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两种类型,哪一种更符合你?
第一种:兴趣比较窄,对一件事情能够投入长期的精力去专注钻研,把它做好,但对其他领域比较漠不关心。
第二种:有比较广泛的兴趣,容易对许多事物产生热情,但在一件事情上往往难以保持专注,很容易浅尝辄止。
传统的观点往往会认为前者更好,擅长前者的人也更优秀、更杰出。而后者往往会被冠以 「做事不专注」「不自律」「三分钟热度」 的帽子,认为这是一种需要改掉的毛病。
这种观点有道理,但其实并不尽然。
我们不妨把前者称为 「纵向策略」,把后者称为 「横向策略」。
那么,最理想的情况是什么?
在我看来,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使用合适的策略——也就是我之前反复讲过的 「T 型人才」:一方面在两三个钻研的领域上有一定的积累;另一方面又能保持足够的热情和精力,对其他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涉猎,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串联起来。
这可能是应对未来最好的一种类型。
为什么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 未来的时代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技能。
传统的社会需要的是 「一技之长」,要求你成为一个更庞大的系统里的一环,满足系统的需求。但现在,随着越来越多产业的升级和新业态的出现,我们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技能了。
除了技术之外,你最好懂一点沟通,懂一点管理,懂一点业务,懂一点营销,懂一点心理……
尤其是越来越多小型个人工作室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趋势。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个体,需要让自己具备一家小型公司的能力。那么,广泛涉猎多个领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2)AI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放大器。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如何理解 AI 的定位?我认为它是一个放大器。它会放大你在各方面积累的技能、能力和知识,帮你获取更大的价值。
一些简单的例子是:你擅长搜集和处理信息,就更容易在 AI 的帮助下提高吸收效率;你对许多内容都有了解,才能更好地分辨 AI 为你提供的回答;你懂一些技术,才能更好地利用 AI 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同样,你在多个方面都有更多的涉猎和理解,就更容易在 AI 的帮助下,实现跨界和整合。
(3) 知识是有网络效应的。
得益于我们这个时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渠道,每个领域的门槛都极大地降低了。你可能很难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但只需要花上一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对这个领域有一个粗浅,但是又 「够用」 的了解。
你积累的知识越多,它们之间能够彼此碰撞、彼此联系,产生新的组合和火花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在 10 个领域上有一定了解,他们彼此能够碰撞和结合出来的可能性,一定比在只有两三个领域的情形下,要丰富得多。
那么,如果我们以 T 型人才为目标的话,比起纵向策略者,横向策略者会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纵向策略者比较不容易采取横向策略,但横向策略者是有潜力同时发展这两种策略的。
为什么呢?这跟他们的性格特质有关。
纵向策略者往往有较高的尽责性和较低的开放性,这使得他们做事更认真、更一板一眼。也就是说,他们会对感兴趣的精力倾注很多精力,这使得他们不容易对许多事物产生兴趣,因为那就意味着要花很多精力投注进去。
但相反,横向策略者容易对许多事物产生兴趣,因此他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起点,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些思维和心态的改变,以及一些行为技巧,来促进他们把这种兴趣维系下去。
换句话说:前者在前期可能会占优,但如果给予足够的机会和适当的训练、引导,后者的上限可能是会更高的。
但是,我们的环境往往倾向于肯定和褒奖前者,而比较少给予后者认同和鼓励。这使得许多横向策略者,要么得不到正反馈而被打压和阻碍,要么因为自己的精力分散和缺乏引导而最终难以成功。
就像我们的环境总是鼓励外向、不鼓励内向一样,这使得很多内向者难以取得世俗意义上的认可和成功,不得不为了适应环境而去改变自己。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横向策略者,我想说的是:请给自己更多的鼓励和信心,你的上限其实可以是很高的。
除了这一点,横向策略者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更容易拥有充沛的热情和好奇心。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它意味着你的思维会更灵活,不容易受到已有知识的束缚,会对新事物更加敞开怀抱,更容易将新事物内化到自己已有的思维框架里面,从而保持时刻 「跟进」 这个世界的变化。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大脑变得衰老,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生理机能的衰退,而是心态的变化。
这里的心态指的是什么呢?包括很多部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拒绝接收新鲜事物。
正如我经常所引用的道格拉斯·亚当斯的名言:「任何在我 15~35 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任何在我 35 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许多人的知识可能很丰富,在各自的领域里也可能很专业,但是一旦他们开始固步自封,拒绝接收新事物,能力往往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他们对于新兴事物往往充满警惕,对不符合自己认知框架的信息和观点也更排斥、更抗拒,甚至,为了避开新鲜事物对他们知识体系的冲击,他们会下意识地开始拒绝 「学习」。
这在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时代或许还好,但面对一个高度变化和不确定的时代,一旦遭遇到范式变化和技术突破,就容易被拉开差距。
如果你还保有着旺盛的热情和好奇心,请一定好好珍惜这种能力。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纵向策略者,我的建议是:想办法去发展横向策略,拓宽自己生命的边界,让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保持永远流动的生命力。
不妨试一试我之前分享过的 「15% 法则」:拿出大概 15% 的业余时间,用来尝试一些新领域,涉猎一些新知识,培养一些新爱好。
不需要学得很深很透,也不需要成为专家,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去拓展跟这个世界互相联系的触点,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具灵活性和柔韧性。
就像游戏一样,只盯着主线任务是很枯燥无聊的,想办法去拓展和挖掘 「支线任务」,才能让整个游戏过程更有趣。
进一步看,拓展和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其实也有助于减轻风险和压力。
如果你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切,你的生命里除了工作没有别的东西,那你自然会对工作有极高的期望。万一你在工作中受到挫折,那么你很容易感受到巨大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因为你没有别的退路了。
但反过来,如果你除了工作之外,还有一些日常的兴趣爱好,有做得很棒的特长,有获得过肯定的作品,有一帮知心的朋友,甚至,你明确地知道,自己是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那么,这些东西,就能够承载你的价值和存在感,支撑起你的安全感。
同样,当你遭受压力、焦虑和烦恼时,如果你有一处能够供自己休憩、获取能量的 「心灵花园」,你就没有那么容易被困难击倒。
当你身处这片 「心灵花园」 时,你会清楚地知道:这是我自己的领地,我有喜欢的事情,有能够关心的事物,我能够做到我想做的。
这种热爱产生的动力,能够压过我们害怕的东西,让我们永远保持清醒、冷静和勇气。
同样,如果你是一个横向策略者,那么我的建议就是: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心态和技巧,帮助自己把兴趣落地,让你的 「三分钟热度」 真切成为帮助自己拓展可能性的网络。
可以参考下面这些方式:
(1) 以成果为导向,为自己设计成就。
以编程为例。学过编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能学好?一定不是找一本教材然后硬着头皮去学,而是先找到一个明确的需求,需要做出一个成品。然后围绕着这个成品去学习,把它最终做出来,那么你的技能一定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这个需求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工作上一个不够满足的地方,可以是搭建自己的自动化工作流,甚至可以是做一个小游戏……都可以。你必须找到一个非常吸引你的点,依据这个点去挖掘,才能有效地持续下去。
同样,你要学音乐、学演奏、学手工……最好都不要凭着一口气去学,而是从某个具体的需求出发——甚至这个需求可以是 「送对象一个礼物」「在别人面前显摆」,都行。
这相当于为自己设计一个成就,再去满足这个成就。这样,才能为你构建持续不断的驱动力。
(2) 关注自己切切实实的进步,为自己庆祝。
许多人根深蒂固的想法是:我不够好。尽管我又做到了 XX,但我离理想中的目标还非常遥远,所以我做得还不够好,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差得远呢……
不要这样。这会一直给你带来压力,让你始终有一种 「羞耻感」。你会觉得你是不配被赞扬、被肯定的,难以真正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欣赏自己,从而陷入无限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之中。这样下来,自然就很容易让任何事情都无疾而终了。
请告诉自己:你已经足够好了。你做成的任何一件事情,不管它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都是你人生中值得大挥一笔的一大步。它意味着,你又变得更优秀了一点,厉害了一点。请发自内心地为自己庆祝,给自己一个赞赏,为自己感到高兴。
建立良好的反馈链路,才能让我们在行动的道路上永远保持动力。
(3) 培养输出的习惯,构建良性正循环。
我非常推崇一种学习方式,那就是通过输出来学习。尤其是如果你是一个兴趣旺盛的人,就非常适合当知识的传播者。
你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跟进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写攻略,可以做测评,可以做新手教程,可以做内容解析和导读;可以写图文,可以剪视频,可以做播客;可以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心得,也可以做一档属于自己的自媒体……
你也可以在工作中,试着把你从外部获取到的新信息、新工具、新方法、新流程……引入到团队内部,去做一些创新优化和整合,让工作变得更高效和简洁。
这些,都可以反向激励和推动你进一步去学习、去耕耘,为你提供充足的、不竭的动力。
(4) 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获取归属和认同。
一个人去做很多事情是容易孤独的,可能会难以为继。所以,不妨试着去参与一些社群组织,找到你的同好,认识更多跟你同频的人。
你可以跟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鼓励……甚至,也许能够在里面交到知心的朋友。毕竟,能够拥有共同的兴趣,本来就是友谊的支柱之一。
多去连接不同的人,不要让自己成为孤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 先生说 (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 Lachel