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ChinaJoy 腾讯游戏的展区,图/李程程
上线未满一年,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 新游 《三角洲行动》 在今年 7 月 DAU 破 2000 万。
这是 8 月 13 日腾讯发布的二季报中,一个新的亮点,在游戏产业看似已经卷无可卷的情况下。这也是腾讯逃离了当前一众互联网平台型公司高举“AI” 和“IP” 叙事的表现。
当然了,面对资本市场,在财报中,马化腾解释称,这部分成绩,也得部分得益于 AI 塑造,“2025 年第二季,我们在 AI 领域持续投入并从中获益,收入及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营盈利均取得双位数百分比同比增长。”
二季度,腾讯实现营收 1845 亿元同比增长 15%,经营利润 (Non-IFRS)692.5 亿元同比增长 18%。
游戏所在的腾讯增值服务收入板块,同比增长 16% 至 913.7 亿元,其中,游戏业务在长青战略深化实践及 AI 能力驱动下,收入同比增长 22%,连续三季保持 20% 以上增速。
腾讯在财报中称,“ 我们应用 AI 工具以加速游戏内容制作,基于 AI 技术推出更拟真的虚拟队友和非玩家角色,采用 AI 驱动的营销举措以吸引新玩家及提升参与度,促进了本土及国际市场游戏的受欢迎程度及收入增长。”
但这个理由的说服性有点不强。大家都知道,市面上强大的 AI 基础模型是开源的,腾讯本身在 AI 领域无论是模型侧和技术侧,与全球顶尖科技公司相比,也不占据绝对领先优势。
退一步说,腾讯可以用 AI 驱动 FPS 游戏,网易和其他公司怎么没有用 AI 推成功呢?
射击品类正处于增长态势。游戏工委的报告显示,上半年收入排名前 100 的移动游戏中,射击类游戏的占比从 2024 年的 13.89% 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 17.03%。
事实上,FPS 游戏的发行和运营一直是腾讯的强项。多年以来,腾讯手中早已经紧握 《和平精英》《无畏契约》《堡垒之夜》 等全球顶级射击游戏的王牌,早已经是推动腾讯本土游戏业务收入的主要动力。
但 《三角洲行动》 之所以亮眼,腾讯自己强大生态内,在同品类上孵化出一款大 DAU 的 FPS 游戏,这个新的成绩,市场不得不感到服气。
《三角洲行动》 是腾讯在去年 9 月上线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手游和端游同步推出。此外,8 月 19 日,将登录 PlayStation 和 Xbox 平台,角逐主机游戏市场。
腾讯管理层在财报会上解释,这几款射击类游戏非常成功,互相之间的市场份额没有蚕食,很大程度上,这是不同游戏之中,设定的大逃杀或者“ 搜打撤” 的玩法差异性质造成的。
在 《三角洲行动》 的强势增长之下,FPS 游戏 《和平精英》 在二季度也继续实现增长。此前 《和平精英》 曾公布“ 地铁逃生” 模式的日活跃用户数在 5 月 1 日超过 3700 万,体现了 《和平精英》 作为多元射击平台的实力。
FPS 游戏 《无畏契约》 手游版 《无畏契约:源能行动》 已定档 8 月 19 日正式上线,目前预约量已超过 6000 万,腾讯方面也对此寄予厚望。
此外,基于第三人称射击 (TPS) 游戏 《暗区突围》 开发的端游 《暗区突围:无限》,在今年 4 月底上线后首日用户数量突破百万,上线三个月内在网吧热力榜中稳定在前水平,也是腾讯 PFS 游戏在端游领域的又一枚筹码。
据腾讯方面观察,当游戏玩家上了大学之后,拥有了个人 PC 后,喜欢玩的是 FPS 游戏。而游戏外设 (游戏鼠标、键盘) 等发展,技术带来的延时降低,以及,反作弊系统的完善,让这类射击类游戏体验更强。后续,腾讯也会更多分析玩家年龄结构对于游戏品类的发展的影响。
去年 5 月,腾讯力推 DNF 手游,并对其寄予厚望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很多当年热衷于 DNF 的玩家,是在网吧或者宿舍里体验端游,而当时手游并不是主流。当他们大学阶段结束之后,工作忙碌,生活压力之下,又回归到只能碎片化的时间玩手游的状态。
由此可见,一代热门的端游最终命运,或者都将进入复古流,在手机上成为玩家的怀旧情怀之地。FPS 手游,在游戏厂商和玩家的助推下,将来也可能会迎来一波发展红利期。
在射击赛道外,腾讯其他头部游戏继续保持长青表现,这也是腾讯将 AI 落地游戏最多的“ 实验场地”。
《王者荣耀》 是今年上半年唯一一款收入破 10 亿美元的手游,并以绝对优势占据榜首。作为腾讯最具代表性的旗舰长青游戏之一,《王者荣耀》 在 2022 年至 2024 年实现全球收入“ 三连冠”。
《王者荣耀》 已推出独立“ 指挥官模式” 以及 AI 语音助手“ 灵宝”,前者在专属练习场为用户提供智能战术指导,后者则实现个性化对局陪伴,推动 《王者荣耀》 成为以 MOBA 为底层,融入多元玩法的平台化游戏。
腾讯高管层为长青游戏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 平台化”,这是首次在财报会上对外提出的理念,但他们并未进一步解释,什么才是平台化游戏,这或许是一个值得产业后续观察的方向。(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李程程,编辑|李玉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