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8 月是塔利班控制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日子,如今已过去整整四年。
随着美军跑路,西方国家驻喀布尔的使领馆、记者站等纷纷离开,如今的阿富汗已经是一方被遗忘的土地,宛如 「信息孤岛」。
然而最近却出了一则大新闻——俄罗斯成为全球首个正式承认塔利班的国家。
7 月 3 日,塔利班代理外交部长穆塔奇在喀布尔接受俄罗斯大使日尔诺夫递交国书后,正式宣布了上述消息,日尔诺夫称:
「这一决定彰显俄罗斯与阿富汗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诚意,百年前我国亦是全球首个承认阿富汗独立的国家,此乃俄阿人民友谊之延续。」
随后,阿富汗驻俄使馆升起塔利班旗帜,这是塔利班接管政权以来其旗帜首次在外国使领馆正式悬挂。
四年前的今天,阿富汗城头变幻大王旗。
大多数国家关闭了驻阿大使馆,撤离了外交人员,但还是有一些国家或国家联盟保留了在喀布尔的外交机构,包括中国、俄罗斯、欧盟、沙特、印尼、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阿联酋、卡塔尔和中亚五国。
外交有时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需要不需要。
阿富汗是一个拥有 4000 多万人口的中亚大国,它的邻国们将不得不与其打交道。
除邻国外,俄罗斯和土耳其长期重视中亚事务,沙特、阿联酋、卡塔尔也跟塔利班有千丝万缕的宗教和经济联系。
至于说欧洲,不仅欧盟保留了驻阿办事处,目前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也有恢复驻阿富汗外交机构的想法。
西班牙外长阿尔巴雷斯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一旦最低安全条件得到满足,我们将把我们的大使送回喀布尔。」
欧盟与塔利班接触明面上的原因是 「发展和保护妇女权利」,背地里则有商讨处理难民问题的诉求——当前大量阿富汗人游荡在欧洲,仅德国就有超 18 万阿富汗难民。
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坐落于阿首都喀布尔市中心,与阿总统府、外交部等重要机构相邻,使馆占地面积 1.5 万平方米。
不得不说,俄罗斯的外交风格确实很激进,凡事喜欢搞大新闻,跟特朗普很像。
与俄方直接承认塔利班为阿富汗合法政府的做法不同,中国截至目前并未承认塔利班。
官方新闻稿中的称呼是 「阿富汗临时政府」,跟联合国用语类似,后者称其为 「阿富汗事实上的当局」。
比中国还低调的一些国家则干脆以 「代办」 方式维持与阿富汗外交关系,按照国际惯例,代办是不需要向东道国政府出示大使国书的,也就避免了敏感的外交承认问题。
实际上,阿富汗的特殊情况在联合国也造成了难题——新旧政权的代表都要求获得席位,最终安理会决定无限期地推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塔利班内部一直存在尖锐的派系分歧。
其中,塔利班一把手、宗教领袖阿洪扎达等保守力量始终居住在老巢坎大哈,并未跟随新政府进入喀布尔,目前在喀布尔处理政府及外交事务的属于塔利班内部的务实派。
一些支持与喀布尔接触的声音认为,假如阿富汗长期受到孤立,很可能削弱务实派的话语权,适得其反。
接下来聊聊美国跟阿富汗的关系。
2021 年 8 月塔利班攻入喀布尔之际,美国驻阿富汗使馆负责人、临时代办威尔逊在销毁文件后逃离,撤离前夕使馆内有 1400 多名雇员。
由于担心塔利班会打击为美国和原阿富汗亲美政府工作的人,美国在撤离前夕从喀布尔空运走了约 12 万人,包括议员、部长、记者等。
当塔利班进城时,原阿富汗政府几乎所有领导层都已逃离本国——总统加尼在妻子和几位亲密助手的陪同下前往阿联酋寻求庇护,包括副总统在内的内阁阁员们则分散到世界各地。
那些没能跑掉的基层工作人员在塔利班进城前,销毁了一切与美国政府有关联的痕迹,切碎英文文件,删除社交媒体 app,掩埋手机……
美国外交官离开了阿富汗,但阿富汗外交官却没有离开美国。
加尼政府出逃后,其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外交使馆仍在运作,直到 2022 年 2 月拜登下令冻结阿富汗央行的 70 亿美元资产。
由于资金被冻结,阿富汗外交使团遇到了财务问题,许多外交官数月未付工资,纷纷主动辞职。
当时有个比较火的新闻,是阿富汗驻华大使卡伊姆找不到人交接,干脆写了一封信放到网上。
他在信中对使馆结构和规划做了简要介绍,表示已将大使馆五辆车的钥匙放在自己办公室里,并把大使馆门钥匙交给临近的卡塔尔驻华大使馆保存。
然后挥一挥衣袖,开始自谋出路的后半生。
跟卡伊姆类似,驻美大使阿德拉·拉兹也在资金断供后主动辞职。
2022 年 4 月 14 日,拉兹出任新成立的 「阿富汗政策实验室」 主任,该实验室由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资助,算是一个相当好的去处。
阿富汗是美国难以言说的一段痛苦往事,不仅仅是因为失败,还有无尽的懊悔。
2001 年 10 月 7 日,美军正式发起对阿富汗塔利班的打击,行动代号今天看起来颇有些讽刺——「持久自由行动」。
11 月 12 日晚,塔利班在夜色的掩护下逃离喀布尔,奔向西南方向的大本营坎大哈 (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塔利班起家之地)。
次日,美国支持的北方联盟部队在没有遭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进入喀布尔,不久,约 1000 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也进抵喀布尔周边。
拿下喀布尔后,美军立即转向南部的坎大哈,对塔利班控制的最后一座重要城市及周边据点进行狂轰滥炸。
自知走投无路的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于 2001 年 12 月 22 日决定投降,主动交出坎大哈。
奥马尔派自己的国防部长和私人助理一起前往会见即将成为阿富汗临时总统的卡尔扎伊,表示塔利班希望达成一项协议。
一位卡尔扎伊政府的官员回忆称:
「塔利班被彻底击败了,他们没有提任何要求,只求得到赦免。」
于是卡尔扎伊便草拟了一份塔利班投降方案,兴奋之余甚至还召开了记者会:
「塔利班已同意交出他们名义上控制的其余省份,同意放下武器,只要他们彻底远离恐怖主义,就没有理由担心 (安全问题),不要报复,不要仇杀。」
卡尔扎伊的表态被塔利班视为美国和新政府已接受他们的投降请求,当时塔利班驻巴基斯坦大使 (主要对外喉舌)扎伊夫对记者说:
「我们已经投降,并得到了安全保证,奥马尔将被允许留在阿富汗有尊严地生活,卡尔扎伊和部落领导人承诺保护他。」
与熟稔阿富汗国情的卡尔扎伊不同,新世纪之初正是美国霸权鼎盛之际,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
得知塔利班希望投降的消息后,美方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下令斩草除根、赶尽杀绝。
于是奥马尔只得带领一帮死党藏匿到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的山区里打游击,一打就是二十年,期间奥马尔本人于 2013 年死在巴基斯坦一家医院里。
许多年后,美国人在复盘总结时,最扼腕叹息的事情就是错过了当初塔利班主动投降的机会。
前参联会高级顾问 Carter Malkasian 称:
「拒绝塔利班是我们犯的一个大错,我们在 2001 年过于自信,一心想着报仇,因此犯下了许多不该犯的错误。」
一位美国外交官表示:
「如果当时接受塔利班投降,或许可以将这场美国历史上最漫长的战争扼杀于摇篮,或者大大缩短战争时间,挽救许多人的生命,很难想象当初接受塔利班投降的结果能比美国最终拿到的结果更糟。」
2024 年 8 月 15 日,《外交事务》 杂志刊登了多位美国学者的联名文章,题为 「美国在阿富汗错失的机会」,文中写道:
「三年前的今天,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一场导致 2459 名士兵死亡和 20000 多人受伤的战争以惊人的失败结束。
了解 2001 年阿富汗发生的事情,以及美国如何让胜利从手中溜走,有助于解释这一糟糕的结局。
这实际上是一个更广泛的教训,一个普遍适用的教训:全面军事胜利是虚幻且危险的目标,那些将全面军事胜利置于政治妥协之上的国家,注定只会遭遇更多的战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江宁知府,作者:印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