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通过星巴克把 「品牌」 这事儿再聊一聊,「品牌」 真不是只靠公关、营销就能有的东西。
你看人家星巴克,营销费用那么低、从来不做广告,依然阻挡不了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品牌」。
资料越看越多,兴趣越扒越有,看各大媒体都把星巴克塑造成被瑞幸打趴、被迫卖身的故事,忍不住想说点自己的看法:
(1) 星巴克不是一个咖啡品牌,不要把它和瑞幸放在同一角度对比。
按照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说法,星巴克的 「竞对」 更贴切的参照物是大大小小的城市公共书店、茶楼、能坐一下午的网红店。
(2) 星巴克今天的处境一方面是没留意时代的变化,大意了 (或者它本身也没那么了解中国市场);二是 「走得太远,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如果早早在 「体验」 和 「社交空间」 这两个维度上下功夫,可能不至于到今天。
(3)「被瑞幸打败」「被迫卖身」 那是媒体和看客的视角。对于企业来说,「这事儿还能不能干?能干要怎么干?」 是唯一需要关注的问题。
星巴克向来 「搞得定就自己上,搞不定就找个人替自己上」,这不是它的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在商业世界里,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至于它在中国市场犯的三个战略错误,请听我慢慢分析。
「我们从来不卖咖啡」
标题,是我模拟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写的。
虽然各大媒体、券商都把星巴克作为咖啡行业的巨头、分析它在咖啡行业的占比、市场份额、竞争对手。
但在霍华德眼里,星巴克可能从来不是一个咖啡品牌,而是一个生活方式品牌 (站在创业者的角度,这决定了这家公司怎么思考自己的战略和战术)。
在其自传 《将心注入》 中,霍华德如此描述星巴克现在这种形态的灵感来源:
咖啡师 「愉快地和我打招呼」、「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周围是动人的音乐"、」 意大利歌剧正在上演」……
霍华德 「全身都为之震撼」,感受到的是 「存在几个世纪的咖啡精神」。
17 世纪,咖啡馆在伦敦被称为 「便士大学」,因为众多皇家学会成员、前沿学者没事儿就聚在咖啡馆高谈阔论,普通市民只要花 1 便士买杯咖啡就能在这里听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政治思潮。
18 世纪,卢梭、伏尔泰、狄德罗聚集在咖啡馆讨论自由和民主,一个平民律师在咖啡馆里振臂一呼,直接鼓舞上万名巴黎市民攻进了巴士底狱,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开端。
牛顿的 《原理》、亚当·斯密的 《国富论》、萨特的 《存在与虚无》、波伏娃的 《第二性》……欧洲诸多理论著作、文学瑰宝都是在咖啡馆里写出来的。
那会儿美国还是速溶咖啡和罐装咖啡的天下,关于 「线下空间+饮品」,晚上有小酒馆,白天呢?正好早 c 晚 a 啊。
霍华德这就回去忙活去了。
中间的过程自是艰难曲折,但从结果看大获全胜。
1992 年星巴克在纳斯达克上市,市盈率高达 60 倍以上,远超当时餐饮企业平均 15~20 倍的市盈率。
有人质疑其估值脱离餐饮企业基本面,但霍华德早就说了,「我们并不是在从事咖啡业,我们是在经营顾客的生活,咖啡只是提供服务而已。」
「卖咖啡」 和 「经营生活」 的区别在于:一个追求极致的 「销售效率」,把咖啡更快卖出去,一个通过种种细节塑造某种 「氛围感」,让消费者为整体 「气氛」 买单;一个属于零售经济,一个属于体验经济。
前者如瑞幸,如其联合创始人郭瑾一在公开分享中提到的,「我们的战略就是牢牢聚焦在咖啡上,投资、投入全都围绕着咖啡。」
无论是技术驱动,还是创意营销,甚至是 9.9 的低价,本质都是提高咖啡销售的效率。
星巴克不同。
咖啡、服务、惬意的环境,「打包」 构成了一个最终的 「产品」,消费者看似是为咖啡付费,本质是为这个无形的 「产品」 付费。(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过,做品牌首先要知道消费者到底为什么付费,知道了这个才能决定后面能不能赚钱)
换句话说,30 多块钱一杯的咖啡,既包含了咖啡本身的费用,也包括了 「空间」 的使用权和 「氛围」 的享受权。
星巴克如果早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以同样的价格上外卖,众多品牌都知道线上要比线下卖得便宜点,星巴克却没想到。
这是星巴克在中国犯的第一个战略错误。
「东风」 降速,它在提速
初入中国,星巴克异常谨慎。
因为不确定爱喝茶的中国人会不会喝咖啡,星巴克先找人打了个前哨——嗅觉灵敏的台湾商人孙大伟拿到了星巴克在北方地区的代理权,于 1999 年在国贸开了第一家店。
星巴克不出资、不占股、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只收钱 (品牌授权费)。
不得不说,强大的品牌力确实是一种资产。
开业当天,热闹非凡。后续,星巴克又陆续把华东、华南的代理权分别给了台湾统一集团和香港美心集团。
这些合作方,都是深耕本地市场多年、有丰富的线下经营经验、布局广泛且能和星巴克产生业务协同者。
1999 年正好是中国经济起飞的前夜,WTO 即将加入,申奥快要成功,人均可支配收入马上突破万元大关。年轻的中国消费者积极拥抱世界,代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品牌赚得盆满钵满。
星巴克也不例外:北方代理公司利润连年倍增,新店 1~2 月就能回本;上海创下星巴克全球最快盈利记录;华南区稍逊,可能跟广东人习惯 「茶楼社交」 有关。
在解除了外商独资的限制后,2005 年,星巴克迫不及待开始了直营业务,并逐步买回了三大代理公司的股权和代理权。
此后的 10 年,星巴克一路狂奔。
至 2017 年,星巴克在中国开了 3300 多家店,覆盖中国 65% 的城市。新开门店首年现金利润率 36.6%,投资回报率高达 86%。
一句话,赚钱像呼吸一样简单。
2018 年,星巴克首次将全球投资者交流大会放在中国召开,并放出豪言:2022 年中国门店数量将翻倍到 6000 家!
18 年是什么时候?「消费降级」 成为年度热词、中美贸易战正式 「开打」、房地产泡沫位于巅峰,「中产返贫」 马上到来。
曾经搭载星巴克急速狂奔的 「时代列车」 已经转向了,星巴克却浑然不知,还招呼一家老小快上车。
这是星巴克在中国犯的第二个战略错误——市场环境变了,它还在蒙眼狂奔。
从财报看,2018 年星巴克在中国已经出现颓势了:大陆及港澳地区同店增长首次为负,营业利润率降到了 19%,同比下降了 7 个百分点。
对于这些问题,星巴克只有一个解决方案——扩张、扩张、还是扩张。
对于星巴克这个表现,我都有点怀疑它是不是有点 「错把平台当能力」 了。在华 20 年的高速增长,它到底是有两把真刷子,还是恰好踩中了风口?
可惜,扩张目标还没达成,疫情来了。
老外不懂中国
疫情之后,星巴克满心满眼等待复苏,但现实更加残酷:消费者的钱包捂得更紧,9.9 的咖啡占据了都市牛马的心,线下消费持续萎缩,商场空置率却不断攀升。
CEO 无奈承认——星巴克在华复苏情况只有预期一半。
这个时候,星巴克最应该停下来认真想一想,市场变了,客户变了,星巴克要怎么变,才能继续给客户提供超预期的体验。
但偏偏,他们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法——继续扩张,并把重心放在了县城等下沉市场。
下沉市场是个富矿,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里面掘金。
京东折过、贝壳折过,奈雪、喜茶都折过,你一个老外怎么就觉得自己能赚到钱?
星巴克当前的门店业态是为城市中产服务的,舒缓的音乐、柔和的灯光,对价格没那么敏感的城市工作者可以在里面坐一下午,看书、工作、发呆。
县城的社交氛围是嘈杂的、喧嚣的、热火沸腾的,中年男人在棋牌室喝茶、聊天、打牌,年轻的学生周末聚在商业中心网红店聊天、拼桌打游戏。
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基数可以支撑一定数量的中产阶级走进星巴克。到了县城,星巴克就只能和蜜雪冰城、瑞幸以及当地网红店抢人。
你抢得过吗?人家才卖 9.9。
这是星巴克在中国犯的第三个战略错误——过于关注业绩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忘了最根本的问题,「我的客户是谁?我怎么给他提供超预期的服务?」
每天一杯 9.9 的咖啡消费者和花 30 多块钱走进咖啡厅待一下午的显然不是一拨人,星巴克到底想抓住谁的心?
从其现有的动作看,它显然还没想清楚。
更关键的是,星巴克忘了自己是怎么起家的了。
在 《将心注入》 这本书中,霍华德讲述了成立初期,他们怎么站在店里细致观察每个消费者的下单习惯以调整产品、怎么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差异调整门店入口位置。
无数个细节和口碑成就了辉煌时期的星巴克,现在更多是对业绩的渴望和追逐。
外卖平台上,星巴克把咖啡降到了十几块钱,但必须一次买两杯才能配送,谁一口气喝两杯咖啡?
霍华德一直强调,星巴克的制胜法宝是为用户提供 「超预期的体验」,现在他们丢了自己的法宝,亦步亦趋跟在了瑞幸的后面。
结语
星巴克的三个战略错误,一个关乎产品定价、一个关乎市场判断,还有一个最致命——丧失了对目标客户的精准洞察和理解。
这三个错误,逻辑简单,实操复杂,真正考验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星巴克来说,如果真的难以理解中国市场,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寻找属地化的盟友不失为更好的选择。
刚进入中国时,星巴克刚好赶上最好的时候,乘坐时代的东风迅速成长。现在东风失速,星巴克在中国的挑战才真正开始。
参考资料
[1] 星巴克:投资于员工的品牌赢家,新浪科技
[2] 将心注入,霍华德. 舒尔茨
[3] 咖啡馆也许比你想象的更重要:咖啡馆的前世今生,澎湃新闻
[4] 最彻底复盘:瑞幸的四年到底如何翻身?经纬创投
[5] 1987-1997:星巴克咖啡帝国的崛起之路,投资人黄海
[6] 星巴克出海之路:「一切与咖啡无关」,天顺财经
[7] 新消费研究之咖啡系列报告四:复盘星巴克中国,VS 瑞幸和 Manner,平安证券
[8] 央视曝光星巴克在华暴利内幕:成本更低 价格却更贵,中国经济网
[9] 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22.8 倍,中国经济网
[10] 星巴克市值突破千亿美金,在中国每 15 小时开一家新店,天下网商
[11] 「十三五」 时期经济波动态势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
[12] 星巴克降价后,CEO 首度回应咖啡价格战,每日食品网
[13] 在北大光华与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围炉夜话,北大新闻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丘山,作者:王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