所激发的商业潜力和行业联动效应,仍可能在未来掀起一波新的 AI 应用高潮。
某种意义上,GPT-5 带来的最大改变,或许不是模型本身,而是它所触发的生态。AI 的战争,已经从模型能力比拼,走向基础能力与商业落地的全面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