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机器最前线
2012 年上映的科幻电影 《普罗米修斯》 中有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
女主被寄生体感染,急需进行手术,太空飞船中的手术机器人,以极高的效率,对女主进行了麻醉、消毒、手术、缝合,还自主分析将不明寄生虫给消杀掉。
(图源:电影普罗米修斯)
在毫米级的精度下,利用手术机器人完成人类医生难以触及的微创手术,这一幕,在当时看来仍属遥远的科幻想象。然而不过数年,这一愿景已在相当程度上照进现实。
以聚光灯下的顶尖手术机器人“ 达芬奇” 为例,其让微创方法实施复杂外科手术成为可能,在泌尿外科、胸外科、妇产科、普通外科等腔镜手术中应用广泛。
推出二十余年来,该系统已迭代至第五代,其背后的直觉外科公司更一度占据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约 60% 的份额,形成长期垄断。
不过,技术的浪潮从不因单一巨头而停歇。
当前,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在中国,一批本土企业正从技术研发、临床应用到商业模式层面全面突围,一场静默而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发生。
从“ 跟跑” 到“ 并跑”
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几乎由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独占,其打造的“ 达芬奇” 系统不只是一款产品,更构建起一道坚实的技术与商业壁垒。
这种垄断直接推高了终端价格,在中国,单台“ 达芬奇” 设备售价约在 3000 万元人民币左右,且每年收取的耗材维护费用也居高不下,使得众多医疗机构望而却步。
(图源:达芬奇 Si 手术机器人)
正因如此,价格,成为国产企业切入市场的第一个支点。
去年 12 月 6 日,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手术机器人,完成了全球第 100 例注册临床手术。据了解,这一国产化手术机器人价格只有“ 达芬奇” 的三分之一左右。
当然,国产突围远不止于低价,随着精密制造、人工智能和 5G 技术的发展,以微创机器人和天智航为代表的国内企业,正逐步突破核心技术壁垒,陆续步入商业化落地阶段。
至此,国产手术机器人在全球高端医疗装备的赛道上,实现了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关键跨越。
资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结构性变化。2020 至 2022 年间,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共发生近百起融资,披露融资总额超过 200 亿元。
狂热投入的背后,是一条符合优质赛道所有特征的黄金公式:高技术壁垒、高成长性与高利润率。
其中,高技术壁垒塑造了天然的护城河。手术机器人融合临床医学、机械工程、传感控制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研发周期长、注册审批严,早期进入者一旦形成系统生态与临床路径依赖,便难以被快速替代。
而高成长性则源于庞大的市场缺口。中国每年约有 6000 万台手术,但手术机器人渗透率并不高。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持续高速增长,预计 2026 年规模达 38.4 亿美元,增速高达 44.3%,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
此外,高利润率是另一大吸引力。直觉外科公司毛利率长期维持在 70% 左右,净利率超过 20%,印证了这一商业模式突出的盈利能力和回报潜力。
资本热潮退却
尽管手术机器人行业兼具高成长性、需求刚性与政策支持的多重利好,却依然未能避免资本市场的理性回调。
以曾被誉为“ 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一股” 的天智航为例,其在 2020 年登陆科创板时,曾创下首日暴涨超十倍的神话,股价一度突破 140 元,但如今已回落至 20.43 元左右,较最高点大幅缩水。
(图源:雪球)
融资市场同样呈现降温趋势。与往年火热的投融资场面相比,2024 年以来手术机器人赛道明显遇冷,全年仅完成 9 笔融资。
这种转变一方面源于宏观环境变化,美联储加息导致全球流动性收紧,资本市场对亏损的容忍度降低,投资者更加注重确定性,手术机器人领域也不例外。
那些在 2024 年成功获得融资的手术机器人企业,大多取得了一些确定性的成功。比如柳叶刀机器人取得超过 20 台海外订单合同,瑞龙诺赋完成多中心、多专科人体临床试验等等。
另一方面,行业深层的商业化瓶颈也逐渐浮现。
医院采购流程漫长,通常需经历跨年度的立项、预算申报与采购程序,显著拉长了企业销售周期。
如果说进院难是第一道关卡,那么使用频率是第二道关卡。
据“ 良医财经” 报道,机器人手术开机费普遍 1 万-4 万元,叠加耗材后总费用较传统手术高 2 万-5 万元,患者自费比例超 70%。而目前,医保覆盖有限,仅上海、北京等 5 省市将部分术式纳入医保,且报销比例最高 50%,全国性政策尚未出台,这也导致终端需求受限。
除此之外,培训体系不完善也制约了手术机器人的普及。
一般而言,国产机器人操作培训周期需 3-6 个月,二、三线城市医生年手术量普遍低于 50 例,难以形成技术熟练度。另外,目前全国仅 12 家三甲医院获批国家级培训中心,基层医生获取认证需自费 1.5 万-3 万元,财政补贴覆盖率不足 30%,这些都进一步降低了手术机器人的使用频率。
更严峻的是,医疗事故责任认定机制尚未明确。一旦出现手术并发症,责任归属于厂商还是医生仍无定论,这也使许多医院在推进机器人手术方面保持审慎态度。
如此看来,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机遇与调整并存的关键阶段,但这也行业从“ 概念热捧” 走向“ 价值验证” 的必然过程。
国产手术机器人的自我救赎
或许是意识到唯有跨越技术与临床的鸿沟、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能真正释放手术机器人的巨大潜力,在资本市场遇冷后,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开始多路径突围,寻求自我救赎。
首先,越来越多头部企业跳出“ 价格战” 思维,转向以差异化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
毕竟,不管国产品牌的价格降到何种地步,达芬奇仍然是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销量榜 TOP1,这其实已经从另一种角度说明了,相比于性价比,三甲医院更关注的仍是稳定的产品性能。
因此,国产企业要实现市场突破,关键在于提升技术实力与产品体验。
比如,图迈机器人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新增了力反馈技术,可帮助医生熟悉手感,提升手术效率;雅客智慧推出的世界首台自主式口腔种植牙手术机器人系统,其软件系统功能丰富,包含图像显示、种植计划制定、制作导板、设计种植步骤、机器人运动控制和术后评估等......
部分尚未进入商业化阶段的企业,也在致力于以创新构建竞争力,比如,昂泰微精研发推出了全球最微型显微手术机器人,使医生能够更为灵活地进行手术操作,在狭小空间内实现更加精准和稳定的精细操作,完成缝合动作。
其次,在市场策略上,不少企业不再集中火力于一线城市,而是积极下沉至基层医疗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从 2023 年开始,重庆大足、陕西宝鸡、湖北黄冈、江西赣州等全国二十多个地级市医院宣布引入腹腔镜手术机器人。2025 年 1-5 月,国产手术机器人中标量同比增长 82.9%,县级医院新增装机量一季度即等同于 2024 年全年总和。
政策层面同样积极推动设备下沉。国家卫健委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扩大配置证覆盖范围 (如县级医院),推动设备下沉。国家“ 十四五” 规划明确新增的腔镜手术机器人配置证重点向中西部及基层医疗机构倾斜。
与此同时,出海正成为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的重要增长路径。
毕竟,在欧美成熟市场,支付体系更为完备,医院采购决策更看重设备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如果一台设备能提升诊疗效率,还能降低潜在诉讼成本,这类设备就具备采购价值。
因此为应对国内的高度内卷以及打开市场空间,越来越多的手术机器人企业正加速出海。
在 2024 年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放缓的背景下,微创机器人依靠海内外市场双线并行的策略,营收达 2.57 亿元,同比增长 146%。其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新签订单为 39 台,其中国际市场取得超 20 台商业化订单;
2025 年 7 月,精锋医疗宣布其腔镜手术机器人全球累计订单突破 70 台,其中中国市场超过 40 台,覆盖 18 省、28 市,三甲医院占比达 85.7%;海外订单超 30 台,进入近 20 个国家,完成从试水到规模化出海的跨越。
总而言之,资本降温并非“ 寒冬”,而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新起点。
当投机泡沫退去,唯有坚守长期价值、平衡技术、临床与商业化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高端医疗装备的竞争中最终胜出。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