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融中财经
最沉默的玩家,砸下最狠的一刀。
融资大战上,有人喊到声嘶力竭,有人挥舞着支票冲向桌前,一票豪门拼了命往里挤,而在角落里,一个几乎没人注意的基金经理,只是安静地签下了数字:28 亿美元。
8 月 1 日,OpenAI 新一轮融资的结果提前曝光:估值 3000 亿美元,本阶段已募集 83 亿美元,而这张 28 亿的最大支票,来自一家你可能从未听过名字的投资机构——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龙舟投资)。
这样的大额投资极为罕见,直接让 Dragoneer 超过了黑石、a16z、红杉、老虎环球等一众明星基金的投资额。更戏剧性的是,它既不是 OpenAI 过去的老朋友,也不是抢着押注 AI 早期风口的“ 赌徒”,而是一家始终低调、行事克制、主打成长投资的“ 另类” 硅谷基金。
眼下,ChatGPT-5 已进入上线倒计时,OpenAI 正与 Anthropic 短兵相接,创始人 Sam Altman 还在为摆脱微软的“ 股权纠缠” 暗自发力—— 就在这场 AI 巨头的角力赛白热化时,这家表面平静的基金,正悄悄改写着硅谷最新的 AI 版图。
它既不属于早期风投,也不是科技巨头,却一跃成为了硅谷 AI 牌桌上本轮的最大赢家。
OpenAI 估值 3000 亿刀融资,“ 控制权之争” 成隐线
OpenAI 这轮融资本身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OpenAI 此次新融资共计 83 亿美元,是由软银主导的一个约 400 亿美元融资计划中的一环,软银承诺提供其中至多 300 亿美元的支持,而本轮出资最多的 Dragoneer 与软银是老朋友,2017 年软银联合 Dragoneer 等财团斥资 80 亿美元从二级市场购入 Uber 股份。
随着 Dragoneer 大手笔的投资浮出水面,这家惯于“ 潜伏” 的基金终于被聚光灯捕捉到了身影。此前,它已默默押中过 Airbnb、Spotify、Uber 等明星公司,却极少出现在媒体头条。这一次,Dragoneer 将 28 亿美元投向 OpenAI,基于公开 AUM 和媒体披露投资额推算,这笔资金相当于 Dragoneer 全部资金规模的十分之一左右。
不出所料,这轮融资引发了部分早期投资者的不满,因为他们正在被“ 边缘化”——OpenAI 筹谋腾出空间给更大的资本玩家。
从公开信息看,OpenAI 此轮融资后估值达 3000 亿美元,仅次于字节跳动,成为全球第二大未上市公司 (仅按单一业务估值计)。其商业变现速度同样惊人——OpenAI 在 2024 年底已实现年化营收约 120 亿美元,ChatGPT 周活 7 亿用户。
但繁荣的表面下,OpenAI 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权力结构困局。
一方面,根据双方协议,微软持有 OpenAI 部分股权,并能分享 OpenAI 未来一定比例的营收。这种深度绑定为 OpenAI 提供了发展燃料,但也令其在战略上受制于人。如今 OpenAI 野心勃勃地谋划重组,成为真正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并最终上市 (IPO),就必须在所有权和收益分配上重新洗牌。据纽约时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OpenAI 正在与微软谈判,目标是将给微软的营收分成比例从现在的 20% 降至约 10%。
另一方面,Sam Altman 试图维持“ 非营利机构+营利子公司” 的治理结构,使其既能吸引资本,又能维持开发通用人工智能 (AGI)。
与此同时,Anthropic 则借助 Amazon(40 亿美元)、Google(20 亿美元) 的巨额投资迅速崛起,成为 OpenAI 最危险的“ 同门对手”。就在近期,Anthropic 正在寻求由 Iconiq Capital 领投的新一轮融资,目标估值或将高达 1700 亿美元。8 月 2 日,Anthropic 刚刚关闭了 OpenAI 对 Claude 模型的访问权限,原因是后者被指用 Claude 测试 GPT-5,踩了“ 不得用于竞争” 的红线。
面对这场 OpenAI 融资混战和更广泛的 AI 赛道竞争,Dragoneer 选择“ 安静潜伏、精准捕猎”,不做第一个入局者,但会在机会被验证后,果断押下最重的筹码。
谁是 Dragoneer?从阿里、字节到 OpenAI,低调拿下大杀器
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 成立于 2012 年,总部位于旧金山,由 Marc Stad 创办。起初,它主要专注于科技与消费领域的二级市场投资,后来逐步切入一级市场,转向“ 成长型投资”(Growth Equity),重点寻找已经验证过商业模式、正处于加速扩张阶段的公司。
在硅谷,Dragoneer 的名字足够低调;而它在刚刚成立两年之际,竟然就在中国悄悄布局,投资了多家后来成为行业巨头的企业。
2014 年,在阿里巴巴赴美 IPO 前夕,Dragoneer 投资了它。彼时,阿里正处于全球资本追逐的焦点,IPO 后很快跻身全球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2016 年,Dragoneer 参与了字节跳动的美元融资,与多家国际投资机构共同押注这一内容平台。几年后,抖音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张,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短视频应用之一。
2021 年,Dragoneer 作为基石投资人参与涂鸦智能纽交所 IPO,认购 5 亿美元 ADS。这家全球物联网云平台龙头通过 AIoT 技术连接超上亿台设备,其平台支持开发者快速集成 AI 功能,例如 2025 年推出的 Tuya.AI 引擎可 10 分钟实现设备 AI 化。Dragoneer 的投资延续了“ 成熟阶段大额切入” 的风格,瞄准涂鸦智能在物联网与 AI 融合领域的规模化潜力。
在中国市场,Dragoneer 的策略与其全球打法一致—— 不追逐最早期的项目,而是在企业商业模式成熟、进入规模化阶段时出手,以较大金额切入并持有到合适的退出时机。
在全球范围内,Dragoneer 也押注过 Airbnb、Spotify、Uber、DoorDash、Canva、Snowflake、Slack 等知名企业。截至 2024 年底,其管理资产规模超过 240 亿美元,已投资超 120 家科技与消费领域的公司。
早在 2014 年酒店民宿共享经济方兴未艾之际,Dragoneer 参与了 Airbnb 的 D 轮融资。当时 Airbnb 估值约为 100 亿美元,Dragoneer 投入了约 7500 万美元,占当轮融资总额 4.75 亿美元中一定的比例。彼时不少人质疑 Airbnb 估值偏高,但 Dragoneer 看好其颠覆传统酒店业的潜力,坚持押注,这笔投资最终在 2020 年 Airbnb 上市时获得了巨大回报。可以说,Dragoneer 凭借对共享经济模式的前瞻判断,成功捕获了一只腾飞的独角兽。
2018 年,网约车巨头 Uber 因内部治理和监管问题估值受挫之际,Dragoneer 看准机会,参与到软银牵头的一项投资中。当时软银联合 Dragoneer 等财团斥资 80 亿美元从二级市场购入 Uber 大量股份,Uber 当时的估值为 480 亿美元。仅一年多,Uber 于 2019 年 IPO。尽管 Uber 上市后股价走势波折,但 Dragoneer 早期切入的仓位足以保障其获利离场。
上述案例只是冰山一角。Dragoneer 的投资组合横跨美洲和亚洲多地,涵盖科技互联网、企业软件、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它的独角兽清单上还包括:协同办公软件 Slack(已被 Salesforce 收购)、游戏引擎平台 Roblox(Dragoneer 在其 IPO 前夕参与了 5.2 亿美元的融资,助推其上市)、印度电商 Flipkart、拉美支付巨头 Nubank、云数据公司 Snowflake 等。这些投资无一不是各自领域的翘楚。
Dragoneer 并不追求对被投公司的控制权,而更看重以财务投资人身份分享成长曲线的最大斜率。等到这些公司 IPO 或被并购达到价值峰值时,Dragoneer 常常适时退出,实现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Dragoneer 善于灵活投资。它并非总是通过常规的增发轮进入公司股权,有时也会采用二级市场购股或可转债的方式。例如上述的 Uber 案例即属于二级市场受让股份。这种灵活性使 Dragoneer 能在错过某些公司的早期融资后,通过非传统渠道拿到份额。
此外,Dragoneer 对退出时机也拿捏精准。以 Airbnb 为例,Dragoneer 在其 IPO 后不久便逐步减持兑现,避开了之后疫情期间 Airbnb 股价的大幅波动,从而锁定收益。Uber 上市后业绩起伏,Dragoneer 亦没有长留纠缠,而是在适当时候退出或减仓。
快进快出、注重流动性是 Dragoneer 区别于耐心长期 VC 的特征之一,更贴近对冲基金或“ 跨界基金” 的风格。
总之,从历史投资记录可以看出,Dragoneer 之所以是“ 硅谷最敏锐的资本猎手”,正是因为它总能以敏锐的洞察捕捉到那些注定改变格局的公司,并在恰当的时机出手“ 捕猎”。这次它押中 OpenAI,看似激进却与其一贯的打法一脉相承:当 AI 领域的王者已经显现,Dragoneer 绝不会错过成为“ 王者背后资本” 的机会。
硅谷低调投资家的隐者之道
Dragoneer 的低调风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的创始人 Marc Stad。
这位 40 多岁的掌舵者,履历看似是华尔街的标准配置:哈佛大学本科,麦肯锡商业分析师起步,后在波士顿私募基金 Parthenon Capital 和 TPG 资本担任投资经理,深度参与大型基金运作与并购交易;2006 年进入斯坦福商学院读 MBA,巩固了硅谷人脉。
但与传统精英不同,研究生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做投行或 VC 合伙人,而是加入家族办公室圣巴巴拉投资集团 (IGSB),同时深耕一级与二级市场—— 这份经历让他的履历少了几分“ 精英主义” 光环,多了几分实用主义。
2012 年,30 多岁的 Stad 创立 Dragoneer,将其总部建在了旧金山,定位为“ 长期导向的成长型投资机构”。他推崇的“ 投研驱动” 理念早已刻进了公司的 DNA—— 要像做公募分析一样跑模型,哪怕是成长企业也要算清盈利路径和风险边界。
Dragoneer 的“ 隐者之道”,首先体现在资金根基上。它不依赖个人 LP 或基金中的基金 (FOF),而是锁定大学捐赠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和富豪家族办公室等长线资金。这些 LP 对回报周期的要求更有弹性,更是让 Dragoneer 手握超过 170 亿美元“ 长期资本”,得以耐心等待最佳投资窗口。这与 Stad“ 宁愿让成功说话” 的沉稳性格完美契合,也赋予了它在后期阶段巨额押注的底气。
其次是跨越公私市场的“ 双栖” 能力。Dragoneer 既有针对上市公司 (尤其是科技领域) 的公开市场基金,也有投资未上市公司的私募成长基金。这种布局让它能先在公开市场跟踪行业与公司走势,再通过私募渠道参与后期融资甚至 Pre-IPO,相当于将对冲基金的投研功力嫁接到一级市场,在判断公司成熟度和估值合理性上更有把握—— 这恰是 Stad 在先前的工作中积累的跨界经验的延伸。
灵活的参与方式更显其“ 隐者” 智慧。当优质项目不开放新股权融资时,它会通过收购老股东股份 (二级交易) 或提供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曲线入股,这让它成功入局 Slack、字节跳动等“ 股东已满” 的明星公司。
而在投资姿态上,Dragoneer 延续了 Stad“ 不干涉、不添乱” 的风格:不求控股与董事会席位,只在需要时提供资金与资源,这种“ 做朋友,不做老板” 的姿态,让创始人和早期 VC 更愿意接纳它后期“ 搭车” 的行为,比如投资 Airbnb、DoorDash 时,它虽不占董事会席位,但仍能通过信任关系分享成果。
Gragoneer 团队风格则将“ 低调” 发挥到了极致。Stad 极少接受采访,官网团队介绍长期只有几行字,整个不到 80 人的团队埋头研究,交易落地前绝不走漏风声。这种低调反而成了武器:减少外界揣测,竞争项目时更能出其不意。
有趣的是,尽管自敛锋芒,Dragoneer 的战绩却早已声名在外——Snowflake IPO 前最后一轮,它以 120 亿美元估值入场,一年后市值翻了超三倍;Databricks、Canva、字节跳动等项目中,它作为早期非主导股东,却拿下优先分红权和高流动性认购条款。很多被投企业更以拿到它的投资为荣,颇似硅谷的“ 伯克希尔· 哈撒韦”。
Stad 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在“ 华尔街的理性” 与“ 硅谷的感性” 间自如切换:既能打动大学捐赠基金理事会,也能与创业公司 CEO 打成一片。这种特质也体现在 Dragoneer 对 AI 的布局上—— 早在数年前,它就留意了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影响,投资的 Snowflake、UiPath、Datadog 等公司均有布局 AI 领域。与很多先投大模型再投 AI 应用的公司不同,过去它更偏好“AI 应用”,而此次领投 OpenAI,直接押注了“AI 基础模型”,从应用层跃升至平台层,瞄准可能重塑软件生态的底层力量。
除了占大头的 Gragoneer 以外,OpenAI 此次刻意拉来了一批非传统的 AI 投资方:私募股权巨头黑石、TPG,以及基金管理公司富达投资 (Fidelity) 等。这些非传统 AI 投资方虽非大模型老玩家,却拥有庞大产业触角,可将 ChatGPT 推广至医疗、金融、工业等领域。
据接近交易人士透露,本轮融资超额认购五倍,不少早期股东被迫缩减份额,让位于 Dragoneer 等新晋战略股东。对 Dragoneer 而言,将十分之一的筹码押注 OpenAI 看似激进,实则是“ 高风险中的高确定性”—— 在它眼中,OpenAI 几乎是 AI 赛道的“ 必胜之马”。
Dragoneer 并非典型风投,它是一家跨界成长型资本:融合 PE 的资金深度、对冲基金的研究敏锐度与 VC 的成长嗅觉。“ 低调” 是它的表象,“ 锋利” 才是内核—— 每当关键战役来临,它从不手软。OpenAI 这一仗,不过是这位“ 华尔街隐者” 诸多经典战役中,最新也最引人注目的一例。
结语
由于已投资 OpenAI,Dragoneer 大概率不会再大额押注与其直接竞争的大模型公司 (例如 Anthropic),以避免利益冲突。
然而,在外围辅助领域,Dragoneer 大有可为。例如模型优化工具、AI 安全治理解决方案、AI 芯片初创等,都是 AI 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Dragoneer 完全可能复制其在互联网时代的成功模式:寻找各环节的领军者并投资,使自己成为 AI 浪潮中“ 赢者联盟” 的成员。
当然,任何激进布局都伴随风险。AI 行业的技术迭代迅猛且存在不确定性。全球地缘政治对高科技投资的影响加剧,中美博弈背景下 AI 领域可能出现政策和合规风险。Dragoneer 作为跨境投资者,如何在中美欧市场拿捏分寸、规避风险,是未来的一大考验。
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展望,Dragoneer 已经把宝押在了 AI 这条赛道,未来几年其表现将与 AI 行业的兴衰紧密相连。
Dragoneer 领投 OpenAI,既是情理之中亦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于,其长期奉行押注优胜者策略,OpenAI 恰是当今 AI 王冠上的明珠;意料之外在于,没人想到这家向来低调的基金会以如此高调的大额筹码介入,惊艳全场。或许,当真正划时代的机会出现时,低调者也会毅然站上舞台中央。
如果说红杉是硅谷的“ 教父”,a16z 是科技潮流的“ 布道者”,那 Dragoneer 就是最精准的“ 资本狙击手”。
未来谁能赢下 AI 之战仍未可知。但这场对 OpenAI 的下注,Dragoneer 已经赢在了起点。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