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第二任期里除了关税,最轰动的就是向哈佛大学开战。对于这个比美国历史更悠久的世界顶尖大学,特朗普施展各种解数,恐吓威胁,截断资金,增加审查,妄图使其彻底屈服。
然而,公众所不知道的是,这些手段的幕后黑手是一名哈佛大学毕业的律师,37 岁的梅·梅尔曼 (May Mailman)女士。
西尔维娅·梅·戴维斯 (Sylvia May Davis,后改姓 Mailman,1988 年 6 月 4 日出生)是一位美国律师和政治顾问,出生于新奥尔良,母亲是韩国移民,父亲是美国医生。她在堪萨斯州小镇古德兰 (Goodland)和克莱中心 (Clay Center)长大,成长环境塑造了她坚韧直率的性格。
高中时期,她活跃于各类活动,展现出领导力与社交天赋。2006 年,她进入堪萨斯大学主修新闻学,期间加入共和党学生组织,受乔治·W·布什 (George W. Bush)竞选活动的启发,对保守派政治产生兴趣。
2012 年,她进入哈佛法学院,成为这所精英学府的一员。在哈佛法学院,梅·梅尔曼以直言不讳和幽默著称,但因保守派立场显得特立独行。2015 年毕业后,她在丹佛一家中型律师事务所短暂工作,直到 2016 年被哈佛校友威廉·佩恩 (William Payne)招募进入特朗普政府,开启了白宫职业生涯。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她与核心顾问斯蒂芬·米勒 (Stephen Miller)密切合作,参与多项政策制定,积累了丰富政治经验。2021 年,她离开白宫,担任俄亥俄州副总检察长,并于 2024 年成为独立女性法律中心 (Independent Women』s Law Center)主任,专注于反对性别平等和多样性政策。
2025 年,梅·梅尔曼重返特朗普政府,担任总统副助理和高级政策战略家。她以哈佛校友身份,领导对哈佛及其他顶尖大学的强硬政策,成为特朗普政府挑战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人物。一位哈佛培养的律师,如今将矛头对准母校,试图通过政策重塑哈佛的运作方式。
2025 年的哈佛大学面临多重危机。外部,特朗普政府以联邦拨款、学生签证和民权调查为杠杆,迫使哈佛等精英大学屈服于其政策要求。
梅·梅尔曼是这一战略的幕后推手,她起草的行政命令重新定义性别政策,限制多样性、公平与包容 (DEI)举措,并对招生中的种族因素施压。她的策略不仅针对哈佛,还波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例如,她主导了与哥伦比亚大学价值 2.21 亿美元的和解协议,并推动了对哈佛国际学生招生的限制,引发广泛争议。
随着其他大学的投降,哈佛成为目前唯一公开对抗特朗普的大学。(天顺财经注:据 8 月 12 日最新消息,哈佛大学正接近与特朗普政府达成一项 5 亿美元的和解协议。)2025 年 4 月,特朗普政府向哈佛发送要求信,涉及停止多样性项目、限制学生抗议、强制聘用保守派教师等内容。哈佛校长艾伦·加伯 (Alan Garber)公开拒绝,称其为 「对大学独立性和宪法权利的侵犯」。随后,白宫称该信 「未经授权」,是 「错误发送」,但梅·梅尔曼坚称哈佛的反应是 「受害者姿态」,拒绝继续对话。
梅·梅尔曼的策略以法律和行政权力为核心,精准而强硬。
她利用联邦拨款作为筹码,要求大学遵守严格的合规标准。2025 年 5 月,特朗普政府指示联邦机构取消与哈佛约 1 亿美元的合同,理由包括涉嫌违反民权法。梅·梅尔曼在采访中表示:「如果哈佛想维持种族等级,就得在没有联邦支持的情况下这样做。」 她还将哈佛的部分研究项目称为 「荒谬」,质疑其拨款合理性。
她主导了对哈佛的民权调查,重点审查招生政策是否涉及种族歧视。在接受 Newsmax 采访时,她表示:「哈佛面临明确选择:若想继续接受联邦资金,必须停止歧视学生。」
梅·梅尔曼一直支持保守派理念。她曾在独立女性法律中心反对跨性别学生保护政策,代表客户挑战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跨性别运动员政策和怀俄明大学的跨性别社团成员资格。这些行动被性别多元化倡导组织 GLAAD 列入 「仇恨与极端主义」 名单,但她自称是 「被议题选择」,坚持立场基于法律和原则。
梅·梅尔曼的行动虽激进,但并非孤立无援。部分哈佛校友对学校的左倾倾向不满,认为其在 DEI 政策、反犹争议和言论自由问题上偏离学术本质。2024 年,哈佛校友比尔·阿克曼 (Bill Ackman)公开批评学校对反犹抗议的处理,呼吁全面改革。这些内部声音与梅·梅尔曼的外部压力形成共振,共同挑战哈佛现状。
哈佛的招生政策长期备受争议。2018 年,亚裔申请者起诉哈佛招生歧视案 (SFFA v. Harvard)引发关注,尽管最高法院裁定哈佛的种族平权政策合宪,争议并未平息。梅·梅尔曼的政策延续了这一争论,试图通过联邦权力迫使哈佛调整招生标准。她的立场得到部分校友和保守派团体的支持,但也引发学生和教师的反对。
近年来,哈佛在追求社会正义和包容性时,被批评过于迎合 「觉醒文化」,导致学术自由受限。一些教授因发表争议性观点而遭到审查或边缘化。这种意识形态冲突,使哈佛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更加脆弱。梅·梅尔曼的行动抓住了这一弱点,将哈佛推向更大危机。
「我们不想管理哈佛」,梅尔曼在接受 《纽约时报》 采访时说。「我们想要一些彻底的变革,让事情走上正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槽,作者:Freebu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